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39

  ..續本文上一頁但對此論我有真正信心。可能是前世的緣分吧,在這個世界上第一次看到此法本時,心裏非常歡喜,對這部論進行過反複聽聞背誦思維,也有較深的理解。你們對論中某些內容有什麼疑惑,可以提出來,我很願意與大家一起探討。一方面我們以本論每一個偈頌爲指導,進行實修;一方面大家以辯論的方式對每個難題進行辯論、探討,如果對論中每句偈頌反複思維,都會發現其中甚深的意義。

  壬二、(忍除煩惱之難):

  乃至吾未能,親滅此惑敵,

  盡吾此一生,不應舍精進;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惱心,

  是故未滅彼,壯士不成眠。

  因而,在沒有親自消滅這些煩惱敵軍以前,我一生之中都不應舍棄精進;平時他人對我作小小傷害,尚要生起嗔惱之心,那麼在如此可惡的煩惱敵沒有消滅前,真正的大丈夫應該是睡不著覺的。

  煩惱有上述種種過患,我們明白了這點後,如果沒有消除它,就應該如同見到自己與毒蛇睡在一室,在沒有親自消除毒蛇的危險之前,自己絕不放松。我們如果放逸度日,在表面上看,這樣也許閑逸舒適,但這種放逸如同牛奶,是煩惱毒蛇最喜歡的食物,煩惱毒蛇食用了我們的放逸後,會變得更爲陰毒,以後對我們毒害更爲加深。在我們沒有親自消滅煩惱前,始終處在它的威脅之下,時時刻刻都要受它殘害而墮向地獄。我們因此一刻都不應懈怠放逸,而要以最大精進去努力消滅這些可惡的煩惱敵軍。

  我們世間凡夫,如果有人對自己作傷害,即使這種傷害不是那麼嚴重,自己也會生起極大嗔恨心,千方百計地去報複鏟除對方。其實世人相互之間的傷害與煩惱造成的傷害相較之下,並不算大禍害,但一個稍有膽識的人,面對這些小傷害,尚是如此日夜考慮,奮力去消除其禍害,那麼對無始來就嚴重殘害自己的煩惱敵,爲什麼不去報仇雪恥,徹底鏟除呢?真正有智慧、有志氣的人,尤其是真正想作一個大雄如來的後代,作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面對這些不共戴天之仇人,面對它們無始以來恣肆殘害自己之恥辱,如果未將這些煩惱惡敵徹底消滅,洗清恥辱,難道還能安睡嗎?

  如能有了對煩惱的清醒認識,能生起這種決心,那麼無論有多大困難,自己也不會放棄精進努力。煩惱勢力很大,我們有些人目前也沒有很大對治能力,因此,必須要先對煩惱作深刻認識,明白它對自己生生世世的傷害後,自己發起降伏煩惱的大決心,依各種竅訣,去斷除煩惱。當然,有些人有甚深見解力,用大圓滿的方法剝去煩惱假面目,將它轉變成奴仆,爲修行服務,這與此處所言的消滅煩惱並無矛盾。

  列陣激戰場,奮力欲滅除,

  終必自老死,生諸苦惱敵,

  僅此尚不顧,箭矛著身苦,

  未達目的已,不向後逃逸。

  將士們列陣在戰場上激烈地交鋒,奮力地想消滅他們的敵人,然而這些敵人最終都要自然死亡,並且還會因死亡産生極大的苦惱。盡管如此,將士們毫不顧慮被敵軍箭矛所中傷身體之苦,未達到勝利目的之前,絕不向後逃跑。

  這裏是以兩軍對壘交鋒來比喻我們與煩惱作戰不應退怯。作者采用這些比喻,不僅生動貼切地闡述了所要說明的內容,而且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作者生活時代的社會風情。在佛經論典裏這些帶著強烈古代生活氣息的描述,使我們回到與佛陀或著論者相同的時空環境,增加了一種親切感。當然,這些比喻粗粗看來,似乎每人都能知道,但其中蘊涵之深義不經過一番甚深思維、分析是難以得出的。可惜有些人,一看這些比喻,立即去想“懂、不用思維……”使自己失去了應有收獲。上師如意寶也強調過:“我們在聞法過程中,如果産生“易懂”或是“自己已經輕易通達”的念頭,這是一個大魔障。”一般來說,稍有智慧的人,比較容易滋生這類傲慢。大家一定要注意,與真正的修行人相比,自己佛學水平淺得可憐,還需要老老實實地聞思。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世間上的學問可能研究一兩遍就到頭了,可是學佛法如同挖一口泉源,挖得越深,流出的甘泉越多、越美味。我們修學佛法不能有慢心,不論你學問多高,也需要有謙謙虛懷,方可從聞思佛法中得益。以前臺灣省教育廳廳長周居士,他一生從事教育事業,有很高的學問,後來在李炳南老居士前學習佛法,其態度十分謙恭認真,當時深得文化界名人的贊譽,他自己也獲得了真實法益。

  我們再來看這個譬喻,在古代兩軍交鋒時,大都是用各種弓箭、長矛、刀劍之類冷兵器,雙方排成陣列,然後相互砍殺、射擊。在激戰之中,勇猛的將士爲了某種目的,以無畏一切死傷之氣概,奮勇去消滅敵人……,但是,我們以智慧來觀察,無論將士們何等勇敢剽悍,不畏死傷,其目的無非是要去消滅敵人而已,而實際上這些敵人無論如何都會自然死亡。即使是南贍部洲的人全部與你爲敵,不用你去奮力拼殺,他們遲早都會爲無常所吞噬。所以從長遠看,用不著你去摧伏他們,而且這些敵人也是很可憐的,常爲煩惱痛苦所擾害,沒有自主。但是像這種“秋後螞蚱”一樣的敵人,世人也是去勵力地摧毀他們,像秋風掃落葉一般趕盡殺絕。

  在沙場沖殺時,將士們根本不顧生命,即使是身中箭矛刺傷,也不會棄甲逃逸,軍隊主帥也是命令將士們在未擊潰、消滅敵人前,絕不能向後逃跑,不然就要受懲罰。大家在以前看過一些反映戰爭的影片,也許有些人親自上過戰場,也大致清楚,世人爲了達到某種目的,是如何去浴血奮戰,生死相搏!那麼,我們要與煩惱敵軍作戰,怎能畏懼困難,而不去奮戰呢!

  況吾正精進,決志欲滅盡,

  恒爲痛苦因,自然煩惱敵。

  故今雖遭致,百般諸痛苦,

  然終不應當,喪志生懈怠。

  何況我現在決志要精進地去消滅無始以來一切痛苦的製造者——恒常與我爲仇的煩惱怨敵,雖然遭到百般違緣痛苦,但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喪失鬥志,懶散懈怠。

  世人爲了消滅一般敵人,尚是如此英勇,不達目的絕不善罷甘休。那何況我們這些出世間的戰士,爲了達到究竟二利事業這種無與倫比的目標,要與從無始以來就一直殘害我們,極爲陰險、惡毒的煩惱敵人作決戰,戰勝這樣凶狠頑強、世代爲仇的敵人,怎麼能不忍受艱難,怎麼能生起退怯之心呢?我們的戰鬥與世間殺伐有很大差別,我們要對壘的敵人,根本不是世間仇人所能比擬;斷滅煩惱後,取得的勝利——解脫勝利也不是世人所能企及。

  煩惱仇敵對我們的危害,自無始輪回以來就未間斷過,它是一切痛苦之根因,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敵人。它非常頑固、凶惡,其勢力超過一切世間敵人,世間敵人與它相較之下,如同草頭露,一會兒就自動消失了。所以我們在與這樣的敵人拼搏時,勿庸置疑有很多艱難,要遭受到各種各樣身心痛苦。平常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稍微精進一點,各種違緣似乎是層出不窮,外界違緣,內在違緣……,煩惱魔軍猖狂反攻會隨之而湧現,我們遇到這些痛苦時,完全不應該怯弱。有些人剛來學院時,沒住房、沒食物、沒有衣服……,這些僅僅是小困難,根本不值得因此而退失求學決心。翻開高僧大德們的傳記,在藏傳佛教中,沒有一個祖師不修持苦行。再看看漢地的高僧傳,他們在修道過程中是如何面對困難,那些皇族出生的大德在出家後,也是缺衣少食,生活非常困難,面對各種違緣磨難,他們從未退怯過。我們應該追隨這些先輩在解脫沙場上浴血奮戰而灑下的熱血痕迹,去奮勇擊殺煩惱敵。

  有些人修行遇到阻礙時,立即會生起脆弱之心,自己的勇氣和力量立刻減退,惶惶無主。在這種情形時,你應該回想世人爲了個人小安樂,是如何不避矢石與仇敵生死相搏;現在爲了自己和一切衆生的解脫大事業,怎麼可以生怯弱呢?當年,諾那呼圖克圖也是這樣說:“修行猶如兩軍對壘決戰,這時需要拼盡全力,一鼓作氣……”我們要反複鼓勵自己,並至誠地祈禱上師叁寶加持,以“壯士一去兮不複還”之慨然氣魄,破釜沈舟,與煩惱魔軍作殊死決戰!爲了自他成佛大業,我們應高舉勇猛精進大旗,指揮出離心坦克軍團,菩提心航空母艦,大空性隱形飛機,向煩惱魔軍猛烈攻擊,殺得它們人仰馬翻,最後向它們大本營投下大圓滿核彈,將煩惱魔王所率的八萬四千支軍隊統統消滅。我們要親手抓住貪嗔癡慢嫉五大魔頭和無明魔王。砍掉貪欲魔的頭;把嗔恚魔沈在大海裏淹死;把癡心魔王擲進火裏燒爲灰燼;把傲慢魔從高山抛進萬丈深淵摔碎;對嫉妒魔,幹脆將它的內髒全部掏出來;最後將無明魔王綁在大圓滿核彈上,炸成無分微塵!

  這時我們就取得了徹底勝利,在法界無量宮中與大家共享勝利的喜悅歡宴!

  將士爲微利,赴戰遭敵傷,

  戰歸炫身傷,猶如配勳章。

  吾今爲大利,修行勤精進,

  所生暫時苦,雲何能困我?

  世人爲了微小的利益,與敵作戰而在身上留下了創傷,戰後他們以此當作勳章而炫耀;現在我爲究竟成佛的大利而精勤修行,就算遇到暫時挫折、痛苦,怎麼能給困住呢?

  世人爲了一些微小利益,與仇敵大動幹戈,相互拼殺,往往被對手殺傷,在身上留下累累傷痕。可是他們不會以這些傷痕爲恥,反而將傷疤當作勳章一樣,在別人前炫耀:你看,這是我在某地作戰,當時我如何如何勇敢拼殺,爲敵所傷,而留下的嚴飾。在藏地來說,由于自然環境的熏陶,人們勇武好鬥,也就是打鬥的習俗比較普遍,人們往往以頭上的傷疤來判斷一個人勇敢還是懦弱。藏族有一句諺語:腦前傷疤是英雄,後腦有疤膽小鬼。意思是說,腦前有傷疤者肯定是敢面對強敵,面對面拼鬥時留下傷痕,如果是膽小鬼,遇敵轉身逃跑,被敵人追上而在後腦留下傷痕。我們看作者的比喻,當年印度也可能有這種習俗。我有一個親戚叫敦傑克,現在已經死了。他年輕時特別喜歡打架,在頭上留下了許多傷痕。我小時候去他那裏時,他總要給我講打架的故事:“啊,這個傷是與某人打架留下的,這個傷疤是如何如何留下的……”每一處傷痕都有一段…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