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对此论我有真正信心。可能是前世的缘分吧,在这个世界上第一次看到此法本时,心里非常欢喜,对这部论进行过反复听闻背诵思维,也有较深的理解。你们对论中某些内容有什么疑惑,可以提出来,我很愿意与大家一起探讨。一方面我们以本论每一个偈颂为指导,进行实修;一方面大家以辩论的方式对每个难题进行辩论、探讨,如果对论中每句偈颂反复思维,都会发现其中甚深的意义。
壬二、(忍除烦恼之难):
乃至吾未能,亲灭此惑敌,
尽吾此一生,不应舍精进;
于他微小害,尚起嗔恼心,
是故未灭彼,壮士不成眠。
因而,在没有亲自消灭这些烦恼敌军以前,我一生之中都不应舍弃精进;平时他人对我作小小伤害,尚要生起嗔恼之心,那么在如此可恶的烦恼敌没有消灭前,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睡不着觉的。
烦恼有上述种种过患,我们明白了这点后,如果没有消除它,就应该如同见到自己与毒蛇睡在一室,在没有亲自消除毒蛇的危险之前,自己绝不放松。我们如果放逸度日,在表面上看,这样也许闲逸舒适,但这种放逸如同牛奶,是烦恼毒蛇最喜欢的食物,烦恼毒蛇食用了我们的放逸后,会变得更为阴毒,以后对我们毒害更为加深。在我们没有亲自消灭烦恼前,始终处在它的威胁之下,时时刻刻都要受它残害而堕向地狱。我们因此一刻都不应懈怠放逸,而要以最大精进去努力消灭这些可恶的烦恼敌军。
我们世间凡夫,如果有人对自己作伤害,即使这种伤害不是那么严重,自己也会生起极大嗔恨心,千方百计地去报复铲除对方。其实世人相互之间的伤害与烦恼造成的伤害相较之下,并不算大祸害,但一个稍有胆识的人,面对这些小伤害,尚是如此日夜考虑,奋力去消除其祸害,那么对无始来就严重残害自己的烦恼敌,为什么不去报仇雪耻,彻底铲除呢?真正有智慧、有志气的人,尤其是真正想作一个大雄如来的后代,作顶天立地的大丈夫,面对这些不共戴天之仇人,面对它们无始以来恣肆残害自己之耻辱,如果未将这些烦恼恶敌彻底消灭,洗清耻辱,难道还能安睡吗?
如能有了对烦恼的清醒认识,能生起这种决心,那么无论有多大困难,自己也不会放弃精进努力。烦恼势力很大,我们有些人目前也没有很大对治能力,因此,必须要先对烦恼作深刻认识,明白它对自己生生世世的伤害后,自己发起降伏烦恼的大决心,依各种窍诀,去断除烦恼。当然,有些人有甚深见解力,用大圆满的方法剥去烦恼假面目,将它转变成奴仆,为修行服务,这与此处所言的消灭烦恼并无矛盾。
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
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
仅此尚不顾,箭矛著身苦,
未达目的已,不向后逃逸。
将士们列阵在战场上激烈地交锋,奋力地想消灭他们的敌人,然而这些敌人最终都要自然死亡,并且还会因死亡产生极大的苦恼。尽管如此,将士们毫不顾虑被敌军箭矛所中伤身体之苦,未达到胜利目的之前,绝不向后逃跑。
这里是以两军对垒交锋来比喻我们与烦恼作战不应退怯。作者采用这些比喻,不仅生动贴切地阐述了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风情。在佛经论典里这些带着强烈古代生活气息的描述,使我们回到与佛陀或著论者相同的时空环境,增加了一种亲切感。当然,这些比喻粗粗看来,似乎每人都能知道,但其中蕴涵之深义不经过一番甚深思维、分析是难以得出的。可惜有些人,一看这些比喻,立即去想“懂、不用思维……”使自己失去了应有收获。上师如意宝也强调过:“我们在闻法过程中,如果产生“易懂”或是“自己已经轻易通达”的念头,这是一个大魔障。”一般来说,稍有智慧的人,比较容易滋生这类傲慢。大家一定要注意,与真正的修行人相比,自己佛学水平浅得可怜,还需要老老实实地闻思。佛法与世间法不同,世间上的学问可能研究一两遍就到头了,可是学佛法如同挖一口泉源,挖得越深,流出的甘泉越多、越美味。我们修学佛法不能有慢心,不论你学问多高,也需要有谦谦虚怀,方可从闻思佛法中得益。以前台湾省教育厅厅长周居士,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有很高的学问,后来在李炳南老居士前学习佛法,其态度十分谦恭认真,当时深得文化界名人的赞誉,他自己也获得了真实法益。
我们再来看这个譬喻,在古代两军交锋时,大都是用各种弓箭、长矛、刀剑之类冷兵器,双方排成阵列,然后相互砍杀、射击。在激战之中,勇猛的将士为了某种目的,以无畏一切死伤之气概,奋勇去消灭敌人……,但是,我们以智慧来观察,无论将士们何等勇敢剽悍,不畏死伤,其目的无非是要去消灭敌人而已,而实际上这些敌人无论如何都会自然死亡。即使是南赡部洲的人全部与你为敌,不用你去奋力拼杀,他们迟早都会为无常所吞噬。所以从长远看,用不着你去摧伏他们,而且这些敌人也是很可怜的,常为烦恼痛苦所扰害,没有自主。但是像这种“秋后蚂蚱”一样的敌人,世人也是去励力地摧毁他们,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赶尽杀绝。
在沙场冲杀时,将士们根本不顾生命,即使是身中箭矛刺伤,也不会弃甲逃逸,军队主帅也是命令将士们在未击溃、消灭敌人前,绝不能向后逃跑,不然就要受惩罚。大家在以前看过一些反映战争的影片,也许有些人亲自上过战场,也大致清楚,世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是如何去浴血奋战,生死相搏!那么,我们要与烦恼敌军作战,怎能畏惧困难,而不去奋战呢!
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
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
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
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何况我现在决志要精进地去消灭无始以来一切痛苦的制造者——恒常与我为仇的烦恼怨敌,虽然遭到百般违缘痛苦,但无论如何都不应该丧失斗志,懒散懈怠。
世人为了消灭一般敌人,尚是如此英勇,不达目的绝不善罢甘休。那何况我们这些出世间的战士,为了达到究竟二利事业这种无与伦比的目标,要与从无始以来就一直残害我们,极为阴险、恶毒的烦恼敌人作决战,战胜这样凶狠顽强、世代为仇的敌人,怎么能不忍受艰难,怎么能生起退怯之心呢?我们的战斗与世间杀伐有很大差别,我们要对垒的敌人,根本不是世间仇人所能比拟;断灭烦恼后,取得的胜利——解脱胜利也不是世人所能企及。
烦恼仇敌对我们的危害,自无始轮回以来就未间断过,它是一切痛苦之根因,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敌人。它非常顽固、凶恶,其势力超过一切世间敌人,世间敌人与它相较之下,如同草头露,一会儿就自动消失了。所以我们在与这样的敌人拼搏时,勿庸置疑有很多艰难,要遭受到各种各样身心痛苦。平常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修行稍微精进一点,各种违缘似乎是层出不穷,外界违缘,内在违缘……,烦恼魔军猖狂反攻会随之而涌现,我们遇到这些痛苦时,完全不应该怯弱。有些人刚来学院时,没住房、没食物、没有衣服……,这些仅仅是小困难,根本不值得因此而退失求学决心。翻开高僧大德们的传记,在藏传佛教中,没有一个祖师不修持苦行。再看看汉地的高僧传,他们在修道过程中是如何面对困难,那些皇族出生的大德在出家后,也是缺衣少食,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各种违缘磨难,他们从未退怯过。我们应该追随这些先辈在解脱沙场上浴血奋战而洒下的热血痕迹,去奋勇击杀烦恼敌。
有些人修行遇到阻碍时,立即会生起脆弱之心,自己的勇气和力量立刻减退,惶惶无主。在这种情形时,你应该回想世人为了个人小安乐,是如何不避矢石与仇敌生死相搏;现在为了自己和一切众生的解脱大事业,怎么可以生怯弱呢?当年,诺那呼图克图也是这样说:“修行犹如两军对垒决战,这时需要拼尽全力,一鼓作气……”我们要反复鼓励自己,并至诚地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慨然气魄,破釜沉舟,与烦恼魔军作殊死决战!为了自他成佛大业,我们应高举勇猛精进大旗,指挥出离心坦克军团,菩提心航空母舰,大空性隐形飞机,向烦恼魔军猛烈攻击,杀得它们人仰马翻,最后向它们大本营投下大圆满核弹,将烦恼魔王所率的八万四千支军队统统消灭。我们要亲手抓住贪嗔痴慢嫉五大魔头和无明魔王。砍掉贪欲魔的头;把嗔恚魔沉在大海里淹死;把痴心魔王掷进火里烧为灰烬;把傲慢魔从高山抛进万丈深渊摔碎;对嫉妒魔,干脆将它的内脏全部掏出来;最后将无明魔王绑在大圆满核弹上,炸成无分微尘!
这时我们就取得了彻底胜利,在法界无量宫中与大家共享胜利的喜悦欢宴!
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
战归炫身伤,犹如配勋章。
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
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困我?
世人为了微小的利益,与敌作战而在身上留下了创伤,战后他们以此当作勋章而炫耀;现在我为究竟成佛的大利而精勤修行,就算遇到暂时挫折、痛苦,怎么能给困住呢?
世人为了一些微小利益,与仇敌大动干戈,相互拼杀,往往被对手杀伤,在身上留下累累伤痕。可是他们不会以这些伤痕为耻,反而将伤疤当作勋章一样,在别人前炫耀:你看,这是我在某地作战,当时我如何如何勇敢拼杀,为敌所伤,而留下的严饰。在藏地来说,由于自然环境的熏陶,人们勇武好斗,也就是打斗的习俗比较普遍,人们往往以头上的伤疤来判断一个人勇敢还是懦弱。藏族有一句谚语:脑前伤疤是英雄,后脑有疤胆小鬼。意思是说,脑前有伤疤者肯定是敢面对强敌,面对面拼斗时留下伤痕,如果是胆小鬼,遇敌转身逃跑,被敌人追上而在后脑留下伤痕。我们看作者的比喻,当年印度也可能有这种习俗。我有一个亲戚叫敦杰克,现在已经死了。他年轻时特别喜欢打架,在头上留下了许多伤痕。我小时候去他那里时,他总要给我讲打架的故事:“啊,这个伤是与某人打架留下的,这个伤疤是如何如何留下的……”每一处伤痕都有一段…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