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规教言论——集聚天德之宝▪P4

  ..续本文上一页是现前人天身心相续所摄的乐受和舍受法。“毕竟决定胜的果法”,即是通达无我智慧,永远断除苦集的、不再退转的、离生死轮回系缚的解脱果法。无论是声缘乘或者菩萨乘、佛乘,只要解脱,出离三界轮回的系缚,必须通达无我的智慧。而无我的智慧,必须通过闻思而来;然能够闻思空性慧的闻法者,必须先修比较容易的教授教诫,令闻者的身心成熟,堪成为法器,方后才能为说人无我或法无我等甚深空性的意义;而较容易的教授教诫,就是增上生的乐法。所以依靠增上生位,相续不断的增上生善法,致使此身不堕恶趣,渐次趣入,方能获得决定胜的解脱果。如果说:为什么不直接修决定胜,而费时修此较容易的增上生法呢?答:三恶趣等八无暇及十不圆满有情的身心,根本不能闻法得解脱,只有相续不断的增上生善法,保人身具缘已,方可得解脱。又因为甚深空性的意义,很容易招致初学的错解,以至倒执空性的道理,诽谤因果、三宝和空性,最后以此迷谬错认,导致堕恶趣的过失。如是唯有依靠增上生善法获得贤良的人格,以无误取舍的智慧,正直可信稳重的行为善道等,对因果、三宝深生决定信解,通过善巧的宣说空性理,予自己身心完全不受丝毫损害后,才能渐入决定善道。否则,超所谓的捷径,好比空中楼阁,无有是处,唯有损害自己的慧命,而误走弯路。

  增上生的法要,若依《宝论》的说法,应释为十六法,即十善业、不饮酒、净命、无害意、敬施、供应供、修慈。与此论所说的妙慧等十种高尚行内涵一致,全都是人天身心相续所摄的乐受与舍受的善法。如果有人说:此下士之人天乘法,于中上根所修的二乘、大乘、密乘法相比,其中上根人岂不是修之多余?答:中上根人修此下士善法亦有两种大义。《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一为摧伏增上我慢”,又云:“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如是上根人尚未生起下士之心,而说我是大士,我是大乘种、密乘姓,这的确是我慢,所以要摧伏。因为上中根人,同样应具足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所以为他们开示增上生法,令其修习,不管他早已生起如是的善法功德也好,或尚未生起,都可令他快速生起此诸功德。这样,下下善法若生起,则自然可导上上,对于中上之自道不仅不迂缓,反而有助进的功用。此理如圣天菩萨的《摄行炬论》中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四百论》中云:“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此说解脱道是有决定的次第。

  在建立解脱道的次第时,各道有自宗不同的建立,但归摄起来,不外乎承全知麦彭尊者教法的大恩师法王如意宝所集聚的窍诀,即:一、贤良的人格;二、出离心;三、菩提心;四;清净见;五、共入普贤愿海,往生极乐。特别是在其集一生修行窍诀的《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明显建立此道次第。尤其对于贤良的人格,论中云:“诸时心行随顺友,当勤心善禀性直,究竟虽欲广利自,暂时利他乃窍诀。此名人道规范法,三世诸佛方便道,是为四摄法之精,切切莫忘诸徒众。”又在给密乘弟子甚深开示的《教诲甘露明点》中云:“性情贤良清净戒,勤学无垢智慧者,彼为三时能仁子,亦是吾之殊胜友。何云贤良之性情,善意诚实及温和,性情稳重心宽大,广学识为性情贤。”在此也宣说了能成为佛子的三种窍诀,即贤良人格、清净戒、无垢智慧。总此而说,正如《格言宝藏论》中所说:“若知一切世间事,彼能修成诸正法,是故行持正法者,乃是菩萨之善规。”

  若问:本论所说的十种正士高尚行,虽然是增上生善法,但不知与决定胜之解脱道具体有何关系,请举例略为说明。答为:此略以密乘点滴而说。如密乘的见解非常高深,其是建立在显宗唯识、中观理之上的果法见谛,内有诸多难解之义,此时行者如果没有无误取舍的智慧,广博多闻的见识,则对此深法,要么诽谤,要么迷执自宗而毁舍他宗,不持因果等。因此修密乘者,要达到莲师所说“见如虚空,行如细面”的要求,必须具足本论所讲的妙慧;对于修习密宗的来讲,上师与法是成就的关键,如果行者对上师与法没有正直可信的品行,朝三暮四,希求此师法,希求彼师法,结果一无可成,所以习密者,一定须要稳重;如果习密者,虽作下等恶劣事,如犯三昧耶,违背上师教言等,而心不生忧愁、厌烦心,则此人极难成就,所以习密者,一定须要有愧;密法虽然有种种之方便及不昧的窍诀,及以不难的善巧,快速无须极大精勤而解脱的妙法,但是若行者连此妙法之义不忆不持,恒行放逸,则虽遇此胜妙法,无义而会空耗此生,故习密者,亦须不放逸;在依止上师闻修佛法时,当关系到取舍苦乐时,对恩重如山的上师与道友也不在乎,于自己的恶行不呵责,予人对事虚伪狡诈不公平,则此人一定不得师友及法的加持,乃至有犯戒之疑,故习密人,亦须要正直;与其他解脱道一样,密乘的戒律,为解脱之本,如果行者在上师前承诺守誓,始终无变更,则此人依三昧耶而成就有望,否则是否犯戒,是否堕落,亦不敢说,因此学密者,须要誓言坚定;上师及法对学密的人,有极大的恩德,所以行者应知恩;密乘是建立在大乘的基础上,而大乘的根本为利他的菩提心,因此习密人应勤利他;信心为佛法的根本,特别是密法,对上师及法的信心深浅,直接关系弟子与法相应的深浅,所以习密人,亦应具有信心;积资忏罪为解脱道的根本,施自受用、普利有情,可积成佛资粮。故习密者亦应布施。以上以极粗略浅显之说,而相似诠示密乘行者必须具备贤良人格的十种行为,至于其他之道,在此不阐述,以此类推,可知一二。

  总之,如本论所云:“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只要行持高尚行,二规智慧宝藏之门,一切诸佛智慧宝藏,由此便能开启。所以若欲趣入一切解脱道,必由此贤良的人格为根本。

  ②本论次第严谨,不缺略蜡(只有简写)乱

  本论在阐述时,首先依靠欣厌理引导行者知卑劣行的过患而生厌患,然后劝行高尚行,次引导行者知高尚行的功德而生欣求,然后劝行高尚行;继之广建立十种功德相及最后果德。

  其中正论的相果,由至下而上,从浅至深的循序渐进的程序,依靠树喻,建立从根至果的次第,整个论义,组织严谨,不缺略,蜡乱等。

  论中以树喻,分六大类而成立正士高尚行的相果次第。即:1、妙慧与稳重比作树根;2、有愧不放逸比作树茎;3、正直誓坚定比作树枝;4、知恩利他比作树叶;5、信心发放施比作树花;6、安乐与声誉比作树果。如是由前前引生后后的次第,如梯级而循序建立。他的具体安设,不允许缺略紊乱及蜡等。

  本论云:“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规如意妙树根。”所以在组织整个正士高尚行时,妙慧与稳重,为其一切的根本。因为妙慧好比眼目,如果于一切事能无误详细观察而取舍,那么就可以遮止一切无义及非法的事,凡事所作全成有义。若有妙慧,而行事不稳重,如水面的涟漪,虽然已经抉择了无误所行持的法,于自行道也会退失,所以酯具足稳重,才能圆满百种功德,其他的法才可希翼。如是具足如眼的无误取舍的智慧,及安住稳重的善道,世规的根本即能稳固扎下,犹如扎下稳固的宝树之根,自然树茎、树枝、树叶、树花、树果,相继可以生长,否则,无有树根而生长的茎枝叶花果,根本无有是出,由是若引生后后,必须以前前生起。

  树茎的生成,全依靠树根,而树根的增上,却又依靠树茎,所以具足妙慧与稳重,必须由有愧与不放逸来体现它们的功用,否则,光有树根而无树茎,以树根并非是有功用的材与果,故而树根也变成无用,只有依靠根为因,生茎等才有意义。同理,如果无惭无愧,一切教言与善道,于彼都没有用,若仅有惭愧,于无误取舍的善道,不恒时郑重谨慎自护自身心,无论你抉择的善道再好,再有惭愧,此善道不能圆满,好比只有一步路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以放逸而不迈出这一步,终不能圆满目的。以是之理,具足根本尚须具足如茎之有愧与不放逸的道。反之 ,唯有不放逸与有愧,而没有树根般的妙慧眼与稳重道,如人无眼亦无行道,无论你如何行持有愧与不放逸,皆成无义。如是根与茎是引生关系,茎与根是增上作用,此缺一不可。

  树枝依靠树茎而生成,树茎依靠树枝而增上。同理,具足有愧不放逸,行为方能公平及守誓坚定。如果行为虚伪狡诈,不辩善恶,又不反省,凡是所承诺的誓言,变更无定,无论你再不放逸,一切行为即成恶劣相续。若增上善法,必须在有愧与不放逸之后行持公平与守誓坚定。反之,无茎的枝无从生成,故而公平与守誓坚定,必须建立在有愧与不放逸的基础上,否则行为颠倒散漫无惭无愧,处事与誓言根本不可能公平与坚定,同样行为放逸,处事与誓言根本不能谨慎守护,何言公平与坚定。是故此二亦是前前引生后后,后后增上前前,其次第不能逾越缺略,紊乱、颠倒。

  本论云:“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愈接近果实愈成为精华,前前成为道基,后后即为道果,若无前前不生后后,不具后后前前即成无义。是故,树叶由枝生,枝由叶增上,如此具足知恩与利他,前前正直等即成有义,倘若不具足,则如论中所讲,其余诸德亦无有。反之,不具前前正直守誓坚定等,行为颠倒,不辨善恶,你又如何知恩与利他?所以此二亦具引生与增上的功用。

  树花由树叶引生,树叶由树花增上。同理信心与布施依靠知恩利他引生,而前者依靠后者增上。此理同前,其次第亦如前理。

  本论云:“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寿命长久无疾病……”经过根、茎、枝、叶、花,步步引生并且增上精华的次第,最终所欲的树果“安乐与声誉”究竟而可得获。其中次第严谨,决定由前前引生后后,以后后增上前前,其次第决定不能紊乱、颠倒,必须循序渐进,由浅而深,从粗至细至精至果。如果其中次第前后颠倒,如无树根,一切后后无从建立,若无树果,虽有前前,即成无义空耗,故而本论的次第严谨无误,对于初学者欲趣入高尚行的人而言,有章可寻,有据可依,有道可行,有果可得,决定不会使之错走弯路,唯有一帆风顺,直趋道果。

  总之,依靠欣厌理,知应行持高尚行,而高尚行,必遵循严谨的十相二果的次第,这样无误行持,自可顺利圆满一切道的根本--增上生贤良人格的修法。

  ③本论于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纵古观今,往昔诸大德,如教下智者大师、净土远公大师及近代印光大师与弘一律师等,皆倡导人格的完美贤善等,故于教内的古今大德们在教诫弟子时,亦有提及儒家的教人之法,以其对于处世为人之贤善理提出了种种诸如仁、义、礼、智、信等的世间行为规范,然而因彼宗所说最究竟之法,依彼行之,无非成人天乘的因,不过若以教内诸多善说而言,悉是建立在皈依三宝的基础上叫人行善,不颠因果,不违世俗乃至趋向于就近解脱,虽于教内亦有诸多开示贤善人格的教言,然而本论是以窍诀方式,汇集内道增上生趋入解脱道的基本法,以易解的句式成颂,故无论教内外诸士,皆可于此论顺利理解,接受并运用到现生活中指导行为,而以此为自己服务。

  譬如教内者,有一部分人于行持或生活中常会蒙生这样那样的疑情,而一愁莫展,诸如:在什么有的人学佛念佛已久而不得加持,而有的人仅学数日,不见勤苦亦得加持?为什么有的人长时信佛,而后退失对圣教的信心,而有的人不信佛法,转而对佛教即能生起无比的信心并恒时受持、为什么有的人学佛很久,不但无所受益,反而分别妄想等烦恼增上,而有的人初闻佛法即完善了自己的人格,并能对治粗猛的分别心?为什么在经典中所宣之诸胜行法,有诸功德,而行者于其中未得一分乃至一毫相应,而有的人仅行持数日,却立生觉受?

  复此,教外者,大都为财食美名、利养等奔走,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获福得财而有的人贫困之上又倒霉?为什么有的人名誉不求自聚合,有的人苦苦勤求而不得?为什么有的人勤求上司的欢喜而偏偏不提拔自己,反而不求上司的人却迎得了上司的欢喜?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条理有章,事事易成,而有的人虽精勤做事,反把事情做糟?为什么有的人不喜交友,帮他的可信挚友却越聚越多,而有的人勤求却恶友集聚相害?为什么有的人虽犯过失别人不责怪,而有的人虽做对事,他人却厌烦?等等为了自身的现实利益,而烦恼当今的人们,致使自他皆痛苦不坎!然而若欲解决上面所提出的诸多现代人所关注的问题,只要依靠本论,即可得到答案。

  芸芸众生浩若烟海,能与佛法结缘者又有几何?虽能结缘,得益之人亦是无多。虽然此时已值五浊末世,世出世间的高尚行为极难秉持,但是欲获妙果者,如理行持,不问收获,只行耕耘,胜妙之果实,自然丰硕结成?

  4. 本论的弘扬

  本论自从喇嘛嘉靠公确劝全知麦彭尊者在宗萨扎西拉哲造论以后,凡是尊者的传承弟子大多受持此论,在卫藏康区等地方,宁玛、格鲁、萨迦、噶举各派大德善士弘扬此论者亦多。特别是西藏再弘期的兴盛者--大恩师法王如意宝,于再弘期的教法中确立的第一个修法次第,就是贤良的人格,所以在他老人家的传承中,极为重视弘扬此论。今此论初传汉地,并愿能广结花果,惠群蒙以实利!

  

《二规教言论——集聚天德之宝》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君主法规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