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怯,失毀誓言。
我們先消滅自相續的煩惱,圓滿自利雖然表面上與小乘人相同,但二者最終目的不同。小乘人的發心,一切修行善法目的是爲了自己從輪回中解脫;而大乘行者的發心,一切善法目的都是爲了利益衆生。爲了達到究竟利益衆生的目的,自己先消除煩惱,得到度生的功德威力,這是必要加行,是不可缺乏的准備工作,而小乘行人將大乘行人的加行(圓滿自利)當作他們的終極目標了。《華嚴經》中說:“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大乘佛子無論何種修行,都是圍繞利益衆生這個中心。而且爲圓滿達到這個目的,先消除自己的煩惱,圓滿利生能力十分必要。上師如意寶也經常說:“爲了度化衆生,自己先要往生極樂世界,在淨土裏圓滿斷證功德,獲得了圓滿的度生能力,再來度化衆生。”
有些人發願要到地獄裏去救衆生,針對凡夫來說,這也是空談而已。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地獄士卒告訴聖女婆羅門:“能來地獄的只有兩種人,一是惡業成熟來受苦者,另一種是佛菩薩依威神願力來救衆生。”所以我們要真正度化衆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斷證功德。本論中也是這種觀點,如果自己沒有一點功德、能力,肯定無法度化衆生,反而是自討苦吃。我們有些人,自己學了一點點佛法基礎理論,馬上就到處去“弘法度化衆生”,結果衆生沒有度出來,反而讓社會上的人把自己“度”進去了。大家一定要注意,佛法不是學問,如果佛法只是一種理論學問,社會上許多研究佛教哲理的人都可以去當上師,到處弘法了。
我們聞思所得的佛學知識,首先只是一種信解,花很大功夫去修行後,方可穩固,得到一定的證境,此時自相續中煩惱基本得以製服、清淨。有了這樣的調伏煩惱功德,你去弘法,方可對他人有真正的利益。自相續中煩惱如果與世人一樣,絲毫沒有清除,縱然你嘴上講得天花亂墜,實際上是自欺欺人,盲人說瞎話!上師如意寶也強調:“我們要度化衆生,先要觀察自相續。最起碼自相續中煩惱要比其他人少,自己的功德比常人要有些增上。不然,你與別人功德一樣大,煩惱一樣多,這樣去度化衆生,豈不是天大笑話,這樣誰都可以去當上師了!”
聽到這裏,也許有些人生後悔:“唉,我確實是不自量力,發這樣大的願,怎麼能成功……”我們已經發下度化衆生的大誓願,現在要退肯定不行,退失菩提心只有到地獄去受苦。而且這個誓言對那些精進者來說,實現難度也非一般人想像那麼大。我們現在只要不怯弱,與煩惱背水一戰,依上師叁寶加持與殊勝大乘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一定能順利地踐履自己的誓願。利益衆生的大誓願有不可思議的力量,比如說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以這種無比的悲願,地藏王菩薩成就了無比的大功德。雖然“地獄空”的時候可以說是沒有,但菩薩肯定是有成佛之時。在《現觀莊嚴論》中對此有一些辯論,有些人發誓不度盡衆生,自己誓不成佛,這種發心有其殊勝的功德,但這並不意味著他要等一切衆生全部解脫,他才成佛。以此真實發心的廣大力量,他距成佛時間反而縮短,很快就能證悟佛果。以前有不少公案都可以說明這點,在本論後部分,也闡述了六波羅蜜並非依外境安立,而是針對修持者自相續而言,這些道理將在後面詳細說明。總而言之,我們現在發願度化衆生,這樣真實的願心對自相續有巨大加持,爲了堅固、實現這種誓言,我們不能怯懦,要勇猛地與自心煩惱作戰,求得圓滿的利他能力。
壬叁、(如何舍離煩惱之相):
吾應樂修斷,懷恨與彼戰,
似嗔此道心,唯能滅煩惱。
我們應當執著這種對治之道,懷著仇恨與煩惱作戰,這種類似嗔煩惱的心態,只會消滅煩惱,而不會帶來痛苦。
前面我們已經講解過,煩惱是修行人的大敵,對衆生有種種巨大過患,應該對它生起嗔恨,不畏一切痛苦,去消滅它。那麼我們該如何去消滅它呢?此頌開始說:首先我們應該執著一種深仇大恨的心,去與煩惱作戰。在此或有疑問:你對煩惱執有嗔心去對待,就是對煩惱有所斷執著,對自己的智慧有能斷執著,這種能所執著豈不是成了自己修行道上一大障礙?而且你對煩惱生了嗔恨心,與對衆生生嗔豈不是一樣嗎?難道我們在某些方面對這種煩惱也可以網開一面,這種嗔恨心會不會使我們墮入地獄呢?如果說不會,爲什麼有這種差別呢?
作者回答道“似嗔此道心,唯能滅煩惱”,對付煩惱敵的嗔恨心,表面上看與自相嗔心煩惱相似。但實際上,我們對煩惱生嗔恨心,不會成爲墮入惡趣之因,反而是趣入安樂之因;我們對衆生起嗔心,這種煩惱是墮入惡趣之正因,二者表面相似,實質上完全不同。這種對煩惱敵的嗔心是相似煩惱,或名稱煩惱,假象上的煩惱,它是自相煩惱的有效對治。如同《圓覺經》中所言:“以橛出橛”、“兩木相因”,以相似煩惱對治自相煩惱,二者暫時爲能斷所斷,最後都消融于法界。所以我們對治煩惱敵的這種相似煩惱,是斷除輪回的殊勝智慧與方便,是化妝深入煩惱敵營中殺死煩惱大敵的敢死隊,這種解釋,也算是“煩惱即菩提”的另一種注腳吧!我們要滅除煩惱大敵,應該依靠這種勇毅猛烈的對治心態,這種對治心實際上是正知正念不放逸所攝的一種智慧,高僧大德們修行時,也是經常采用這種方法,像奔公甲格西對治煩惱時,也是顯現怒容,訓斥自己:你這個壞比丘不要這樣虛僞……。自己把自己罵了半天,從表面上看,格西生嗔恨心、惡口,但實際上這不是煩惱惡業,而是真正隨順菩提道的法。
我們在修行過程中,在必要時自己罵自己、打自己,也是如此,不但沒有過失,反而有很大功德。當然,我們執著對煩惱的嗔恨,這種能斷執著是包括在所知障中的法,但是我們在凡夫階段不能放棄。所知障所攝的一些法,是在修行時必須運用的武器,比如說對大悲心的執著,度化衆生的執著……。在本論智慧品對這些講得很詳細,並將這些執著歸類爲細微無明,也即細品所知障,這種細品所知障是粗品煩惱障的有力對治武器,在尚未證得佛果前,“爲息衆生苦,不應除此癡”。在《現觀莊嚴論》的講義《日光論》中說:“大菩薩因大悲心歡喜遊行于世間。”菩薩投生世間,入輪回之因是大悲心,並非與凡夫一般以業和煩惱而墮入輪回,菩薩這種相似煩惱,是以智慧、大悲爲根本,因此不會招致痛苦。也就是說聖尊們以此相似煩惱入輪回,絕不會有輪回中的生、老、病、死等諸苦。
我們應對這些相似煩惱斷除疑惑,在自己尚有能取所取之前,對煩惱就一定要嚴厲對治。依靠正知正念恒常不放逸去觀察自相續,當煩惱初萌時,就要對它生嗔恨之心,將它連根斷除,這是我們現在修道中最大任務,即使遇到了最大困難,也不能放棄。在沒有真正證悟法性之前,應義無反顧地與煩惱拼搏,待自己證入了大圓滿境界,徹證了煩惱本性,此時煩惱對自己無利無害,也就不用像仇敵一樣去對待了。現在初學階段,只有用顯宗中所闡述的對治法門,這樣做沒有任何錯誤,否則,自己尚未真實達到以無上大平等見去對治煩惱的層次,而去運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方法,不但轉化不了煩惱,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吾甯被燒殺,或遭斷頭苦,
然心終不屈,順就煩惱敵。
我甯可被人焚燒,或遭人砍斷頭顱,然而,無論如何我絕不向煩惱屈服。
我們已經徹底認清了煩惱的陰毒面目,也認清了它是無始世來殘害自己不共戴天之仇敵,然後發起了與它決一死戰的決心。在這場惡戰之中,頭可斷,血可流,然自己絕不可向它屈就!在此殊死搏鬥中,可讓他人將自己燒死在火裏,可以讓他人將自己的頭砍掉,也可以隨他人以任何毒刑加害——這些事情在佛教曆史上很多,佛陀在因地多世行持菩薩行中,爲了掙脫煩惱的羁縛,甯可舍棄生命,也沒有向煩惱屈就。在文革期間,藏漢兩地有許多出家人,也是甯死不屈于煩惱魔敵,我了解到藏地有一個老和尚,當時被批鬥得很凶,造反派逼他還俗,他說:“我得人身只有一次,老僧我這條命可以給你們,但這件僧衣絕不會給你們,我絕不會還俗。”後來雖然被棍棒打死,老和尚也未曾屈服。這也是對煩惱的一種大無畏挑戰吧!
作爲修行人,如果沒有這種大無畏精神,遇到煩惱經受不住考驗,將會受到慘痛失敗。所以我們當堅定地向佛菩薩和高僧大德學習,發下這種甯死不屈于煩惱的誓言,有了這種決心,我們就一定能徹斷煩惱!
常敵受驅逐,仍可據他鄉,
, 力足旋複返,惑賊不如是。
一般世間敵人被驅逐出境後,便會盤踞他鄉,蓄養了足夠力量後,便會再回頭反攻,可是煩惱敵不會這樣,它一去就不會複返。
煩惱怨敵雖然陰險凶暴,但是它也有一個弱點,比世間敵人要容易對付。如果是世間敵人被我們打敗趕走後,他們會到別的地方,慢慢地收拾殘余,蓄養勢力,一旦恢複了力量,他們又會對我們展開進攻,這種情況在世間上很常見。但煩惱不會這樣,它被我們幹淨利落地驅逐後,就像被發射到銀河系以外的破爛一般,永遠不可能再回來!也像一株毒樹被燒成了灰燼,不可能重新恢複生長。現在有些法師講經時說:“修大乘佛法的菩薩要證到第八地才是不動地,第七地以下都有退轉的危險,他們都保不住啊,……”我想這種說法可能是他沒有聞思過《十地經》和《入中論》的原因吧。第八地爲不動地,這沒錯,但七地菩薩至初地菩薩,哪會有隨業感墮輪回呢!大乘行人證悟勝義登初地後,便“滅彼一切惡趣道,此異生地悉永盡”,徹斷惡趣因果,永除墮入凡夫的業緣;而且“生于如來家族中,永斷一切叁種結”,此時佛子已經斷除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及叁見引發的微細煩惱,所證境與佛所證境相似,已成不退轉的真佛子。當然,初地與以上各地菩薩在斷證功德圓滿、波羅蜜方面有一些差別,此處不再詳述。
我們如果依靠佛陀的教法,真正生起智慧,從根本上鏟除…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