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34

  ..續本文上一頁身、遇佛法、對佛生信心、生起菩提心,這是四種難得。我們在輪回中漂流了多少劫,好不容易得到如此難得的機會,如果再放逸,不去謹慎地修行佛法、解脫輪回,失去了這樣的機會,什麼時候才能重新獲得呢?

  縱似今無病,足食無損傷,

  然壽刹那逝,身猶須臾質。

  即使我像現在這樣,沒有生病,衣食受用也圓滿無缺,然而生命在刹那不停地流逝,身體就像借來的物品,很快就要失去。

  我們雖然獲得了閑暇人身,然而這種閑暇也難逃無常。自己現在身體非常健康,豐衣足食,生活順緣圓滿具足,沒有人與非人製造的損害違緣。在這種條件下,很多人會生懈怠念頭:“現在放逸一點無所謂,以後再精進也不爲遲,反正自己無病無災,時間還長著呢!”這種想法只不過是自己欺騙自己而已。人生的挫折違緣,隨時都會出現,它不會在事前通知你,往往是自己沒有想到時,突然出現,像平靜的湖面陡然掀起了巨浪。人壽無常如同水泡、風中燈,刹那之間就會消逝。我們在前面也講了許多無常的道理,在《涅槃經》中說:人命如過山水,一刻也不會停留。

  我們平時認爲很結實的身體,其實也是無常,是一種“須臾質”。“須臾質”在藏文原頌中是指暫時借用的物品,以此來比喻身體,只是死主暫時借給我們的宅舍,主人什麼時候要收回去,我們無法決定,一點自主權也沒有。我們只不過是一個房客,死主隨時都有可能通知自己從身體這個房間裏搬走,所以自己應隨時隨地做好准備,不然到時驚慌失措,唯有隨業風飄蕩受苦。作爲一個修行人,如何面對死亡,上師經常說:自己一生中以修持密法爲主,臨終時要祈禱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

  關于淨土法門,無論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衆多高僧大德觀點都是相同的。發願往生淨土者,必須先發無上菩提心。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誠心誠意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麥彭仁波切在《淨土教言》中講往生四種根本因,其中也包括無上菩提心。在《佛說無量壽經》(天竺叁藏康僧铠譯本)中,宣說了上中下叁種根機的行人求生淨土,其決定條件都是要求發無上菩提心。因爲發無上菩提心是大乘種性的先決條件,如果不能發起此心,要往生恐怕有些困難。因此淨土法門的行人不要認爲專修淨土,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就夠了,不需要學習《入行論》這類論典。回顧曆代淨土宗大德,他們都很強調修持菩提心,在此基礎上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並未說只念一句佛號就什麼都不學了。

  我們認識自己“身猶須臾質”之後,一定要隨時作好准備往生淨土。現在有自主時,要努力修持菩提心,真正能生起此不退轉的心願,求生淨土也就有了相當穩的把握。

  憑吾此行素,複難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惡乏善行。

  憑我這樣放逸的行爲,後世很難再得到人身,如果得不到人身,生于惡趣,那只有造罪而無有修善法的機會,以此再也難得生善趣了。

  人生非常短暫,無常隨時都有可能降臨。世間凡夫雖然皈依了佛門,卻爲無明煩惱所製,很多人在修習白法方面懈怠懶惰,經常爲世間八法所動搖。有的雖然知道自己在虛度人生,但如同陷入夢魇一般,不能自主,不能對治煩惱。我們應經常觀察思維:以這樣的行舉,有沒有把握成就,下世有沒有把握得到人身!我想在座的人,現在還算可以,因上師如意寶的加持,每天都有聞思修行的機會,住在學院這塊淨土裏,也不會造惡業,而善根能日益增上。可是,如果住在滾滾紅塵裏,自己沒有堅固的信心和見解,身邊又無善知識加持引導,而外界惡劣影響觸目起心,一日中造的惡業簡直無法計量,而造善業連發心、加行都難以具足。

  不僅是今生,無始世來我們都是如此,善業惡業相較之下,如同淘沙金者淘出的金與抛棄的沙石,甚至還要稀少。我們這種行爲,不用說暇滿人身,甚至得到一般的人身也不可能。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時,龍王請佛陀到龍宮裏受供,在受供後龍王問世尊:“我剛出生在龍宮時,家族成員很少,但現在多得連龍宮也沒法容納了,這是什麼原因呢?”世尊回答:“以往衆生善根很好,沒有造很多惡業。但後來人間有許多犯佛製罪和自性罪的衆生,他們死後墮入惡趣,轉生龍類的衆生也就越來越多了。”

  對于修善法來說,得人生是關鍵條件,華沃阿阇黎以前說過:“得人身是一切善法的基礎,如果沒有得人身,那麼無論你得到天人、非天、夜叉、龍王等身體,都不能像人身一樣有修持正法的因緣。”六道中修持佛法最殊勝的是人道,其它各趣衆生天人恒時放逸享樂,顧不上去發出離心求修善法;阿修羅嫉妒煩惱熾燃,以爭鬥度日;旁生爲愚癡喑啞所障蔽;餓鬼、地獄衆生更無片刻不受劇苦之逼迫,唯有爲惡業煩惱所製,造作罪業。他們哪裏還有機會去造善呢?

  如具行善緣,而我未爲善,

  惡趣衆苦逼,彼時複何爲?

  如果今生具足修持善法之機緣,而我沒有利用去修善法,那麼一旦墮落惡趣,恒爲衆苦所困惱,那時除了受苦我還能怎麼辦呢?

  現在自己具足順緣時,必須對治煩惱,穩固自己的見解、修行。不然,墮入叁惡趣,那時恒受猛烈痛苦之逼迫,對善惡取舍愚迷莫辨,因而造善業的機會基本上沒有,只有受無有邊際的痛苦煎熬。上師如意寶說:“在中陰竅訣裏講過,地獄衆生因巨大痛苦,無法回憶起前生,也不能說話,他們本來要在地獄中受若幹年果報,但因他們受苦時不斷生惡心,惡業增多,受苦的時間、程度也就越增加。”這種情形如同世間犯人,本來入獄時判了五年監禁,監禁期間他又違犯法律,如與人鬥毆等,這樣又要增加監禁年數。所以一般說犯某種罪要墮地獄多少年,只是指“初判入獄”的時間,至于他在地獄裏實際受苦時間,只有大神通者才知道。堪布根霍仁波切講:“如果轉生到惡趣,惡趣衆生造惡業的技巧比人還要高明,因惡趣衆生不依靠殺生等惡業就無法生存。”雖然我們無法看到地獄餓鬼趣的衆生,可看看旁生中,有很多猛獸除了啖殺別的動物外沒有其它生存手段。而它們懂不懂造善業呢?我們似乎沒有見過它們造善業。

  現在善緣具足,大家應該好好地修持,要不然,以後不等墮惡趣也很難有機會了。曆史上有些上師看到弟子放逸度日,不精進修學,以此緣起而不再轉*輪。就如以前印光大師,大師本人從學問道行來說,是很了不起的大德。但他第一次在上海講經時,當時許多人聽了一兩次就不再去聽,致使聽法的人從數千漸減到寥寥無幾,印光大師從此不再在大衆中傳講佛法,而以自己閉關獨修爲主。我們從他的傳記中可以看到(《影塵回憶錄》的十一章也有記載),以後他雖然有許多在家弟子,也只是結結緣而已,並未廣弘教法,他的弟子想聽聞教法也沒有機緣了。

  我們有些人不能調伏煩惱,經常想離開上師,去外面遊蕩。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說:舍棄上師到別處去是著魔的迹象,是修行人最大的違緣。我們學院裏有少數人,以前都覺得他們修行不錯,後來離開了學院,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你們或許都清楚。善緣具足時若不能善加利用,堅固自己的見解修行,降伏煩惱,以後業力現前,違緣出現時,重返愚癡昏迷的狀態,隨著惡緣越墮越深。我爲這些人深感惋惜,也希望在座各位能生起警醒,在相續中有一些改變,去切實地對治放逸習氣。

  既未行諸善,複集衆惡業,

  縱曆一億劫,不聞善趣名。

  墮入惡趣後,不但沒有機會修善法,而且還會集聚衆多惡業,如此縱然經曆一億劫,也聽不到善趣的名稱,更況生善趣呢?

  上面也提到了墮入惡趣後,恒時爲猛烈痛苦逼迫身心,微小的行善機會很難得到。不但如此,在受惡報過程中還要不斷地造惡,積集更多惡業。上師如意寶講過他在一寂靜山中修行時,關房的房檐下住有一只杜鵑,一窩小山雀。山雀剛孵出小鳥時,杜鵑便將它們叼出窩去,扔在地上摔死。後來母山雀報複,不知從何處叼來一條蟲子,放在杜鵑經常在房檐下歇腳的地方。有一天上師從外面回來時,看到那只杜鵑吊死在房檐下,被風吹得蕩來蕩去。仔細觀察之下,才知杜鵑吃了那條蟲子,而蟲身裏有一枚小釘,釘頭上有一根細線,細線另一端纏在房檐上。上師通過這件事,對輪回痛苦也有了不同往日的體悟,爲旁生而發出感歎:它們在善業方面一點也沒有意樂,而造惡業,小鳥雀也是如此的機巧,能想出一般人想不出的辦法。這類事情,你們如果去觀察旁生,也許可以見到不少。地獄、餓鬼道衆生,根據佛菩薩及一些神通者的觀察:它們在受惡報時,積集惡業比旁生更爲厲害,貪心、害心更爲熾烈。墮入惡道的衆生不但沒有機會修善法忏悔罪業,而且不斷聚集更多惡業,如此可怕的惡業循環,即使在惡趣裏過了一億劫(偈頌中的“一億劫”,在藏文原頌中也有“十億劫”或“千百萬劫”之意,是指不可思議的漫長痛苦曆程),也唯有越陷越深,連善趣名稱也聽不到,更談不上擺脫痛苦生善趣了。這些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講得很詳細,大家要心意專注,反複思維這些可怖惡趣痛苦,如果自己墮入了這種痛苦裏,那時該如何辦?以此而從內心深處生起怖畏,對自己現在有修持菩提心的閑暇生起真實珍惜之心!

  是故世尊說:人身極難得;

  如海中盲龜,頸入轭木孔。

  因此,世尊在《雜阿含經》中說:暇滿人身極難獲得,就像大海中的一只盲龜,將頭頸伸入漂浮不定的轭木孔一樣困難。

  我們現在必須謹慎地修行,不然轉生到惡趣,連善趣名稱也聽不到。前面已經講了理證,但爲了防止一些人生疑惑,在此又引用了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阿難入胎經》、《雜阿含經》中說的教證。

  盲龜入木轭喻我們在本論第一品中也講解過。與叁千大千世界一樣廣闊大海中,海面上漂浮著一個木轭(牛馬拉車、犁時套在肩上的工具,呈弓形,兩端有穿繩索的孔),隨風東西漂動不停。海中有一盲龜,每一百年從海底浮出海面一次,…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