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報簡直無法想象,令人毛骨悚然!
故雜罪墮力,菩提心力者,
升沈輪回故,登地久蹉跎。
因此,既犯罪墮又具菩提心的菩薩,間雜著相互抵製的罪業與功德,要在輪回中往返很久,得不到登地。
菩薩戒不同于別解脫戒,受菩薩戒者即使犯了根本戒也可以重受,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可以去放逸犯戒,論中在此特別宣說了這樣作的過患。因爲這樣去作,你守持菩提心功德與舍戒墮罪相互間雜抵製。每一次犯戒的墮罪力牽引著你墮入惡趣,每一次受戒的功德牽引你上升善趣,兩種力量輪流牽引,要在生死輪回中輾轉很長時間。就像兩個人拉同一輛車,一個往東拉,一個往西拉,爭扯不休,誰也到達不了目的。舍戒與守戒也是在菩提道上朝兩個相反方向的力量,使自己不能很快地成就。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正道菩薩戒論》中說:“于他勝罪(根本墮罪)隨犯其一,便不能于現法中證入初地。謂于先時之所積集將入初地廣大資糧不能增長,先所未集,不能生起。”這裏說得很清楚,因爲你犯了根本墮罪後,以往積集的資糧不能增長,沒有積集起的資糧也無法生起。證入初地必需的一大阿僧祇劫修行資糧,由此無法積集,你超出叁界輪回、登地之事也就會“久蹉跎”。你還得在輪回裏拖很長時間受苦,對他人也不能去作很大利益事業。所以爲了自他利益,我們在受菩薩戒後,當如根索曲紮仁波切所言:“即生受菩薩戒後,甯舍生命也不舍棄菩提心。”
壬二、(加行不壞守持精進):
故如所立誓,我當恭敬行,
今後若不勉,定當趨下流。
因此,我應當遵守發過的誓言,恭敬地去實踐菩提行。如不勉勵而行,今後一定會趨向越來越深的惡趣。
因舍棄誓言有上述過患,所以發過誓願後,要謹慎、精進地將誓言付諸實行,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無論世間、出世間,誓願堅定這一點都很重要,智者們對此也作過許多贊歎。以前我們學過《格言寶藏論》、《二規教言論》,其中對誓願堅定都有過專門的篇幅強調。有一定智慧、思維能力的人,在事前應詳加思考,然後才立誓言,誓言立下後,無論如何,一定要去實行,圓滿自己所許的諾言,這是每一個學佛人的人格基礎。就像我們在座,每年年初各自發願擔任常住各種執事,爲大家服務。有些事雖然有些困難,但發願者很堅定,不改變自己當初的心願,以此我們可以看出他確實具備了學佛者應有的人格基礎。
大家回顧各自人生曆程中,大多許過不少諾言,但自己實現了多少呢?大多數人雖然不願背信棄義,但以煩惱習氣和業力催動,自己又不知修持不放逸,結果就做了不少違心事。我們現今受了菩提心戒,發下了爲利有情願成佛的無上誓言,如果再沒有精進修持,被自己的煩惱所製,就會再失壞自己的誓言,結果只有墮入惡趣,那時毫無自由,怎能求得解脫呢?《入中論》中說:“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在得到人生有自主修善法時,如果不能調伏煩惱,持守淨戒,而隨罪業墮入惡趣,再也沒有機會求得解脫了。
我已經從道理上反複講解了,大家也對此“今後若不勉,定當趨下流”有一定了解,下一步便是對此生信心,依教奉行。永明延壽禅師說:“信而無解增長無明,解而無信增長邪見。”這對我們的聞思修行來說是個甚深竅訣。一些人對文字方面有一定智慧,經論中所闡述的道理能從文字上了解。但是沒有信心,他們自作聰明,執著自己分別念,因此不能相信這些甚深道理去依教奉行,反而生起邪見;有些人只有盲目的迷信,沒有一點智慧,什麼道理也不懂,每天越來越糊塗,唯有增長無明。信與解是不可偏廢的兩個條件,只要其中一者不具,修習佛法便無法入正道。對現在的一些人來說,“解而無信”尤爲嚴重,他們對經論中所講的佛菩薩功德、解脫利益、因果不虛、輪回過患等,以爲只是一種文字而已,生不起信心,反而洋洋得意,以爲自己很聰明,能“真正”了解經典。這種邪見不斷除,就根本無法獲得法益。如果我們有些人也有這種邪見,對自己“智慧”方面很自滿,可以去翻閱大藏經,“智慧的寶劍鋒利否,砍一砍經典便知道”,以自己的智慧與佛陀智慧比較一下,看看自己到底理解了多少?我相信這些人只有恭恭敬敬地服輸,老老實實地按佛陀的教導去奉行。
饒益衆有情,無量佛已逝,
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
爲饒益諸有情,曾經有無量的佛陀先後出生于世間。他們都已逝去了,然而我因往昔的放逸等罪過,仍然沒有得到諸佛的教導、度化。
有些人可能會想:“雖然我因放逸等過錯會墮落,但沒什麼大問題,諸佛菩薩和上師會救護我的。上師會加持勾招我,讓我轉生到淨土,我現在好好地放松,享受享受,用不著那麼苦修。”作者可是大菩薩,明鑒秋毫,看穿了凡夫的劣根,立即告訴說:不要這樣,放逸者佛菩薩也沒辦法度化!想一想往昔無量劫中,已經有無數的佛出興于世度化衆生,可是你們自己放逸造罪,直至如今都沒有得到諸佛的教導,未度脫輪回。
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我們入輪回也不是一兩劫了,而是無法計算的久遠劫。在現今所在的賢劫中,已經有四尊佛應化此世;在此賢劫之前,有許多光明劫,也有無數佛陀度化世間,每一尊佛陀都度化過無量衆生。而我們還在輪回之中,沒有出離這個苦海。本師釋迦世尊出世時,我們這些衆生,雖然不敢肯定說在哪個地方,但肯定是在世的。世尊轉了四十九年*輪,當時也未能度脫我們;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還有龍樹菩薩、無著菩薩等無數菩薩與佛教曆史上無數高僧大德,他們也沒有超度我們出輪回;清定上師前天下午圓滿了他此生的度生事業也圓寂了,可此世間凡夫還有這麼多,我們也沒有被帶到淨土去。這不能說佛菩薩沒有大智慧、大方便,而是因爲我們往昔不精進修善業,反而終日放縱身心,恣意造罪,以惡業爲障,以至無法親見如來金色身,親聞如來金口傳法引導度化自己。
佛經雲:“猶如太陽升,成熟蓮啓開,如是佛出世,唯度有緣衆。”在《現觀莊嚴論·法身品》中說:“如天雖降雨,種壞不發芽,諸佛雖出世,無根不獲善。”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輪回痛苦》中也教誡我們:“昔日無數佛陀尊,如我未能被化衆,漂于苦性有曠野,若如既往不勤修,反複感受六趣苦,諸位于此當深思。”這些教證都告訴我們:要想解脫輪回痛苦,必須要自己努力精進。如果自己放逸造罪,雖然諸佛出世,自己仍“無根不獲善”,只有漂泊在六道中遭受痛苦。
認真地想想:自己已經因放逸錯過了多少解脫因緣。現在僥幸得到了聞思修行的機會,一定要克服這個缺點,精進地聞思背誦經論,一心一意專注到正法中,融入上師的密意中。要不然,上師如意寶廣轉*輪,傳了從因果不虛到菩提心、大圓滿等所有佛法精要,我也費了很大心血爲你們一一作了翻譯,而你們自己不去精進,是不是會像往昔一樣,仍舊得不到解脫呢?
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覆,
惡趣中領受,病縛剖割苦。
如果今後我依然明知故犯,放逸行事,那麼就會重蹈“未得佛化育”的命運,沈淪在惡趣中遭受疾病綁縛、劈剖、截割等痛苦。
現在我們已經明白自己往昔未能得度的原因。如果不去改正,仍跟以往一樣,放逸、犯戒,雖然遇到善知識傳授正法,仍會重複以前的痛苦經曆,無法得到度脫。華智仁波切說衆生在叁界中如同瓶中蜜蜂、井中吊桶一般,不停地流轉,無有解脫機會。在叁界中流轉,無論是善道還是惡道,都是“苦谛”,都有著巨大的痛苦。在叁惡道中,要遭受疾病的疼痛,繩索鐵鏈之綁縛,各種刑具的劈剖、截割……,如有機會轉生人間,也要受類似痛苦:感受病苦、關在監獄受刑罰,或刀兵橫禍等許多難忍的苦難。這時候,也沒有機會修習善法,尋求解脫。
雖然現在是末法時代,衆生根機下劣。我們要克製煩惱,精進持戒修持,有一些困難,但只要能想到放逸的後果,誰也不願去造惡吧。而且在末法時代,精進謹慎地持戒修行,即使是短時間,也能獲不可思議的功德。爲了說明這點,根索曲紮仁波切的講義中引用了《等持王經》教證:“經恒沙數劫,無量諸佛前,供養諸幢幡,燈鬘飲食等。若于正法壞,佛教將滅時,日夜持一戒,其福勝于彼。”這個教證在《菩提正道菩薩戒論》與《持戒功德如意寶樹》中都引用過。
我們只要不懈地持守菩薩戒,以大乘殊勝方便法,于短時期即可積累巨大資糧、忏悔往昔造下的墮罪,扭轉命運,于即生中步入解脫正道。
辛二、(思暇滿人身而謹慎)分叁:壬一、思暇滿難得而謹慎;壬二、思惡趣中難脫而謹慎;壬叁、說得暇滿時應修善法而謹慎。
壬一、(思暇滿難得而謹慎):
如值佛出世,爲人信佛法,
宜修善稀有,何日複得此?
像現在一樣,既值如來出世,自己也獲得了人身,對佛法有信心,這些修善法的條件非常稀有難得,一旦失去,哪一天才能重新獲得呢?
現在我們都獲得了有自在的人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也住在世間,自己對佛法有信心等等,十八種暇滿全都具足,這些並不是一種偶然機會。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從本性、特法、比喻、數目差別四個方面詳細講過十八暇滿非常難得,是自己在往昔無數劫中積集福德資糧而得的善果。這種微妙因果關系我們凡夫雖然無法現量見到,但以因明來推測,也能得出此道理。“諸法因緣生,緣去法還滅”,世間上任何事物的産生、發展都有其特定因緣,絕非偶然現象。上師如意寶說他年輕時在石渠求學經常不由自主地想:我遇到了這麼殊勝的善知識,具足了這樣閑暇人身,是不是在做夢呢?在夜深人靜時,思維起來覺得特別幸福,經常生起強烈的信心和歡喜。我們現今在惡劣的末法時代,也圓滿具足了修學佛法的條件,無論用什麼珍寶比喻也不足以說明其珍貴。在《趣入慈氏經》中說:得人…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