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煩惱,它就再也不會複生了。在《釋量論》和《量理寶藏論》中也說過:如果種子已經燒焦,絕對不會再生芽,那麼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已經斷除,會不會再出生呢?絕不會複生!
煩惱怨敵有這樣一滅永不複生的特點,也就是意味著我們將它奮力滅除後,便能一勞永逸,並不需反複地拼搏。因此,我們何不全力以赴斷除它呢?
惑爲慧眼斷,逐已何所之?
雲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煩惱如果爲般若智慧眼所斷,從自己相續中被遣除,還能去哪兒呢?還能住在什麼地方恢複力量再來害我呢?然而我懦弱懶惰,缺乏精進,所以至今尚未取得這一勞永逸的勝利。
上偈講了從自相續中將煩惱趕出去之後,它再也不會回來。此偈再從這方面去深入細致地分析。偈中第一句,在原文中爲“煩惱煩惱慧眼斷”,譯者對此可能有些文法上、或理解上的問題,故幹脆省略了一個“煩惱”,這樣也就少了一些煩惱吧!根索曲紮仁波切在講義中,引用了華智仁波切的教言,解釋了此處兩個“煩惱”的涵義:第一個煩惱,其意要認識它,第二個說煩惱要用智慧來斷除(隆蓮法師的譯文中,此句譯作“煩惱以識煩惱慧眼斷”,理解也有不同)。
當然,破煩惱的智慧眼在小乘、顯宗、密宗中各自不同。此處的“慧眼”,是指中觀空慧,我們用中觀空慧觀察煩惱,便會如同秉明燈入暗室,黑暗刹那就會消除。煩惱被驅出相續後,它會去什麼地方呢?它會盤踞在何處養足能力再反攻呢?這點如果大家去谛審觀察,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它的去處。它離開我們的相續後,也絕不可能像世間敵人一樣,盤踞他鄉重新攻擊我們。用空性智慧的火眼金睛將煩惱識破後,它也就連根斷除了,因爲它是顛倒因生,是因爲我們的顛倒認識,或說錯誤觀點而生。我們認識到它的根源原形後,它便消融于法界中去了,再也沒有可以生起的機緣。
用中觀智慧去觀察煩惱的方法,在下偈中詳細講解,此處,我們也可用事實來說明這點。本師釋迦牟尼佛證道時,斷除了一切無明煩惱,佛陀在此之後,是否還有生過煩惱的經曆呢?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實,世尊不會有煩惱;還有舍利弗、大迦葉尊者,他們斷除人我執煩惱,證得阿羅漢果後,再也沒有生起過人我執煩惱;同樣,佛教史上衆多已穩固斷證功德的高僧大德,有沒有“舊病複發”,重新受到煩惱系縛呢?這是沒有過的事。我們對煩惱的戰鬥,可以“畢其功于一役”,一次性將它收拾幹淨後,它絕不會再糾纏不休,重新反攻。我們也就可以獲得永恒的安樂,無須再擔心煩惱迫害、纏縛。雖然如此,我們長期以來,卻由于缺乏智慧、自信等原因,常屈服于它的淫威,毫無鬥志,缺乏勇猛精進的拼搏,因而至今尚未解脫煩惱。
與煩惱作戰,必須了解煩惱敵人的底細,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將煩惱了解清楚後,戰勝它的信心和勇氣就會不同往昔。上師如意寶也說過:“不懂竅訣的人,對治煩惱非常困難,對懂得竅訣者來說,對治煩惱是很容易的。”這裏的竅訣,即是指認清煩惱,擊破煩惱弱點的殊勝方法。如果不能認清煩惱,掌握不了擊破它的方法,要對治它確實很難。像一些外道爲對治貪心,他們不懂得對治貪煩惱的竅訣,只知不吃飯,將身體放在水裏凍、火裏燒……,仍然無法克製貪欲,他們縱然這樣苦行多劫,也是無法擺脫煩惱束縛。如果真正懂得了對治煩惱的竅訣,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一生中由凡夫證到金剛持果位,也不是很困難的事。
煩惱在沒有用智慧觀察前,對付起來很困難,但只要我們去深入觀察,它就變得毫無力量,一擊即潰,而且永不再返。只要我們精進努力掌握竅訣,就一定能將這個“紙老虎”消滅無余,取得究竟勝利。在此過程中,精進是關鍵之處,《入中論》說過:“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古人也說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只要我們精進努力,一定能掌握甚深竅訣,戰勝一切煩惱!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間,
亦非其它處,雲何害衆生?
煩惱不是住在外境上,也不是住在根身裏,也非住在外境與根身的中間,除此以外的地方也沒有,那它到底住在何處傷害衆生呢?
此偈是用中觀空慧觀察煩惱的方法,在顯宗諸多法門中,是最殊勝、最有效的對治煩惱法門。
前面我們說煩惱在自心中,是在沒有觀察的情況下,依世俗共許觀點而說,也即世俗谛的說法。但現在我們以勝義谛來觀察,我們的貪嗔等煩惱,到底住在何處呢?比如說我們在一個地方,遇見了某人生起嗔心煩惱,在沒有觀察的情況下,這時嗔心煩惱確確實實存在,還要指使我們幹種種事情。但是我們冷靜下來,嗔心到底住在什麼地方害我呢?
首先可以分析嗔心是不是住在外境的某人那兒呢?如果存在,那麼誰看見他都應生起嗔心,這在現實之中並非如此。我們對他生嗔心,但別人對他還會生歡喜心;或者今天我對他生嗔恨心,但過一段時間或許又會喜歡上他了。所以外境某人處不會存有實實在在的嗔心。如果在某一外境上實實在在存有某種煩惱,那麼不論是誰遇到這種外境都應該生同樣的煩惱,顯然,這種事實不會存有,以此我們可以斷定煩惱不是住在外境上害我們。
煩惱既然不住在外境,那是否會住在我們的根內呢?我們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煩惱住在根內,那麼只要自己六根尚存,與之共存的煩惱也就不會消失,這也不會成立。比如說我們的貪嗔煩惱,時隱時現,而六根並沒有這樣變化;或者證阿羅漢果時,阿羅漢的根並沒有消失,那時候爲什麼他會沒有煩惱呢?菩薩入根本定時,有五根,那時又爲什麼不生起煩惱呢?……所以煩惱肯定不存在六根內。
除了外境和六根外,中間有沒有呢?中間只有一個虛空而已,如果煩惱存在這個虛空裏,那麼無論是誰觸及這個空間都應生起煩惱,這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煩惱住于根與外境中間也是無法成立。外境、根、中間叁者之外,還有沒有存在的方式呢?無論誰去觀察,也是不會再有的。我們對煩惱作這樣觀察後,了知它不存在于任何方所,如同虛空,只不過是一個“煩惱”的假名而已。“雲何害衆生?”這是一個反問句,作者問每一個爲煩惱所困者:不存在的煩惱在什麼地方害你呢?讓每一個人都好好觀察思考,從中覺醒。
這一段頌文是甚深空性智慧的修法。上師如意寶說:“如果這個問題用大圓滿的觀點來解釋,那大圓滿竅訣也沒有再超過這裏所隱含的密意。我們都知道,大圓滿與大手印是對治煩惱最殊勝的方法,是即身成佛的竅訣。但其內容,在《入菩薩行》中只不過是講法不同,除了此論所述密意外,再沒有更深奧的法了。”
我們在前面認識煩惱時,從世俗谛去看,覺得煩惱確確實實是一個很厲害的敵人。然而現在深入觀察,發現煩惱毫無實體存在,只是一個假象而已。我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後,修行也就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和進步。當然,有些人因業障,不能極快地掌握這種觀察方法,不能將自己的分別心融入智慧。你們應再叁努力,去聽聞、思維,祈禱上師叁寶加持,與道友們反複討論……,盡一切辦法,如能將自己的思維方式轉變爲這種觀察思維方式,那修行一定會與以往不同。如是觀察修的中觀法門,你們大多數人似乎都有一些了解,但此法門不只是一套理論,必須要運用到實際中去反複觀察、思維,靠長時期熏習,使這種見解得到堅固,方能真實有效地斷除煩惱實執。
無論用中觀、密宗法門去觀察煩惱,它確確實實沒有實質存在。然而沒有觀察前,這個煩惱不斷地困擾著我們,使我們大笑大哭、喧鬧不休,與做夢毫無差別。我們在夢裏也是如此,爲了那些非真實存在的夢景而喜怒哀樂。《入中論》裏也說:“此中猶如已覺位,乃至未覺叁皆有,如已覺後叁非有,癡睡盡後亦如是。”我們衆生在尚未覺醒時,與在夢中無異,夢中與未覺時感到根、境、識的的確確地存在著,但覺悟後與夢醒一般,夢中與未覺時的根、境、識叁者都沒有,都是虛妄的執計。無明煩惱也是如此,只是一種無明癡夢中的夢境而已,無明癡夢醒後,它便不複存在。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說:“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在輪回大夢中,幻有六道各趣不同境象,但覺悟之後,一切都是空空,不存在大千世界任何戲論法。當然,對“明明”、“空空”也有別的解釋方法,但這裏根據《入中論》所述,也就說諸法在世俗中有如夢之顯現、勝義中寂滅一切有無戲論。
以勝義谛觀察煩惱空而無絲毫實體,這種空並非單空,而是離諸戲論、聖者菩薩自證自明的智慧本體。我們應該努力祈禱上師叁寶加持,使自相續中能極快生起如是證境。那時,我們心中不會有任何痛苦,煩惱已經變成了智慧遊舞。不論在人間、地獄中都會如同《經觀莊嚴論》中所說那樣:獲得菩薩果位後,到叁惡趣中也是如同到花園遊玩觀賞一樣,心裏永遠充滿大安樂,沒有任何痛苦。爲此,我們在精進聞思的同時,應該常常以至誠信心祈禱上師叁寶與叁根本,如果能有真誠的信心,得到這種境界也爲期不遠。但如只有一些心所分別念所攝的見解,而無有足夠信心,離此證境還是會遙遙無期。希望大家切實觀察自己,也應向學院的齊美仁真堪布、慈誠羅珠堪布、益西彭措堪布……這些大德們學習。我自己經常與他們接觸,如果沒有真實的信心,也不會故意做作去稱贊他們,他們是真正了不起的大德,無論是對輪回的厭離心、對上師叁寶信心都特別強,在經論方面也有遠超常人的定解。大家要真能在信心、見解等各方面向這些善知識學習,一定能得到很大很大利益。
惑幻心莫懼,爲智應精進。
何苦于地獄,無義受傷害?
煩惱如同虛妄幻象,毫無實體,因此根本不用害怕,應該爲了證得這種斷惑的智慧而堅忍、精進。如果有了這種智慧,我們怎麼會在地獄中毫無意義地遭受傷害呢?
我們通過作者…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