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規教言論——集聚天德之寶▪P4

  ..續本文上一頁是現前人天身心相續所攝的樂受和舍受法。“畢竟決定勝的果法”,即是通達無我智慧,永遠斷除苦集的、不再退轉的、離生死輪回系縛的解脫果法。無論是聲緣乘或者菩薩乘、佛乘,只要解脫,出離叁界輪回的系縛,必須通達無我的智慧。而無我的智慧,必須通過聞思而來;然能夠聞思空性慧的聞法者,必須先修比較容易的教授教誡,令聞者的身心成熟,堪成爲法器,方後才能爲說人無我或法無我等甚深空性的意義;而較容易的教授教誡,就是增上生的樂法。所以依靠增上生位,相續不斷的增上生善法,致使此身不墮惡趣,漸次趣入,方能獲得決定勝的解脫果。如果說:爲什麼不直接修決定勝,而費時修此較容易的增上生法呢?答:叁惡趣等八無暇及十不圓滿有情的身心,根本不能聞法得解脫,只有相續不斷的增上生善法,保人身具緣已,方可得解脫。又因爲甚深空性的意義,很容易招致初學的錯解,以至倒執空性的道理,誹謗因果、叁寶和空性,最後以此迷謬錯認,導致墮惡趣的過失。如是唯有依靠增上生善法獲得賢良的人格,以無誤取舍的智慧,正直可信穩重的行爲善道等,對因果、叁寶深生決定信解,通過善巧的宣說空性理,予自己身心完全不受絲毫損害後,才能漸入決定善道。否則,超所謂的捷徑,好比空中樓閣,無有是處,唯有損害自己的慧命,而誤走彎路。

  增上生的法要,若依《寶論》的說法,應釋爲十六法,即十善業、不飲酒、淨命、無害意、敬施、供應供、修慈。與此論所說的妙慧等十種高尚行內涵一致,全都是人天身心相續所攝的樂受與舍受的善法。如果有人說:此下士之人天乘法,于中上根所修的二乘、大乘、密乘法相比,其中上根人豈不是修之多余?答:中上根人修此下士善法亦有兩種大義。《菩提道次第廣論》雲:“一爲摧伏增上我慢”,又雲:“二爲廣益上中下心”。如是上根人尚未生起下士之心,而說我是大士,我是大乘種、密乘姓,這的確是我慢,所以要摧伏。因爲上中根人,同樣應具足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所以爲他們開示增上生法,令其修習,不管他早已生起如是的善法功德也好,或尚未生起,都可令他快速生起此諸功德。這樣,下下善法若生起,則自然可導上上,對于中上之自道不僅不迂緩,反而有助進的功用。此理如聖天菩薩的《攝行炬論》中雲:“諸初業有情轉趣于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四百論》中雲:“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爲善巧。”此說解脫道是有決定的次第。

  在建立解脫道的次第時,各道有自宗不同的建立,但歸攝起來,不外乎承全知麥彭尊者教法的大恩師法王如意寶所集聚的竅訣,即:一、賢良的人格;二、出離心;叁、菩提心;四;清淨見;五、共入普賢願海,往生極樂。特別是在其集一生修行竅訣的《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明顯建立此道次第。尤其對于賢良的人格,論中雲:“諸時心行隨順友,當勤心善禀性直,究竟雖欲廣利自,暫時利他乃竅訣。此名人道規範法,叁世諸佛方便道,是爲四攝法之精,切切莫忘諸徒衆。”又在給密乘弟子甚深開示的《教誨甘露明點》中雲:“性情賢良清淨戒,勤學無垢智慧者,彼爲叁時能仁子,亦是吾之殊勝友。何雲賢良之性情,善意誠實及溫和,性情穩重心寬大,廣學識爲性情賢。”在此也宣說了能成爲佛子的叁種竅訣,即賢良人格、清淨戒、無垢智慧。總此而說,正如《格言寶藏論》中所說:“若知一切世間事,彼能修成諸正法,是故行持正法者,乃是菩薩之善規。”

  若問:本論所說的十種正士高尚行,雖然是增上生善法,但不知與決定勝之解脫道具體有何關系,請舉例略爲說明。答爲:此略以密乘點滴而說。如密乘的見解非常高深,其是建立在顯宗唯識、中觀理之上的果法見谛,內有諸多難解之義,此時行者如果沒有無誤取舍的智慧,廣博多聞的見識,則對此深法,要麼誹謗,要麼迷執自宗而毀舍他宗,不持因果等。因此修密乘者,要達到蓮師所說“見如虛空,行如細面”的要求,必須具足本論所講的妙慧;對于修習密宗的來講,上師與法是成就的關鍵,如果行者對上師與法沒有正直可信的品行,朝叁暮四,希求此師法,希求彼師法,結果一無可成,所以習密者,一定須要穩重;如果習密者,雖作下等惡劣事,如犯叁昧耶,違背上師教言等,而心不生憂愁、厭煩心,則此人極難成就,所以習密者,一定須要有愧;密法雖然有種種之方便及不昧的竅訣,及以不難的善巧,快速無須極大精勤而解脫的妙法,但是若行者連此妙法之義不憶不持,恒行放逸,則雖遇此勝妙法,無義而會空耗此生,故習密者,亦須不放逸;在依止上師聞修佛法時,當關系到取舍苦樂時,對恩重如山的上師與道友也不在乎,于自己的惡行不呵責,予人對事虛僞狡詐不公平,則此人一定不得師友及法的加持,乃至有犯戒之疑,故習密人,亦須要正直;與其他解脫道一樣,密乘的戒律,爲解脫之本,如果行者在上師前承諾守誓,始終無變更,則此人依叁昧耶而成就有望,否則是否犯戒,是否墮落,亦不敢說,因此學密者,須要誓言堅定;上師及法對學密的人,有極大的恩德,所以行者應知恩;密乘是建立在大乘的基礎上,而大乘的根本爲利他的菩提心,因此習密人應勤利他;信心爲佛法的根本,特別是密法,對上師及法的信心深淺,直接關系弟子與法相應的深淺,所以習密人,亦應具有信心;積資忏罪爲解脫道的根本,施自受用、普利有情,可積成佛資糧。故習密者亦應布施。以上以極粗略淺顯之說,而相似诠示密乘行者必須具備賢良人格的十種行爲,至于其他之道,在此不闡述,以此類推,可知一二。

  總之,如本論所雲:“下品高尚世間規,上品高尚聖者道。”只要行持高尚行,二規智慧寶藏之門,一切諸佛智慧寶藏,由此便能開啓。所以若欲趣入一切解脫道,必由此賢良的人格爲根本。

  ②本論次第嚴謹,不缺略蠟(只有簡寫)亂

  本論在闡述時,首先依靠欣厭理引導行者知卑劣行的過患而生厭患,然後勸行高尚行,次引導行者知高尚行的功德而生欣求,然後勸行高尚行;繼之廣建立十種功德相及最後果德。

  其中正論的相果,由至下而上,從淺至深的循序漸進的程序,依靠樹喻,建立從根至果的次第,整個論義,組織嚴謹,不缺略,蠟亂等。

  論中以樹喻,分六大類而成立正士高尚行的相果次第。即:1、妙慧與穩重比作樹根;2、有愧不放逸比作樹莖;3、正直誓堅定比作樹枝;4、知恩利他比作樹葉;5、信心發放施比作樹花;6、安樂與聲譽比作樹果。如是由前前引生後後的次第,如梯級而循序建立。他的具體安設,不允許缺略紊亂及蠟等。

  本論雲:“若具無誤取舍慧,安住穩重之善道,則能紮下殊勝之,世規如意妙樹根。”所以在組織整個正士高尚行時,妙慧與穩重,爲其一切的根本。因爲妙慧好比眼目,如果于一切事能無誤詳細觀察而取舍,那麼就可以遮止一切無義及非法的事,凡事所作全成有義。若有妙慧,而行事不穩重,如水面的漣漪,雖然已經抉擇了無誤所行持的法,于自行道也會退失,所以酯具足穩重,才能圓滿百種功德,其他的法才可希翼。如是具足如眼的無誤取舍的智慧,及安住穩重的善道,世規的根本即能穩固紮下,猶如紮下穩固的寶樹之根,自然樹莖、樹枝、樹葉、樹花、樹果,相繼可以生長,否則,無有樹根而生長的莖枝葉花果,根本無有是出,由是若引生後後,必須以前前生起。

  樹莖的生成,全依靠樹根,而樹根的增上,卻又依靠樹莖,所以具足妙慧與穩重,必須由有愧與不放逸來體現它們的功用,否則,光有樹根而無樹莖,以樹根並非是有功用的材與果,故而樹根也變成無用,只有依靠根爲因,生莖等才有意義。同理,如果無慚無愧,一切教言與善道,于彼都沒有用,若僅有慚愧,于無誤取舍的善道,不恒時鄭重謹慎自護自身心,無論你抉擇的善道再好,再有慚愧,此善道不能圓滿,好比只有一步路就可以到達目的地,以放逸而不邁出這一步,終不能圓滿目的。以是之理,具足根本尚須具足如莖之有愧與不放逸的道。反之 ,唯有不放逸與有愧,而沒有樹根般的妙慧眼與穩重道,如人無眼亦無行道,無論你如何行持有愧與不放逸,皆成無義。如是根與莖是引生關系,莖與根是增上作用,此缺一不可。

  樹枝依靠樹莖而生成,樹莖依靠樹枝而增上。同理,具足有愧不放逸,行爲方能公平及守誓堅定。如果行爲虛僞狡詐,不辯善惡,又不反省,凡是所承諾的誓言,變更無定,無論你再不放逸,一切行爲即成惡劣相續。若增上善法,必須在有愧與不放逸之後行持公平與守誓堅定。反之,無莖的枝無從生成,故而公平與守誓堅定,必須建立在有愧與不放逸的基礎上,否則行爲顛倒散漫無慚無愧,處事與誓言根本不可能公平與堅定,同樣行爲放逸,處事與誓言根本不能謹慎守護,何言公平與堅定。是故此二亦是前前引生後後,後後增上前前,其次第不能逾越缺略,紊亂、顛倒。

  本論雲:“何人若不報恩德,則彼無智無穩重,有愧謹慎正直等,其余諸德亦無有。”愈接近果實愈成爲精華,前前成爲道基,後後即爲道果,若無前前不生後後,不具後後前前即成無義。是故,樹葉由枝生,枝由葉增上,如此具足知恩與利他,前前正直等即成有義,倘若不具足,則如論中所講,其余諸德亦無有。反之,不具前前正直守誓堅定等,行爲顛倒,不辨善惡,你又如何知恩與利他?所以此二亦具引生與增上的功用。

  樹花由樹葉引生,樹葉由樹花增上。同理信心與布施依靠知恩利他引生,而前者依靠後者增上。此理同前,其次第亦如前理。

  本論雲:“如是具慧穩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公平正直誓堅定,了知報恩勤利他,及起正信廣布施,則于一切今來世,壽命長久無疾病……”經過根、莖、枝、葉、花,步步引生並且增上精華的次第,最終所欲的樹果“安樂與聲譽”究竟而可得獲。其中次第嚴謹,決定由前前引生後後,以後後增上前前,其次第決定不能紊亂、顛倒,必須循序漸進,由淺而深,從粗至細至精至果。如果其中次第前後顛倒,如無樹根,一切後後無從建立,若無樹果,雖有前前,即成無義空耗,故而本論的次第嚴謹無誤,對于初學者欲趣入高尚行的人而言,有章可尋,有據可依,有道可行,有果可得,決定不會使之錯走彎路,唯有一帆風順,直趨道果。

  總之,依靠欣厭理,知應行持高尚行,而高尚行,必遵循嚴謹的十相二果的次第,這樣無誤行持,自可順利圓滿一切道的根本--增上生賢良人格的修法。

  ③本論于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

  縱古觀今,往昔諸大德,如教下智者大師、淨土遠公大師及近代印光大師與弘一律師等,皆倡導人格的完美賢善等,故于教內的古今大德們在教誡弟子時,亦有提及儒家的教人之法,以其對于處世爲人之賢善理提出了種種諸如仁、義、禮、智、信等的世間行爲規範,然而因彼宗所說最究竟之法,依彼行之,無非成人天乘的因,不過若以教內諸多善說而言,悉是建立在皈依叁寶的基礎上叫人行善,不顛因果,不違世俗乃至趨向于就近解脫,雖于教內亦有諸多開示賢善人格的教言,然而本論是以竅訣方式,彙集內道增上生趨入解脫道的基本法,以易解的句式成頌,故無論教內外諸士,皆可于此論順利理解,接受並運用到現生活中指導行爲,而以此爲自己服務。

  譬如教內者,有一部分人于行持或生活中常會蒙生這樣那樣的疑情,而一愁莫展,諸如:在什麼有的人學佛念佛已久而不得加持,而有的人僅學數日,不見勤苦亦得加持?爲什麼有的人長時信佛,而後退失對聖教的信心,而有的人不信佛法,轉而對佛教即能生起無比的信心並恒時受持、爲什麼有的人學佛很久,不但無所受益,反而分別妄想等煩惱增上,而有的人初聞佛法即完善了自己的人格,並能對治粗猛的分別心?爲什麼在經典中所宣之諸勝行法,有諸功德,而行者于其中未得一分乃至一毫相應,而有的人僅行持數日,卻立生覺受?

  複此,教外者,大都爲財食美名、利養等奔走,爲什麼有的人可以獲福得財而有的人貧困之上又倒黴?爲什麼有的人名譽不求自聚合,有的人苦苦勤求而不得?爲什麼有的人勤求上司的歡喜而偏偏不提拔自己,反而不求上司的人卻迎得了上司的歡喜?爲什麼有的人做事條理有章,事事易成,而有的人雖精勤做事,反把事情做糟?爲什麼有的人不喜交友,幫他的可信摯友卻越聚越多,而有的人勤求卻惡友集聚相害?爲什麼有的人雖犯過失別人不責怪,而有的人雖做對事,他人卻厭煩?等等爲了自身的現實利益,而煩惱當今的人們,致使自他皆痛苦不坎!然而若欲解決上面所提出的諸多現代人所關注的問題,只要依靠本論,即可得到答案。

  芸芸衆生浩若煙海,能與佛法結緣者又有幾何?雖能結緣,得益之人亦是無多。雖然此時已值五濁末世,世出世間的高尚行爲極難秉持,但是欲獲妙果者,如理行持,不問收獲,只行耕耘,勝妙之果實,自然豐碩結成?

  4. 本論的弘揚

  本論自從喇嘛嘉靠公確勸全知麥彭尊者在宗薩紮西拉哲造論以後,凡是尊者的傳承弟子大多受持此論,在衛藏康區等地方,甯瑪、格魯、薩迦、噶舉各派大德善士弘揚此論者亦多。特別是西藏再弘期的興盛者--大恩師法王如意寶,于再弘期的教法中確立的第一個修法次第,就是賢良的人格,所以在他老人家的傳承中,極爲重視弘揚此論。今此論初傳漢地,並願能廣結花果,惠群蒙以實利!

  

《二規教言論——集聚天德之寶》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君主法規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