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了知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離善知識),所以如理依止善知識極爲緊要。
博朵瓦是一位大格西,是仲敦巴叁大弟子之一,仲敦巴尊者是繼承阿底峽尊者衣缽的人。仲敦巴尊者雖然顯現在家人的形象,但是他真實的身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繼承了阿底峽尊者的衣缽弘揚佛法,他的弟子裏面又出現了叁位特別優秀的弟子,其中博朵瓦格西就是叁大弟子之一,是噶當派教法裏非常主要的一位傳承者。噶當派的代表是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是印度那爛陀大學的校長,那爛陀寺代表了當時印度佛教的中心,所以說噶當派代表了當時印度佛法的最頂峰。你們那天看過《玄奘大師》的電影了,知道那爛陀寺是什麼了。當時,那爛陀大學是我們這個地球上佛教的中心,阿底峽尊者當時是得到菩薩的授記的,告訴他應當把佛法弘揚到雪域高原去,因爲印度要有大災難,佛法要受到極大的摧殘,聖者預知未來麼。所以他親自前往西藏,把全部教法傳承保存在了西藏。這之前我西藏去了很多次了,看到西藏的佛教,西藏的佛像等,就以爲那些起源就是藏傳佛教。前二年我去印度到了那爛陀大學,看到那邊挖掘出來的很多聖物佛像,跟西藏看到的所有本尊像一模一樣,我這才知道,藏傳佛教完全傳承于印度佛教的。
阿底峽尊者不僅是那爛陀大學的校長,同時也是印度幾大寺院的方丈,而且所有教派的法他都有傳承都是法主。他到西藏之後,聽到印度某位大師圓寂了,阿底峽尊者很哀傷,他說:這個教法世界上只有我和他二個人得到,現在我到西藏來了,他圓寂了,印度這個教法就沒有人傳承啦。教法的傳承很重要,在座的你們誰能發如此大願,比如說繼承並弘揚天臺宗,然後專門研究天臺宗,博證旁引,由通達天臺而通達佛教,那你就不得了了。或者發願專門研究法相宗,發願我來做玄奘大師的追隨者,發誓把玄奘大師帶回中國的法相唯識繼承下來,那你馬上得到彌勒菩薩、玄奘大師放光加持,你以法相深入博通一切教法,而通達佛教,那你不得了了。或者發願把阿底峽尊者印度最正統的佛法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
你發願好了,只要你真心發願那就不得了啊。能夠發誓把不同法脈的法流延續下去的,我們在座的有沒有?如果你暗自下決心也不得了,那就有可能成爲這個法的繼承者傳承者。釋迦牟尼佛一次次地轉世化現,圓寂之後又轉世成蓮花生大士再來,其實阿底峽尊者也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也被尊爲蓮花生大士的一個化身。佛菩薩無數次的轉世化現爲了什麼?還不是爲了把這個法脈傳承下來,否則的話你想想,我們這還是百萬分之一選來的,結果大家都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的,那這佛法怎麼振興啊?怎麼興盛啊?佛法越來越沒落,結果是什麼?衆生的指路明燈沒有了,汪洋大海當中的救生船沒有了,聖教衰落,衆生沒在苦海之中。
我講博朵瓦大格西的時候,略略也鞭策我們大家一下,希望大家也能發起一個大心。我出家之後倒是曾經想過,從我崇拜的對象上來說,我想做大迦葉尊者這樣的行者,結果,現在不但苦行沒有修起來,倒天天在修樂行,吃得好睡得好。但我內心還是以他那樣爲鞭策的,佛陀所講的:大迦葉尊者的頭陀行在則正法在,一直是我心裏所敬仰的,所以去年特意去雞足山朝拜大迦葉尊者。佛陀又說:毗尼住世則正法住世。那我就想,佛學院我倒沒有什麼想法,我想戒律學院應當去學學,所以一受戒,那邊有招生的我就報名了,結果沒消息,因緣也就錯過了。
之後我又想,我師父是天臺宗的大法師,我就跟師父說:師父啊,您教我天臺宗吧。師父這時候已經七八十歲了,師父說:我現在只說諸法大意,已經不按照那些條條框框講經說法了,條條框框講得大家聽著很累,也聽不懂,就直截了當把核心大意告訴你們。這個倒也好,師父這樣講法反而是把諸佛密意的加持傳給我了,所以我現在講經都是講諸佛大意,法的大意。我現在會怎麼講呢?比如說我來講《楞嚴經》,《楞嚴經》很長很長,我會把它講到很短很短。以前祖師的注解也都是很長很長的,一本書一百頁,注解出來至少兩百頁。以後我要把它壓一下,一百頁的我把它講成二十頁,因爲現在衆生的業障重啊,他看不了那麼久,而且他在那裏面也揀不出關鍵要點來。我們把裏面的寶貝多揀點出來,然後讓大家聽了很清楚,所以講諸法的大意很好,不過我到現在還沒開始講。現在我們先把這個《如何依止善知識》學好。
下面有對博朵瓦格西的介紹,我們也讀一下:
博朵瓦:仲敦巴尊者叁大弟子之一,生于一零叁一年。尊者初出家時就非常重視因果,曾管理劄覺寺一年,但期間從未比其他僧衆多喝過一杯奶酪,行爲如此嚴謹。尊者智慧廣大,對經典通達無礙,本想隱姓埋名到康區覓一靜處專修,但二十八歲至惹珍寺拜見仲敦巴尊者時,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便留住惹珍寺學法。尊者從仲敦巴圓寂後至五十歲之間專重于自修,五十一歲後才弘法攝受徒衆,日常有一千余人隨他學法,居無定處。所講之法以《菩提道炬論》爲主,也常宣說《大乘莊嚴經論》《菩薩地》《集學論》《入行論》《本生論》《集法句論》,世稱噶當六論。尊者所講的經論,所有文義都結合修行,一字不漏,噶當之名從此大振。晚年創建博朵寺,駐錫于此弘法,一一零五年圓寂,住世七十五年。
整理:妙恩、妙生 校對:慧照 編輯:德藏
《《如何依止善知識》講記(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