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40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吹噓、炫耀的經曆,都記載著一個讓人驚心動魄的故事。我的家鄉叫羅珂瑪,地方不大,但在康藏一帶,羅珂瑪的人剽悍善戰,人人皆知。以前羅珂瑪人因一些糾紛而決鬥時,雙方先約好時間、地點、證人,到時雙方站在中間,拿著長刀,四周是證人與觀衆。然後,決鬥雙方中,一個人先砍對方一刀,對方再還砍一刀,這樣輪流下去,直到倒下一個或雙方都倒下……。這些人一方面看來愚昧可憐,一方面在世人看來也很勇敢,如果他們僥幸沒有死,決鬥留下的傷痕在他們眼裏也就成了一種莊嚴,他們自己也很自豪,並不會將這些決鬥受挫傷當作難事而害怕。那麼我們在即生爲了成辦自他的究竟利益去勇猛精進修學佛法,與煩惱作決鬥,怎麼能因爲煩惱所造成的一些痛苦而困頓怯弱呢?我們多生以來,也曾爲一些毫無實義的事情與他人拼殺,並且以受挫傷而驕滿自得;現在爲了自他真實的大利益,要與煩惱仇敵決鬥,縱使處處受挫,遍體受傷,那也是最高光榮的象征。我們應當安忍一切難行之苦,不爲任何痛苦而怯弱!

  漁夫與屠戶、農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維生計,

  猶忍寒與熱、疲困諸艱辛;

  我今爲衆樂,雲何不稍忍?

  漁夫、屠戶及農牧等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僅僅是爲了維持自己的生計,尚且能忍受寒熱疲困等諸般艱苦。那麼爲了成辦一切有情的安樂,我爲何不能忍受修行中的苦難呢?

  衆生在沒有趨入解脫道時,爲了各種微利,不僅是不懼死亡與仇敵拼殺。即使是在平日,大多數人爲了維持生計,也要忍受各種苦痛,有時甚至是難以想象的艱辛和痛苦。世間謀生的行業有很多,如獵人、漁夫、屠戶、農民、牧人、小商人、手工業者等,這些行業的勞動者爲了維持自己生活,冬天要忍受著刺骨的寒冷,夏天忍受酷暑的煎熬,饑渴、疲困……,他們要承受各種各樣的痛苦,白天晚上不停地操勞,一生之中幾乎從未安閑舒適過!我們看看那些在家人,他們頂風冒雨四處奔波,整天從早到晚忙忙碌碌,耗盡自己的精力,就像奴隸一樣,一點自由也沒有,而他們目的無非是混一口飯吃飽而已。

  這段時間,我每天下午都要去山上的建築工地當監工,沒有看書的時間,心裏有點惋惜,但是到了工地見到建築工人勞動情形,對自己有很大的感觸。那些工人,無論年紀大小,離鄉背井到處打工,所求無非是自己的生計而已,這種生活又有什麼意義呢!但他們爲了這種毫無意義的目的,付出了多少艱辛,從一大早幹到晚上,太陽再凶,雨下得再大,也要去背石頭、背泥土、砌牆、扛木料……。看他們這樣賣苦工,可以肯定他們的生活過得很困難,沒有其它經濟來源,只有這樣出來賣血汗,爲了自己(或一家人)短暫的小利益,而拼命幹活。對比之下,我們學佛人要求得一切衆生的永恒究竟安樂,爲了這樣的大目標,又應該付出多大的精進努力呢!

  我們出家學佛,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大福德力加持下,生活過得十分平安舒適,不需要自己去四處奔波,雖然有時會爲煩惱所擾而痛苦,也只是很短暫的,而且與世人的痛苦相比,有很大差別。我經常給身邊的一位僧人說:“你知不知道出家人有多快樂!如果你是個在家人,那你現在爲了家庭、孩子,一天之中有多少活要操勞。但我們現在只要將自己的飯弄好,除此之外,不用擔心生活來源,不用擔心家裏的各種事務,不用想與他人之間的矛盾……。我們現在唯一的雜事是做飯、吃飯,吃完後坐下來便可享受聞思經論念咒修持的安樂,每天上師像母親一樣耐心地以甘露妙法開導我們,這種生活哪裏有啊!”

  大家好好地想一想,像你們這樣年齡的人(二十——四十之間),如果沒有出家,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天天爲了蟲窩一樣的家,日夜勞累。現在工作也不穩定,隨時都有可能丟飯碗;幹個體戶,也隨時得擔心倒黴破産……;好不容易賺筆錢,一家老老小小,吃、穿、住、行,開支的花樣不知有多少。我們出家人十年穿一件僧衣也覺得心滿意足,可世間人一天也要換好幾套服裝,頭上、身上還要裝飾一大堆。有了小孩,做父母的便完全要作牛馬了,幹不完的侍候活。小孩子好不容易養大了,又要讀書,小學、中學、大學……,開銷的費用,針對小百姓家庭簡直是天文數字。無論怎樣,你們設身處地想一想:在家人一天操心勞力,要忍受多大的艱辛、勞苦。你們看看去年亞洲金融危機,韓國、日本、印尼有多少人承受不住壓力自殺;日本每年有多少“過勞死”(身心勞累過度衰竭而死);我們國內,在南方打工者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大部分人也是耳聞目睹過。

  上師如意寶說他前一段時間去馬爾康看病時,路上堵車,他見到有不少人在修路,勞動情形與寂天論師在這偈子中所說的一樣。世人日日都這麼辛苦,但他們得到的是什麼呢?有的甚至連溫飽都得不到。我經常思考世人的生涯,是多麼艱辛而又毫無意義!就拿我出生的家庭來說,我父母有五個孩子。我們兄妹幾個因緣不同,他們幾個在社會上,從早到晚非常辛苦,僅僅是爲了自己過得好一點,但是他們的生活又怎樣呢?吃得很不好,穿的也很不好,他們心裏充滿了憂慮痛苦。如果他們今天的痛苦,可以換來後世一些快樂,那也不錯。但他們即生中爲了家庭,爲了自己的利益造了很多惡業,來世只有更痛苦。你們每個人也仔細想想自己家裏的人,與自己比一比。我們確實從修習佛法得到許多內外真正的利益,而他們一生勞累,將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世界上充滿了這樣忙忙碌碌的芸芸衆生,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究竟在幹些什麼,一點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快樂,整天非常辛苦,花費了多少心力、體力。以前噶當派大德說過:“如果世人將他們用于生計的精力放在修行佛法上,那他們即生成就都有把握啊!很可惜,他們僅僅是爲了一些毫無實際意義的目標而忍受苦痛。”印光大師也說過:“佛念若如情念,成佛有余。”我們現在已經聞思了諸佛聖尊的教言,知道了解脫苦難大海,爲自他求得究竟大安樂的方法,爲了這個偉大目標,爲什麼不能安忍一點小小的苦痛呢?我們在無始輪回之中,尚未真正趨入佛法之前,也曾像世人一樣,爲了一點小小的自利,忍受過無邊的辛勞困苦。現在爲了自他一切衆生的大安樂,爲什麼不能忍受痛苦,爲什麼膽怯呢?這確實有點奇怪,以前爲了毫無意義的事情,能去忍受那麼長時間痛苦,而得到的只有更多苦難;現在只要忍受一點暫時痛苦,就可依佛法一勞永逸地讓自他得到安樂,而現在卻害怕了,懈怠退縮,這真是難以想通。

  本論中這個偈頌,我們每個人認真去思維,對自己的修行會有很大幫助。每個修學佛法者,假如能像世間辛勤的勞動者一樣,爲目標而不辭勞苦,投入自己的全部力量,哪有不成功的呢?這一點我們都要反複想想,如果自己真正能有清醒的認識,出離心、菩提心、無二見一定能順利生起;自己也能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去勇毅苦行,而且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如此!

  我們剛來學院的人,特別是以前生活條件比較優裕的,在學院裏的條件不太好,你們的生活、上課都有一些小困難,沒有蔬菜、沒有燃料,稀泥路滑、房子漏水……。有些人可能以此而退失求法的決心,想到城市或其它條件好一點的地方去,過一種舒適的生活。有這種想法,修行可能難以成功吧!

  以前噶當派的格西說:“我們出家人除了聞思修行外,不應該追求其他事情。生活條件首先是晚上一定要睡一會兒,不睡覺的話,南贍部洲的人身體受不了;然後白天必須要吃一點食物,除了這兩個條件外,什麼都不管了!”作爲一個想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我們也應如此將就著每天吃一點白菜、兩碗米飯,身上穿一件像濟公和尚的破衣就可以了,晚上十二點到四點之間拿件厚一點的衣被一裹,隨便睡上一覺。除了這些,每天享受無上甘露法味,其它什麼事情也不用管了。這樣的日子,是無緣之人無法享受到的快樂!

  雖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際,

  度衆出煩惱!然我未離惑。

  出言不量力,雲何非癫狂?

  故于滅煩惱,應恒不退怯。

  雖然我曾立下這樣的誓言:要度盡十方虛空際的衆生,出離煩惱束縛!然而我自己尚未解脫煩惱,說話不自量力,怎會不是癫狂的瘋子呢?因此對于滅除煩惱,我應恒時精進而不退怯。

  或許有些人看了上面數偈後,說大乘人應去摧伏他人的煩惱,而現在論中在強調要忍難降伏自己的煩惱,這樣不就墮在小乘的發心了嗎?其理不然。不錯,我們在講解第叁品時,曾在十方諸佛聖衆、金剛上師前發過誓,要度化盡虛空際的衆生,使他們脫離煩惱苦海,證悟無上佛果。立下誓言後,我們理所當然要去成辦,然而,要成辦自他二利事業,得有一定程序。這個步驟,首先是自己從煩惱迷惑中解脫出來,如果自己不去勤求解除煩惱束縛,這樣的行爲既不能成全他利,亦不能圓滿自利。自己尚未解脫煩惱束縛,隨著煩惱無有自在,還說要去解除別人的煩惱,豈不是狂妄之語。《寶積經》中說:“己未度脫,豈能度他,自如盲人,豈能帶路。”目盲之人,怎麼能給他人領路呢?一個相續中尚未清淨煩惱者,怎麼能去解除別人的煩惱束縛呢?律藏當中也說:“自己未能度化,而去利益衆生,無有是處。”這好比自己沈溺在大海中又不會遊泳,淹得奄奄一息,還說要去救援其他溺水者,這在他人看來,這種話語無疑是不自量力,癫狂之徒誇口言談而已。現在大家看看自相續,應該清楚,自心有沒有離開過煩惱。如果自己尚爲煩惱束縛,怎會有能力幫助他人脫離煩惱呢?。

  龍樹菩薩說:“如果自己沒有得到解脫,而去度化衆生,這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行爲。要真實地度化衆生,先必須精進地滅除自己的煩惱。”所以,爲了實現我們已發下度衆生出煩惱的誓言,自己必須披上精進铠甲,恒常不斷與煩惱搏鬥,只有先戰勝自己的煩惱敵,才有能力去幫助他人。爲此,我們在未達到目的之前,絕不可退…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