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該好好地忏悔。我們也應想想:如果舍棄菩提心,能否爲自他帶來什麼利益?對自己的今生、來世又有何益處呢?如果沒有,爲什麼要舍棄這能讓自他直趨佛果的如意寶呢?
藏漢兩地,曆來都是大乘佛教的教區,學佛者都是以大乘根機自居。然而大乘佛法的根本——菩提心,是否每個人都具足呢?在座許多人,在上師身邊聞思修行時,也許覺得菩提心很不錯。但離開上師後,沒有善知識引導,再加上惡劣環境影響,形形色色的魔知識以花言巧語、名利引誘,這種情形下,一些人還能不能堅守菩提心呢?華智仁波切也說過:“凡夫的心極易改變,極易轉變。”我確實也有這種擔心。希望各位能抓住機會,盡一切方便去穩固菩提心,在自相續中生起真實大悲心與智慧!
有人舍覺心,卻辦解脫果?
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
問難:有人(指舍利弗)雖然舍棄了菩提心,但是他最後不是也成辦了解脫果嗎?答:這種特殊業果之理,他人是難以思議的,唯有證得一切智智的佛才能了知。
論中在前偈中提出了舍菩提心者定墮惡趣的過患。但是在《大智度論》等經論中記有舍利弗棄舍過大乘菩提心。舍利弗過去在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有一次別人前來乞求眼睛,舍利弗慈悲地挖出眼珠給那人後,不料那人不但不滿意,反而說眼珠臭,當面棄于地上踩破。舍利弗受此挫折後,便心灰意冷,退失了菩提心。在其它佛經中,此過程稍有不同。舍利弗尊者于六十劫中修持菩薩行後,轉生爲月光國王,當時有人要月光國王的右手,國王便自斷右手,然後用左手將右手遞給乞者,不料那人非常生氣,指責國王:“你怎麼用左手給我拿東西(按印度習慣,用左手給別人遞東西是不恭敬的一種方式)!”那時國王心想:“我僅剩左手,不得不如此,衆生怎麼這樣難滿足呢?”于是心生厭煩,退失了菩提心。本論中所依的就是這個公案,舍利弗退失了菩提心,但他並未墮入惡趣,反而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座下證了羅漢果,成爲世尊的上首弟子。在《金色傳》中,也記載著一位尊者在六十四劫中行菩薩道,後來遇到違緣,退失了菩提心,轉而求學小乘道,得到了獨覺果位。這些公案與上述退失菩提心定墮惡趣相乖異,這到底如何解釋呢?爲了防止他人疑惑,作者自己提出了這個問題,然後自作回答“彼業不可思,知唯一切智”——這是特殊的因果業報現象,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思議,只有一切智智的佛陀才可現量知道。
作者作這種回答,可不是推诿。因爲佛陀宣說過: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一般衆生造某種因,定會有某種果報,但是有些特殊業力關系,不一定會如此,這是極爲微妙、深細的道理,並非一般人所能了知。《入中論》也說:“由說諸法依緣生,非諸分別能觀察”,“無善惡慧得解脫,亦遮思維諸業果”。佛陀超離一切善惡分別的究竟智慧,方能觀察微妙的因果緣起,其他有情去觀察,只能是盲人摸象,根本得不出完整、正確的答案。所以佛陀遮止了我們去思維業果關系,以免此不自量力之舉,使自己陷入困惑。
在《入行論》各個大講義中,對此有不同解釋,如智作慧論師在《廣釋》中說:“舍利弗雖舍棄了大乘菩提心,但是他沒有舍棄出離心”,威月、無著賢論師說:“舍利弗舍棄了世俗菩提心,但沒有舍棄勝義菩提心”等。但上師如意寶說:“不管怎麼說,這些只能是一種代表個人的想法而已,真正的微細因果只有佛智才可了達!”
我們在解釋此段時,也要注意,論主沒有去對舍利弗尊者舍菩提心後,證羅漢果一事作觀察,而是依佛陀的教言,直接說此事是不可思議的特殊業果,唯佛智能知。我們只有量自己的智力,能去觀察思維的問題,可以去加以抉擇。力所不及之處,切不可去妄加臆測,而應依佛陀的正教量來抉擇。
菩薩戒墮中,此罪最嚴重,
因彼心若生,將損衆生利。
在菩薩戒的罪墮中,舍棄菩提心是最嚴重的根本墮,因爲一旦這種舍棄菩提心之念生起,一切衆生的利益將遭損減。
菩薩戒的根本戒中,舍棄衆生、舍棄菩提心是最嚴重的罪墮,因爲舍棄此心,不僅是舍棄者個人失去了解脫的機會,無邊有情因此也得不到救度,失去獲究竟安樂之機會。在《般若攝頌》中說:“縱百千劫修行十善業道,若發心欲求獨覺阿羅漢果,其時即成犯戒過失,失壞律儀起如是心,較他勝罪尤爲極重。”意思是受菩薩戒者,舍菩提心爲根本墮,其罪比破其它根本戒的罪過都要嚴重。《善巧方便經》中也講不能失毀菩提心,否則有種種過失。這些過失在菩薩戒諸律論中有廣大詳細的闡述。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點,切不可因自己暫時遇到違緣而心灰意冷,以此而觸犯這種根本墮罪。自己在平常修行時,應時時刻刻觀察自相續,在遇到違緣時,即使無力轉爲道用,也應勵力意念舍棄菩提心的過患,以防自己退失勇氣而舍棄誓戒。
雖僅一刹那,障礙他人德,
因損有情利,惡趣報無邊。
毀一有情樂,自身且遭損,
況毀盡空際,有情衆安樂。
即使只是在極短時間,障礙了菩薩的福德善行,即爲間接損害有情的利益,將受無數次墮惡趣之報應。因爲毀壞一個有情的安樂,就會使自身遭到極大損害,更何況是毀壞盡虛空際有情的無邊安樂呢?
前面講過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佛子,如果舍棄菩提心就直接損害了一切有情的利益,這個罪墮非常嚴重。接著這兩個偈頌:前一頌以教證說障其他菩薩善法即間接損害了衆生利益,當墮惡趣;後一偈以推理說明自己舍菩提心或障他菩薩善法,這種損害一切有情安樂的惡果不可思量(或者:將前後叁偈頌連起來理解,“菩薩戒墮中”一偈言舍菩提心將直接損害衆生利益;“雖僅一刹那”一偈言即使間接損害衆生利益亦有無邊惡趣報應,以此說明自己直接損害一切衆生,其果報定更爲嚴重;“毀一有情樂”一偈言損害一個有情自身即遭大惡報,更何況毀壞一切衆生利益呢!後兩偈都是在說明舍菩提心罪業報應的嚴重性。這叁個偈頌間的關系,請大家認真去分析)。
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發過菩提心的大乘佛子,特別是一些高僧大德,都在精勤地饒益衆生。如果有人給他們造違緣,障礙他們的事業,這種惡行罪報將會非常非常嚴重。爲什麼呢?因爲菩薩的善行事業對衆生有極大利益,如果此事業遭到一些人擾亂、障礙,令利益衆生之事業不能順利進行,擾亂者就是間接損害了衆生。簡言之:誰障礙菩薩的善行,也就等于損害衆生利益,那麼他一定會因此惡行而感受無邊惡趣痛苦。佛在《寂滅決定神變經》中說:“若人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財物,且斷其命;如複有人障礙菩薩善法,下至阻礙施予畜生一抟之食,其罪較彼重無數倍。”搶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財物,還要殺害一切有情,這種罪行也就夠可怕了,可是僅僅去阻礙菩薩以一小抟食物施給畜生,這種阻礙行爲,其果報更要嚴重無數倍!
現在一些高僧大德,正在行利益廣大衆生的弘法事業時,某些人去幹擾,這些人造的惡業有多可怕,一刹那給他生生世世帶來極端痛苦。因爲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業,即使是一刹那,其功德也不可思議,關于這點,藏傳佛教史上的熱羅多吉紮譯師有段公案可以說明。當時熱譯師在寂靜處准備長時期閉關修法,一天本尊現身告訴他:你一人在寂靜處即使閉關修行千百萬劫,也不如利益一個衆生,使其心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功德大。他得到本尊授記後就立即出關,不停地遊化四方,廣度衆生。
高僧大德的利生事業,即使只是去作一刹那小違緣,其業報也是不可思議。你們在自己有能力、有影響力的時候,可千萬要注意這點。要不然,雖然自己擁有了權利地位,卻在短暫無義的人生中,犯下了滔天罪業,太不值得!不如去當一個小乞丐,拿個破碗,口裏念著“嗡嘛呢叭彌吽”,四處行乞,像色達縣城上的那幾個小乞丐一樣。我常想:從因果方面說,他們一生比美國總統克林頓都要有價值。克林頓雖當上了超級霸權國的總統,在世間來說,呼風喚雨,人們很羨慕,然而他造了多少惡業呢?前段時間,轟炸南斯拉夫殺了多少衆生,他的後世果報將會如何?
我們身邊都是發過菩提心的修行人,都是菩薩,在他們聞思修行、放生、給他人傳法時,自己切不可去製造障礙。現在有些人嫉妒煩惱深重,見到他人行善法時,總想去搞破壞,特別是見到別人聞思背誦經論,他自己智慧與精進不夠,不能像別人那樣深入經藏,廣聞博學,便散布種種謬論,阻礙他人聞思。這種人以一刹那惡行將招致無數劫墮落地獄之苦。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上師如意寶說:“我們無法觀察身邊的人誰是菩薩,誰是凡夫,所以我們應以清淨心來觀一切,自己要勵力行持善法,見到他人行善法時,千萬不可造違緣,而要詳察自相續,斷除嫉妒嗔惱。”
有人可能有這樣的疑問:菩薩在布施時,有人去乞求他施身體,菩薩失去了身體、生命,就無法利生了,這些乞者是不是也造了嚴重惡業呢?布敦大師就此曾作過回答:“對菩薩來說,給別人布施身體,不會障礙其修行事業,因菩薩布施身體,在短時間即積累起多劫才能圓滿的資糧。其他人向菩薩乞求身體,實際上是菩薩修道中的助道因緣,故無有障礙菩薩善法的罪過。”
退失菩提心與障礙菩薩善業,這些惡行的嚴重果報,除了上面引教證說明外,在“毀一有情樂”一頌中,又用理證來說明。按照因果規律,如有人毀壞了其他有情的安樂,他必定要因此而招受痛苦果報。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這方面講得很詳細,例如一個人以煩惱摧毀一個有情的生命,定將在五百世被他人殺死,以此而償還此惡債;《正法念處經》中也說:“殺一有情,當一中劫住于地獄。”一個有情的生命及其他安樂,與叁界所有衆生成佛安樂及其他安樂,相較之下,一個有情的安樂自然很小。但毀壞這種小安樂的果報都是如此嚴重,更何況舍菩提心、障菩薩善行,要毀壞一切有情的無上安樂,這個…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