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岩洞老人顫抖歌講記(二)▪P2

  ..續本文上一頁到何時也不變壞的永久安樂。這樣辨認了有漏皆苦、無漏爲樂之後,就知道修殊勝的無漏果是合理的。

  這裏,一是要確認生在六道任何處都是苦的自性,沒有機會得安樂;二是要確認無漏果有何時也不變壞的安樂。這樣就能把心轉成唯一希求無漏果。也就是,一旦認識到有漏皆苦,就不再希求從世間法中得樂。看到在六道中除了得苦之外得不到樂,就會打消從中求樂的妄想。好比黃連,沒有認清它的品質時,會妄想從中得到美味,一旦見到這上面只能得苦味,得不到美味,就會放下貪求。像這樣,以前是幻想在世間法中求到安樂,認識苦谛之後就會打消這種妄想。這是心態上會有的第一種變化。

  進一步認識到獲得無漏果就得到了永不變壞的安樂,因此就發起此生唯一希求無漏果的斷定的心。以前不知道還有無漏果這回事,所以發不出希求之心。現在認識到無漏果享有永不變壞的安樂,因此就念念只希求得無漏果。這是心態上會有的第二種變化。

  平時我們一再強調修出離心,具體怎麼修,要點就在這一頌裏。特別地,修淨土的叁資糧,最關鍵的是修往生的願,要點也在這一頌裏。往生的願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怎麼讓心厭離娑婆呢?關鍵是看到娑婆世界中的一切都是苦的自性。怎麼讓心欣求極樂呢?關鍵是認識到往生極樂世界能獲得永不變壞的安樂,而且這是凡夫一生有希望修成的易行道。極樂世界是凡夫帶業能往生的淨土,一往生就以佛力住持,登上了不退轉位,從此再不會生煩惱、再不會造業,恒時受用的是無漏安樂,這就是極樂淨土最不可思議之處。能生起這一層認識,就更會體會到往生極樂世界的殊勝,由此也就能發起誓求往生的願心。具體要按《往生論注》說的觀察門,對極樂世界國土、佛、菩薩叁方面的二十九種功德,做具體的觀察。這樣能非常直接地引生求生極樂的願心。

  下面首先講怎麼認識六道的任何生處都唯一是苦,沒有機會得安樂。這又要從局部到總體、從粗到細逐漸生起認識。首先是觀察六道中每一道的情況,之後歸納在叁苦中從總體上認識有漏皆苦。

  在觀察六道的狀況時,首先這樣問:我生在這一道時,有沒有機會得安樂呢?比如問:我生在叁惡趣中,有沒有機會得安樂呢?生在八熱、八寒等地獄中,除了遭受焚燒、寒冷等苦之外,沒有機會滅除煩惱,得到真正的安樂。如果生在餓鬼界裏,也只是遭受饑餓、幹渴等苦,沒有機會滅除煩惱、現前安樂。如果做牛馬等旁生,也只是在役使、愚癡、殺戮等苦中度過,沒有機會滅除煩惱、現前安樂。所以生在叁惡趣裏除了得到苦之外,沒有機會現前安樂。

  接下來問:如果我生在人間,有沒有機會得安樂呢?生在人間,也只是得到生老病死的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的苦,以及恒時處在五取蘊苦當中。暫時有一點五欲樂受,也很快消失,轉成憂傷、哀愁等苦。所以人的一生只是在飽嘗苦味,沒有機會得到安樂。

  再接著問:生在阿修羅道,有沒有機會得安樂呢?阿修羅嫉妒心強,一生都只是在嫉妒、鬥爭中度過。在見到天人比自己圓滿時,內心無法接受而陷在熱惱當中。這樣就發動戰爭試圖奪取天界,在和天人交戰時,感受身體割裂等大苦。所以生在阿修羅界也是除了得到苦外,沒有機會滅除煩惱、現前安樂。

  又接著問:生在欲界天,有沒有機會得安樂呢?生在欲界天也只是除了得到苦外,沒有機會滅除煩惱、現前安樂。也就是在欲界天只會得到散亂、衰敗、死亡、墮落等苦,沒機會滅除煩惱、現前安樂。

  再具體的觀察。首先,欲界天的散亂非常嚴重。在層出不窮的妙欲面前,天人的心失去了控製,就像一團烈火恒時被風吹動,一刹那得不到安定。(欲天的五欲是美妙的,享受五欲的樂受很大,這讓天人的心恒時耽染在欲樂上。天人心中的貪欲好比火焰,外境五欲好比大風,貪欲的火在境風不斷吹動下,燒得非常旺盛,所以一刹那也定不下來。)

  其次要觀察到:天人享受五欲時有樂受,因此心就貪著在上面,而這樣的樂受又是壞滅的本性,這兩點決定了樂受是壞苦性。換句話說,天人享樂時心耽著在會變壞的樂受上,就像雙腳踩在美妙的泡沫上,結局一定是泡沫破滅,一腳踩空,落在憂悲苦惱裏。這樣就知道:欲天一生億萬年不斷享受五欲的過程,實際是億萬年不斷加大壞苦的過程。享受的欲樂越多、越久、越強,最後衰敗的憂苦就越巨大、越難忍。所以經上說,欲天福報享盡時,有五衰相現的極大憂苦和墮惡趣的極大恐懼,這種苦超過了地獄之苦。

  “五衰相現”,是指天福快享盡時,以前光耀的身體變得黯淡無光,很不可愛;以前端坐在座位上泰然自若,現在再無法安住在座位上;身上戴的花鬘也變得枯萎、醜陋,一塵不染的天衣上也出現了垢染,腋下又開始流出汗液。面對這樣的衰敗,天人生起極大的憂苦,超過他一生享受五欲快樂的總和。

  如果天人沒有善根,死後就隨惡業不自在地墮入惡趣。這樣衰敗憂愁的同時,又親眼見到自己即將墮入惡趣,心裏的恐懼之苦超過了地獄之苦。天人最後的七天在憂悲、恐懼中煎熬,漫長得就像七百年。

  《法喻經》上講,有位天帝釋在五衰相顯現時,知道自己命終會生在陶師家所養的母驢胎裏,生起極大的憂愁。《折伏羅漢經》上說,忉利天有個天人臨終時,五衰相現,自己知道命終後會投在鸠夷那海國一頭長著疥癞的母豬肚子裏,也是萬分憂愁、恐慌,不知所措。

  天人的結局是這樣悲慘。這暴露出有漏法唯一是苦的自性。這些由煩惱和業造作出來的法,本來就是壞滅的自性,免不了樂極生悲、福盡禍來。欲界天乍看起來有億萬年長期享樂的福報,但終歸在福報享盡時,落得空無所有,而且長期的享樂釀成了壞滅時極大的憂傷和恐懼。

  欲天還飽受戰爭、被驅逐、被壓迫等的痛苦。在和阿修羅交戰時,天人們有的被砍斷手腳肢體,有的被砍掉頭顱而死。而且,薄福天人在見到大福天子誕生時,心裏會備感恐慌、憂愁。弱小天子遇到大力天子發怒,會被驅逐出天宮,受很大的壓迫之苦。

  接下來問:生在上界天,有沒有機會得安樂呢?上界天似乎在長劫中心識不動,實際這不是得了解脫。就像往空中射箭,一旦推動箭飛行的勢力喪盡,就會立即從空中墜落,上界天到了引業勢力窮盡時,就又從上界墜落下來。

  總之,上界天也是由煩惱和業造作的現象。在每個天人身上,都存在生死不得自在的苦。就像燈焰毫無自在,唯一是隨燈芯、燈油等因緣而轉,因此刹那無法自主。當燈芯、燈油窮盡等時,燈光就當即熄滅。

  這裏看到,燈光想永遠安住是無法做到。燈光對于安住絲毫做不了主,因緣一盡,就當即轉入黑暗。這比喻上界對死和安住毫無自在。雖然希望永遠安住在定中,沒有憂悲苦惱、沒有死亡,但能不能如願呢?能不能永遠安住不死呢?實際上一點做不了主。雖然住在定中的時間久一些,但念念還是隨惑業而轉,毫無自在。到了引業窮盡時,就再也安住不了而宣告死亡。這就是生死不得自在的苦。

  天人的心好比是一盞長明燈,不仔細審查,會誤以爲已經得到永恒寂靜。實際上在看似不動的假相裏,念念都在受著行苦的侵惱,絲毫不得自在,就像燈光刹那不能自持而壞滅那樣。

  當初是隨著執著有我的薩迦耶見,造不動業而感得長劫安住定中。但這種由惑業勢力造成的境界,並不是寂靜涅槃。因爲支撐它的是有限業力,一旦業力窮盡,就頓時從夢中醒來。這時只落得一無所有,煩惱種子又重新發動起來,又開始不斷地生起苦苦和壞苦。

  以上是從“恒時爲行苦侵惱”的角度(也就是從“念念隨惑業而轉,對安住、對死不得自在”的角度),觀察到上界唯一是苦的自性。生在上界沒有機會滅除煩惱,因此沒有機會現前真實的安樂。

  下面再從叁苦角度認定六道唯一是苦的自性:

  毒瘡是認識叁苦最好的比喻,《瑜伽師地論》就是用這個比喻指示叁苦的體相。毒瘡遇到冷水等冷觸時有舒服的感覺,這好比是壞苦,內容包括有漏樂受和相應的心王、心所以及所緣境。毒瘡遇到熱水等熱觸時發生的疼痛,好比是苦苦,內容包括有漏苦受和相應的心王、心所及所緣境。毒瘡不遇冷、熱觸,暫時不苦不樂的階段,好比是行苦,內容包括有漏舍受和相應的心王、心所及所緣境。

  首先要看到:毒瘡裏充滿著毒素,這是生苦的主因,毒瘡這樣的法是苦的自性,不是安樂性,原因是:這是出生苦苦和壞苦的因。再具體看到:在有毒素伴隨的一切時候都唯一是苦性,不是安樂性,不論遇到冷水生起樂受,還是遇到熱水現前苦受,或處在不苦不樂的舍受中,都是毒素存在、絲毫沒有消除的狀況,因此只是苦因,只是苦的自性。只有消除毒素,真正寂滅了苦因,才是真正的安樂。

  毒素比喻藏在凡夫識田中的無數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包括由我見引起的貪、嗔、癡等各種煩惱種子,以及由造業熏入的種種苦苦種子、壞苦種子。只要沒有生起它的對治——現證無我的智慧,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就一直跟隨在心中。這種“煩惱種子和苦種子跟隨不舍”的苦相,就稱之爲“行苦”。

  再想想這個五取蘊的毒瘡,不論掉進惡趣,還是上升天堂;不論是在惡趣中潰爛流膿,慘不忍睹,還是在善趣中被暫時控製住,顯現出快樂或平靜的假相,都不會有一刹那機會現前真實的安樂,因爲這些時候根本沒有生起對治,消除毒瘡中的毒素,因此一直是苦患在身的狀況,沒有擺脫往後不斷遇緣引發苦苦和壞苦的悲劇。

  (如果對毒瘡不太熟悉,還可以用癌症患者的比喻來做思維。在癌症還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期間,一切時都是苦的自性。雖然有時候病苦發作得輕,或者暫時不發作,但這不是安樂的體性,在體內的癌症沒有消除時,性質上就唯一是苦性。我們凡夫得了煩惱病、生死病,就像是癌症患者。八識田中有無數煩惱種子和苦種子,就像身上有癌症病毒。雖然有時有所緩解,覺得已經平安無事或者得…

《岩洞老人顫抖歌講記(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