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鍵因素,哪條不足都會使自己無法順利趣入解脫正道。爲此,各自當于欠缺之處全力以赴,迅速使其增上。
是拌正法乳,所出妙醍醐。
它是聞思修慧之棒攪拌正法鮮乳,所出的精妙醍醐。
大家都知道,牛奶通過攪拌提煉,最終得到的精華就是醍醐。而正法乳海中八萬四千法門,以聞思修去善加攪拌,最終得到的精妙醍醐即是菩提心。在利益品中我們也講過:“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身體力行,經叁大阿僧祇劫精進修行,以一切智智抉擇出佛法之精華即是菩提心。佛陀如是抉擇後傳給了後人,經寂天論師、華智仁波切、上師如意寶,一代代無比殊勝、清淨傳承,現在到了我們手中。我們也就不必要再費力去尋覓最勝解脫之道,可以直接修習此精華菩提心。
于諸漂泊客,欲享福樂者,
此心能足彼,令住最勝樂。
對于諸漂泊于叁有中的衆生,想安享幸福快樂的人們,菩提心能滿足他們的一切意願,使他們都安住最勝安樂之中。
漂泊在叁界輪回中的無數衆生,都向往幸福安樂。根登群佩大師說過:“沒有眼睛的小螞蟻爲了安樂而忙碌;沒有四肢的蚯蚓也爲了安樂而忙碌……,總之,世間所有衆生都是爲了求得安樂而奔波。”確實,上至梵天,下至地獄有情,沒有一個不追求安樂的。可是衆生雖然想求安樂,所作所爲卻去毀滅樂因,製造苦因,一步步邁向更深的痛苦深淵。要解救這些悲慘命運的父母衆生,佛陀告訴我們:依靠菩提心,是滿足一切衆生需求、引導他們得到無上安樂的最勝方法。
一個真正具足菩提心的大修行人,像密勒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獨住山洞,吃穿等什麼財物也沒有,但他們的大自在安樂,世人誰能比得上呢?而且依靠這些修行菩提心成就者,引導了無量無邊衆生趨向安樂之境,滿足了無邊有情的願望。
現代衆生,癡迷更爲嚴重了,“天下熙熙,皆爲利驅;天下嚷嚷,皆爲利往。”他們爲追求名利受用陷入了狂躁不安。我每次到城市去時,見著忙忙碌碌的人們,心裏總是生起很大悲憫。尤其每次去色達縣城辦事,在金馬十字街休息一會兒間,看見街上南來北往的行人,搞生意、拉人力車、逛商場、打扮身體……,爲求財、求名、求飽食而匆匆忙忙,與螞蟻、蜜蜂無異。他們似乎從沒有滿足過貪心,更未去想過自己追求的東西到底有無意義,看上去他們之中沒有一個精神正常的人,吵吵鬧鬧,騷動不安,像一個瘋狂世界。你們看到這類景象時,是否也爲他們生起悲憫之念呢?
大家都是發過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只要持守此心,去精進地修持。以此如同摩尼寶一樣的菩提心,將會出生無量無邊的功德,滿足衆生的各種需求,引導他們獲得最殊勝之安樂。大家都會有如是功德,是不是應該對自己生起一點自信與珍重之心呢!
辛二、(應令他生喜):
今于怙主前,筵衆爲上賓,
宴飨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今在一切怙主的面前,我誠懇地邀請一切衆生爲賓客,來宴飨成佛和其它一切安樂,願天非天等所有叁界有情都能生起歡喜。
在以上數偈中,宣說了生起菩提心後能爲自他除苦果苦因,成辦暫時與究竟利益之功德,自己爲此應生起無比歡喜;現在我們也要讓衆生知道這點,亦生起這種歡喜心。因此,我們在“一切怙主”——所有十方諸佛、十地菩薩、金剛上師等聖衆前,發過心後,要很懇切地邀請一切衆生,來享受這無上喜宴。這些客人到來後,我招待並非平常的東西,而是宴飨究竟大樂佛果,與菩薩、阿羅漢、人天的種種福樂,願所有的人天、非天等一切衆生都爲此而生起歡喜。
我們發過菩提心後,此果報最終會成熟,大家對此應該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如同本師釋迦牟尼佛當時在因地發願:與我有緣的一切衆生,你們不要痛苦,我現在已經生起了菩提心,以後一定會度化你們。世尊證道後,在他教法下成就解脫者不可計數。不說別的,在甯瑪巴的噶托派中,就已經有十萬人成就了虹身。叁世諸佛菩薩,所有大乘傳承上師,都是依菩提心之大道,順利地證得了菩提,以此菩提心,也將我們引進了無上殊妙法門。我們將來也能如同諸佛一般,度化無量的有緣衆生,將他們安置于暫時或究竟安樂之中。
第叁品、結語
引導未生者受持菩提心的內容至此已傳講圓滿。本論這叁品可以說是發菩提心的大儀軌。以前華智仁波切給在家弟子傳講本論時,大多數是傳授此叁品。讓學人理解意義後,恒常誦持觀修,使自己明了菩提心的功德而生起向往之心;並通過七支供的修法,忏除業障違緣,積聚福德順緣;再以近取因之修心而願意舍棄自己的身財善根利益他人;如是淨治自心後,發起“爲利衆生而求正等菩提”的無上菩提心,真實地趨入大乘菩提正道。希望每一個真正想修習大乘顯密佛法的學佛者,對此予以切實的注重。如能反複誦修前叁品的131頌,以此而從內心發起一度真實的善願,那就比你在身口方面做任何善法都有意義。
我們聽習佛法,其目的主要是改變自相續,疏導心理障礙,使自己與法相應。如果沒有這樣的轉變,雖然聞法功德很大,但不能得到直接、圓滿的功德。此過程如同口渴者,遇到了甘露泉流,若他只是遇到而沒有去飲用,亦無法解決他的口渴。我們聽聞到教法後,必須“學而時習之”,去實際修習自己所學的佛法,在實踐中去身體力行自利利他之善法。當然,這個道理我說起來很方便,你們也聽得很明白,但無始劫來的惡習氣,頑固地推動著自己,與佛法背道而馳。我們必須要經常觀察,警醒督促自己,像以前大修行者那樣,時時用上師傳授的竅訣教法去克製惡習煩惱,降伏自心。否則自己聽聞佛法而生起的少許清淨菩提心,沒辦法去避免煩惱瀑流的沖毀,也無因緣讓它茁壯成長。現今有很多人在入佛門聽聞了一兩次開示,然後修上一兩座法,就想有驗相成就,降伏煩惱,這是不可能的事。在此,並不是說佛法沒有讓你“立地成佛”之能力,而是針對現在一般凡夫而言,煩惱串習時間太長,如果不投入相當程度的精進努力,休想輕易與法相應。往昔高僧大德都是以如同滴水穿石般之恒毅,長期精進不懈地熏習,方得成就。更況我們這樣的衆生,罪垢深重,唯有長期聞思修,效果才會越來越明顯。開始時確實有點難度,進度也很慢;如同竹筍,從地下長到拱破地面,需很長時間,似乎見不到它在生長,但長出地面後,一遇春雨,便能節節向上,長勢迅速。
我們修持菩提心,必須每年去修,每月乃至每日每個時刻,分秒之間都要堅持去修,這樣,自相續一定能轉變到善法正道上。有些人認爲這是那些惡業深重者所應修的吧,像我這樣大圓滿、禅宗根器,不用如何長期精進地修行。不要這麼想,你們回顧印度漢藏曆代祖師大德,他們根機是何等銳利,他們又是如何修持。修行人在尚未登地前還是凡夫,不可能像初地菩薩一樣去七日得到佛果,還需要長期腳踏實地聞思修持,需要晝夜不懈地努力精進。我們看看學院的高僧大德、堪布活佛,他們真正是大成就者,但他們連生火吃飯的時間都用在聞思修行上。以此對照自己,想想自己學佛有多長時間,聞思佛法又有多少?精進程度又是如何呢?
修行人要想真正在今生有所成就,應當從各個方面去下功夫,不間斷地聽聞思維經論,背誦經論,念誦經咒,修觀心性。上師如意寶說過:我們應該從幾個方面去精進修持,這樣即使在某一方面進展慢,那也能從另一方面得到較大利益。比如說若因往昔業力,有人在聞法方面沒有收獲,如果他在聞法之余堅持念咒,這就得到了另一方面的功德。否則,如他只抓一個,萬一不成功就什麼也沒有了。當然,這和很多高僧大德提倡的專修一門並不矛盾,因爲上師如意寶主張從聞思修幾個手段趨入佛法,並不是讓你修很多法門。而且聞思修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與曆代高僧大德所推崇的,是我們趨入佛法的正途。
上師以無上智慧,現量見到我們大多數人的根機,所以安排了一年時間來傳講《入菩薩行》,引導大家發菩提心,修持此八萬四千法門之心要。希望每個修行人都不要錯過這個機會。我們這個人身很難得,上師如意寶這樣的大菩薩傳講如此精要之大乘佛法更是難逢,時間在刹那刹那一去不複返,今年剩余時間還有多少呢?現在各人好好地觀察自相續,內心是否真正地生起了菩提心呢?如果沒有生起來,應該反複閱讀前面的內容,祈禱上師叁寶加持,采取各種方便,努力使自心與法相合。不然,上師如意寶在我們每個人頂上降下了佛法甘露,而自己信心之門緊閉著,一點也沒得到,豈不是太可惜了!陽光已經灑遍世間,但有人不睜開雙眼,處于無明之大黑暗中,還自言自怨:“黑暗痛苦太可怕了!我怎麼辦?”這些人太可憐,我在此也只能歎其不爭、憐其不幸,爲他發願回向而已!
在上師如意寶安排的四年傳法計劃中,首先是讓我們生起因果正見。通過去年傳習《百業經》,大多數人已生起了與以往不同的因果正見;今年計劃是引導我們發菩提心;明年和後年若因緣成熟,准備講密法部分。現在發菩提心的前行、正行都已傳講完畢,要進入穩固增上菩提心部分了,如果有人在自相續中還未生起菩提心,請你扪心自問一番:在這樣殊勝論典加持引導之下,又有上師的竅訣、督促,自己還生不起此心,失去現在這樣的良機,以後自己是否還能有機會呢?發菩提心關系到每個人的生生世世,沒有生起此心,則絕入大乘之門。我已經再叁強調了這點,如有人還不去好好思維觀察,不如吃飯時將嘴邊的飯菜推開,老老實實餓上幾天,然後再仔細回想自己不去思維正法,不發菩提心之舉,是否與不吃嘴邊的飯菜一般呢?自取惡果,真正是“極癡應诃責”!
《入行論》是佛菩薩的金剛語,其意義非常深遠,利益也很廣大。大家不要以爲此論平淡易懂而生慢心。印度的大論師對此有一百多部講義,藏地也有許多大成就者作了講義。若是一般易懂的…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