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六)

  《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六)

  传喜法师

  10.7.29 首届佛教慧日夏令营

  

  我们先唱一遍夏令营的主题歌《菩提大道》,振奋振奋精神。

  大家唱这首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啊?学歌的时候流过泪的请举手,有不少啊,请放下。我刚写出来第一次教大家唱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流泪了,有的流了二天泪,一唱泪水就止不住地流下来。“我们相聚,佛陀召唤而来”是不是啊?(学员:是)是这样的,我们的相聚是追随佛陀而来。今天已经二十九号了,眼看着中级班也已经过了一半了,大家要珍惜啊。

  《如何依止善知识》,我先给大家介绍了照片上面的大德高僧,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这些大善知识。下面我们学习“序”,一起来读:

  学佛欲了生死,成菩提度众生,如理依止善知识至为关键。因为菩提道上的每一步需要善知识指点,每一分善根需要善知识培养造就,每一种歧途需要善知识事先的教诫遮免。没有善知识的摄受、养育、将护,一介博地凡夫岂能以自力径直步入增上生与决定胜的善道,远离歧途不遭魔扰,步步升进而圆成菩提?方今末世五浊正炽,外有邪师误导邪缘引诱,内有无明障覆烦恼动乱,修行者不依止善知识,有几人能不中途退转陷溺?

  善知识乃过去诸佛之化身,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有缘幸遇善知识,实为修行者一生的大事因缘。譬如婴儿依母而生,依母而长,以善知识的慈悲加持培育,便能于菩提入门深入,直至圆满成就。然而值遇善知识后若不了解依止的方法,或虽了解而不能执为大要,从始至终精诚奉行,则所谓佛法的成就终究以无根本而成画饼。下等者缘殊胜对境的善知识,时日一久渐生傲慢懈怠,常寻过失,甚而谤师叛道,沦为善星比丘之流,生无佛法可成,死而直堕地狱。又有最初依师非为佛法而来,仅是世间名利交涉。又有只重财物供养,并未实修依止的意乐加行。又有不能始终贯彻财物供养、身语承事如教奉行,致使今日修行人中,能与善知识真实相应的实不多见。

  学佛以依止善知识为第一前提,依止善知识又以长久依教奉行为第一关键。鉴于目前修行人中多有不如理依师的现状,特从益西彭措堪布讲授的《广论讲记》中撷取“亲近善士”部分单行流通,作为修行者依师的法镜。

  最后,祈愿修行者都能把握依止善知识的扼要,以如理依师的缘起,迅速成就无上菩提!

  下面是科判,科判是全书的一个总纲,《如何依止善知识》全文总的分二个部分,我们把科判也读一遍(略)

  前面先告诉你善知识的法相,什么样的人是善知识呢?就像教你辨认石头里的钻石一样是有标准的。现在善知识有了,那么依止善知识的弟子有没有法相呢?徒弟也有徒弟的相,什么样的徒弟是合格的徒弟呢?佛教里有个比喻,狮子之乳要放在琉璃器中才能存住,如果狮子乳倒进其它的器皿,其它的器皿不堪接受就会爆碎掉。佛法这么殊胜, 我们自己不成法器会怎么样?因对境殊胜故我们反而会堕落,知道吗?世间做坏事有因果,依着佛法或对着善知识做坏事,那个因果就更大了。世间的坏人你对他不好或许还有功德,世间的好人如果你打骂违背他就有因果,更何况诸佛菩萨以种种机缘度化我们?你像阿育王的佛舍利,二千四百多年前就伏藏在那里,一千七百年前涌出地面,等着我们宁波这片土地的有缘众生。除这之外中国十九处佛陀舍利,佛早就亲自来等着我们,佛还化现了很多善知识,我们如果不配合的话,还以自己的习气反对,是不是要下地狱呀?

  知道善知识之相,弟子之相,然后怎样依止,依止当中要避免哪些,应该具足哪些,然后修到不同境界的时候应该对善知识升起怎样清净的见,讲的非常详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们做弟子的一个守则。你要想学好佛,这就是依止善知识的守则,把这本书好好地带着,这本书送给大家,你们迎请回去好好地看。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作者是谁啊?——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被大家尊为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三尊菩萨的合一。下面我们一起念:

  【原论】甲一、《广论》所出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轨理,分二:

  乙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乙二,正式宣说依止轨理。

  今初乙一、宣说依止之根据

  《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

  《博朵瓦语录》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

  书上的黑体字是宗喀巴大师的原论,接着的细体字是益西堪布的解说。

  【解说】何为善知识?《法华文句》说: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何为住性?《瑜伽师地论》云:云何种性?谓住种性补特伽罗有种子法,由现有故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若遇胜缘便有堪任便有势力,于其涅槃能够得证。(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由于具有种子法,遇到殊胜助缘就有势力,堪能证得涅槃。)

  补特伽罗什么意思啊?就是我们的凡夫身。什么叫种子法呢?就是佛性。我们每一个凡夫有没有佛性啊?(学员:有)如果遇到助缘的话,我们能不能成佛啊?(学员:能)什么是我们的助缘呢?(学员:善知识)。

  【解说】《摄决定心藏》说:安住种性的补特伽罗应当亲近善知识。(安住种性是具因,亲近善知识是殊胜助缘,因缘值遇便能证得涅槃,所以应当亲近善知识。)

  这里面的因、缘、果报都出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佛性是成佛的因,以后成佛是果,当中殊胜的缘是什么啊?是善知识。如果没有善知识,我们能成佛吗?不能。我们带着佛性却轮回在六道,你冤枉不冤枉啊?所以我们亲近善知识是为了成佛,善知识是为我们成佛而服务的,是帮助我们成佛的。所以善知识倒驾慈航来接引我们,我们对善知识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对善知识的感恩心要生起来。

  【解说】又如铎巴汇集的《博朵瓦语录》中说:总摄一切教授的首要,就是不舍离善知识。总摄一切修行的教授,以修持上师瑜伽最为重要。

  上来先总摄:所有一切学问最重要的就是什么?——不舍离善知识。你的知识是不是来自善知识的传授啊?一切修行的教授,修行上应该以什么为首啊?——跟善知识相应为首。你光依止不相应有什么用啊?你们这次来参加,有的是第一次见师父,有的是好多次了,你们是来依止来听法的,法大家都听到了,但是相应的有多少啊?所有的教法当中应当依止听闻,而实践修行上的核心是什么?是跟师父心连心啊。心连心了你听教言,马上就融化到你的身心里面,甚至在听的当下你汗毛直竖,师父讲到什么境界,你的身心就跟到什么境界,这个道理就是修持上师瑜伽,瑜伽就是相应,与师父相应,与师父的心相通,这是最为重要的。

  【解说】 以下宣说原因,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故于最初依师轨理极为紧要。 能让学人相续中,下至发起一分功德、减少一分过失,这一切善乐的根本来源就是善知识,因此最初依止上师的轨理极为紧要,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我们具有佛性的凡夫当中,我们能够前进一步,增加一个功德,减少一个过失,乃至一切善乐的本源,都源于善知识的缘故,小到一点的进步都来自于这个,更不要说我们得到大的成就佛果了,这个当中所有都来自善知识,没有这样的因缘,我们是得不到的。

  下面引经证明,佛有没有这样说呢?我们经典里有证明。

  【解说】《菩萨藏经》说:总之,我们能获得菩萨的一切修行,能圆满一切波罗密多,能获证一至十地的果位,能成就安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能发起回向、大愿,乃至能成就佛的功德法,这一切都依赖上师,以上师为根本,以上师的大慈大悲而得以出生,以上师的护持方得增长。一切地道功德之出生乃至圆满都依靠上师,上师是一切利乐的源泉。

  要想成就佛果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你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你成道成佛这个路不知道漫长到什么程度。这个清晰认识了,那我们心跟上师心相应的话,那成就是很快的。唱戏的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看台上一分钟蛮简单的,他来自于十年功的积累。善知识也是啊,善知识积累了很多很多的功德教给学员,学员只要相应,一百年积的功德一天就教给你们了,对不对?很快的。你看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他到哪里都如理如法,一见善知识,马上善知识的功德他就证得,年龄小小的就证得了普贤菩萨的果位,然后就能够安住在极乐世界,处在无量光无量寿的境界,现前成就佛果。所以如法地依止善知识,是我们迅速成就的一个捷径,是我们离苦得乐的一个捷径。如果没有这种善的助缘,那真不知道要磨到什么时候。

  【原论】博朵瓦亦云: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

  【解说】博朵瓦尊者也说:凡是修持解脱再没有比上师更紧要的助缘,即便是观察今生,我们可以看他做事,若无老师指导也无法成就,何况刚从恶趣中出来,想去往从未经过的地方岂能没有上师?

  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未宣说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我们现量见到的也无有一人以自我造就及魄力而生起十地五道功德的。如此,自己以及一切众生对于邪道很有造诣,而对于解脱与遍知的圣道却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的荒野上一般知之甚少,没有不依靠商主而从如意宝洲中取宝的例子。

  归纳:住种性者,如理依止善知识非常重要,因为总摄一切教授的首要,是不舍离善知识之故,一切善乐的本源即是善知识之故,菩萨的修行乃至佛功德法等,均依上师而出生之故,《菩萨藏经》中明显宣说之故。(诸理由中,后后是前前的能立,以教证了知一切功德皆依上师出生,可以决定善乐之源为善知识,由…

《《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