《如何依止善知識》講記(六)
傳喜法師
10.7.29 首屆佛教慧日夏令營
我們先唱一遍夏令營的主題歌《菩提大道》,振奮振奮精神。
大家唱這首歌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啊?學歌的時候流過淚的請舉手,有不少啊,請放下。我剛寫出來第一次教大家唱的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流淚了,有的流了二天淚,一唱淚水就止不住地流下來。“我們相聚,佛陀召喚而來”是不是啊?(學員:是)是這樣的,我們的相聚是追隨佛陀而來。今天已經二十九號了,眼看著中級班也已經過了一半了,大家要珍惜啊。
《如何依止善知識》,我先給大家介紹了照片上面的大德高僧,離我們生活最近的這些大善知識。下面我們學習“序”,一起來讀:
學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衆生,如理依止善知識至爲關鍵。因爲菩提道上的每一步需要善知識指點,每一分善根需要善知識培養造就,每一種歧途需要善知識事先的教誡遮免。沒有善知識的攝受、養育、將護,一介博地凡夫豈能以自力徑直步入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善道,遠離歧途不遭魔擾,步步升進而圓成菩提?方今末世五濁正熾,外有邪師誤導邪緣引誘,內有無明障覆煩惱動亂,修行者不依止善知識,有幾人能不中途退轉陷溺?
善知識乃過去諸佛之化身,未來諸佛之源泉,現在諸佛之補處。有緣幸遇善知識,實爲修行者一生的大事因緣。譬如嬰兒依母而生,依母而長,以善知識的慈悲加持培育,便能于菩提入門深入,直至圓滿成就。然而值遇善知識後若不了解依止的方法,或雖了解而不能執爲大要,從始至終精誠奉行,則所謂佛法的成就終究以無根本而成畫餅。下等者緣殊勝對境的善知識,時日一久漸生傲慢懈怠,常尋過失,甚而謗師叛道,淪爲善星比丘之流,生無佛法可成,死而直墮地獄。又有最初依師非爲佛法而來,僅是世間名利交涉。又有只重財物供養,並未實修依止的意樂加行。又有不能始終貫徹財物供養、身語承事如教奉行,致使今日修行人中,能與善知識真實相應的實不多見。
學佛以依止善知識爲第一前提,依止善知識又以長久依教奉行爲第一關鍵。鑒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不如理依師的現狀,特從益西彭措堪布講授的《廣論講記》中撷取“親近善士”部分單行流通,作爲修行者依師的法鏡。
最後,祈願修行者都能把握依止善知識的扼要,以如理依師的緣起,迅速成就無上菩提!
下面是科判,科判是全書的一個總綱,《如何依止善知識》全文總的分二個部分,我們把科判也讀一遍(略)
前面先告訴你善知識的法相,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呢?就像教你辨認石頭裏的鑽石一樣是有標准的。現在善知識有了,那麼依止善知識的弟子有沒有法相呢?徒弟也有徒弟的相,什麼樣的徒弟是合格的徒弟呢?佛教裏有個比喻,獅子之乳要放在琉璃器中才能存住,如果獅子乳倒進其它的器皿,其它的器皿不堪接受就會爆碎掉。佛法這麼殊勝, 我們自己不成法器會怎麼樣?因對境殊勝故我們反而會墮落,知道嗎?世間做壞事有因果,依著佛法或對著善知識做壞事,那個因果就更大了。世間的壞人你對他不好或許還有功德,世間的好人如果你打罵違背他就有因果,更何況諸佛菩薩以種種機緣度化我們?你像阿育王的佛舍利,二千四百多年前就伏藏在那裏,一千七百年前湧出地面,等著我們甯波這片土地的有緣衆生。除這之外中國十九處佛陀舍利,佛早就親自來等著我們,佛還化現了很多善知識,我們如果不配合的話,還以自己的習氣反對,是不是要下地獄呀?
知道善知識之相,弟子之相,然後怎樣依止,依止當中要避免哪些,應該具足哪些,然後修到不同境界的時候應該對善知識升起怎樣清淨的見,講的非常詳細,這本書可以說是我們做弟子的一個守則。你要想學好佛,這就是依止善知識的守則,把這本書好好地帶著,這本書送給大家,你們迎請回去好好地看。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作者是誰啊?——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被大家尊爲是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叁尊菩薩的合一。下面我們一起念:
【原論】甲一、《廣論》所出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軌理,分二:
乙一,宣說依止之根據。 乙二,正式宣說依止軌理。
今初乙一、宣說依止之根據
《攝決定心藏》雲:住性數取趣,應親善知識。
《博朵瓦語錄》雲: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舍離善知識。
書上的黑體字是宗喀巴大師的原論,接著的細體字是益西堪布的解說。
【解說】何爲善知識?《法華文句》說:聞名爲知,見形爲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何爲住性?《瑜伽師地論》雲:雲何種性?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于其涅槃能夠得證。(安住種性的補特伽羅由于具有種子法,遇到殊勝助緣就有勢力,堪能證得涅槃。)
補特伽羅什麼意思啊?就是我們的凡夫身。什麼叫種子法呢?就是佛性。我們每一個凡夫有沒有佛性啊?(學員:有)如果遇到助緣的話,我們能不能成佛啊?(學員:能)什麼是我們的助緣呢?(學員:善知識)。
【解說】《攝決定心藏》說:安住種性的補特伽羅應當親近善知識。(安住種性是具因,親近善知識是殊勝助緣,因緣值遇便能證得涅槃,所以應當親近善知識。)
這裏面的因、緣、果報都出來了,我們每一個人的佛性是成佛的因,以後成佛是果,當中殊勝的緣是什麼啊?是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我們能成佛嗎?不能。我們帶著佛性卻輪回在六道,你冤枉不冤枉啊?所以我們親近善知識是爲了成佛,善知識是爲我們成佛而服務的,是幫助我們成佛的。所以善知識倒駕慈航來接引我們,我們對善知識的重要性要有足夠的認識,對善知識的感恩心要生起來。
【解說】又如铎巴彙集的《博朵瓦語錄》中說:總攝一切教授的首要,就是不舍離善知識。總攝一切修行的教授,以修持上師瑜伽最爲重要。
上來先總攝:所有一切學問最重要的就是什麼?——不舍離善知識。你的知識是不是來自善知識的傳授啊?一切修行的教授,修行上應該以什麼爲首啊?——跟善知識相應爲首。你光依止不相應有什麼用啊?你們這次來參加,有的是第一次見師父,有的是好多次了,你們是來依止來聽法的,法大家都聽到了,但是相應的有多少啊?所有的教法當中應當依止聽聞,而實踐修行上的核心是什麼?是跟師父心連心啊。心連心了你聽教言,馬上就融化到你的身心裏面,甚至在聽的當下你汗毛直豎,師父講到什麼境界,你的身心就跟到什麼境界,這個道理就是修持上師瑜伽,瑜伽就是相應,與師父相應,與師父的心相通,這是最爲重要的。
【解說】 以下宣說原因,能令學者相續之中,下至發起一德、損減一過,一切善樂之本源者厥爲善知識,故于最初依師軌理極爲緊要。 能讓學人相續中,下至發起一分功德、減少一分過失,這一切善樂的根本來源就是善知識,因此最初依止上師的軌理極爲緊要,這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我們具有佛性的凡夫當中,我們能夠前進一步,增加一個功德,減少一個過失,乃至一切善樂的本源,都源于善知識的緣故,小到一點的進步都來自于這個,更不要說我們得到大的成就佛果了,這個當中所有都來自善知識,沒有這樣的因緣,我們是得不到的。
下面引經證明,佛有沒有這樣說呢?我們經典裏有證明。
【解說】《菩薩藏經》說:總之,我們能獲得菩薩的一切修行,能圓滿一切波羅密多,能獲證一至十地的果位,能成就安忍、等持、神通、總持、辯才,能發起回向、大願,乃至能成就佛的功德法,這一切都依賴上師,以上師爲根本,以上師的大慈大悲而得以出生,以上師的護持方得增長。一切地道功德之出生乃至圓滿都依靠上師,上師是一切利樂的源泉。
要想成就佛果這個是最重要的,我們要認識到,你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那你成道成佛這個路不知道漫長到什麼程度。這個清晰認識了,那我們心跟上師心相應的話,那成就是很快的。唱戲的說:臺上一分鍾,臺下十年功,你看臺上一分鍾蠻簡單的,他來自于十年功的積累。善知識也是啊,善知識積累了很多很多的功德教給學員,學員只要相應,一百年積的功德一天就教給你們了,對不對?很快的。你看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他到哪裏都如理如法,一見善知識,馬上善知識的功德他就證得,年齡小小的就證得了普賢菩薩的果位,然後就能夠安住在極樂世界,處在無量光無量壽的境界,現前成就佛果。所以如法地依止善知識,是我們迅速成就的一個捷徑,是我們離苦得樂的一個捷徑。如果沒有這種善的助緣,那真不知道要磨到什麼時候。
【原論】博朵瓦亦雲:修解脫者更無緊要過于尊重。即觀現世可看他而作者,若無教者,亦且無成,況是無間從惡趣來,欲往從所未經之地,豈能無師?
【解說】博朵瓦尊者也說:凡是修持解脫再沒有比上師更緊要的助緣,即便是觀察今生,我們可以看他做事,若無老師指導也無法成就,何況剛從惡趣中出來,想去往從未經過的地方豈能沒有上師?
華智仁波切在《普賢上師言教》中說: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未宣說過不依止上師而成佛的曆史。我們現量見到的也無有一人以自我造就及魄力而生起十地五道功德的。如此,自己以及一切衆生對于邪道很有造詣,而對于解脫與遍知的聖道卻猶如無依無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曠的荒野上一般知之甚少,沒有不依靠商主而從如意寶洲中取寶的例子。
歸納:住種性者,如理依止善知識非常重要,因爲總攝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離善知識之故,一切善樂的本源即是善知識之故,菩薩的修行乃至佛功德法等,均依上師而出生之故,《菩薩藏經》中明顯宣說之故。(諸理由中,後後是前前的能立,以教證了知一切功德皆依上師出生,可以決定善樂之源爲善知識,由…
《《如何依止善知識》講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