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P42

  ..续本文上一页烦恼,它就再也不会复生了。在《释量论》和《量理宝藏论》中也说过:如果种子已经烧焦,绝对不会再生芽,那么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已经断除,会不会再出生呢?绝不会复生!

  烦恼怨敌有这样一灭永不复生的特点,也就是意味着我们将它奋力灭除后,便能一劳永逸,并不需反复地拼搏。因此,我们何不全力以赴断除它呢?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之?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烦恼如果为般若智慧眼所断,从自己相续中被遣除,还能去哪儿呢?还能住在什么地方恢复力量再来害我呢?然而我懦弱懒惰,缺乏精进,所以至今尚未取得这一劳永逸的胜利。

  上偈讲了从自相续中将烦恼赶出去之后,它再也不会回来。此偈再从这方面去深入细致地分析。偈中第一句,在原文中为“烦恼烦恼慧眼断”,译者对此可能有些文法上、或理解上的问题,故干脆省略了一个“烦恼”,这样也就少了一些烦恼吧!根索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引用了华智仁波切的教言,解释了此处两个“烦恼”的涵义:第一个烦恼,其意要认识它,第二个说烦恼要用智慧来断除(隆莲法师的译文中,此句译作“烦恼以识烦恼慧眼断”,理解也有不同)。

  当然,破烦恼的智慧眼在小乘、显宗、密宗中各自不同。此处的“慧眼”,是指中观空慧,我们用中观空慧观察烦恼,便会如同秉明灯入暗室,黑暗刹那就会消除。烦恼被驱出相续后,它会去什么地方呢?它会盘踞在何处养足能力再反攻呢?这点如果大家去谛审观察,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它的去处。它离开我们的相续后,也绝不可能像世间敌人一样,盘踞他乡重新攻击我们。用空性智慧的火眼金睛将烦恼识破后,它也就连根断除了,因为它是颠倒因生,是因为我们的颠倒认识,或说错误观点而生。我们认识到它的根源原形后,它便消融于法界中去了,再也没有可以生起的机缘。

  用中观智慧去观察烦恼的方法,在下偈中详细讲解,此处,我们也可用事实来说明这点。本师释迦牟尼佛证道时,断除了一切无明烦恼,佛陀在此之后,是否还有生过烦恼的经历呢?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世尊不会有烦恼;还有舍利弗、大迦叶尊者,他们断除人我执烦恼,证得阿罗汉果后,再也没有生起过人我执烦恼;同样,佛教史上众多已稳固断证功德的高僧大德,有没有“旧病复发”,重新受到烦恼系缚呢?这是没有过的事。我们对烦恼的战斗,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性将它收拾干净后,它绝不会再纠缠不休,重新反攻。我们也就可以获得永恒的安乐,无须再担心烦恼迫害、缠缚。虽然如此,我们长期以来,却由于缺乏智慧、自信等原因,常屈服于它的淫威,毫无斗志,缺乏勇猛精进的拼搏,因而至今尚未解脱烦恼。

  与烦恼作战,必须了解烦恼敌人的底细,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将烦恼了解清楚后,战胜它的信心和勇气就会不同往昔。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不懂窍诀的人,对治烦恼非常困难,对懂得窍诀者来说,对治烦恼是很容易的。”这里的窍诀,即是指认清烦恼,击破烦恼弱点的殊胜方法。如果不能认清烦恼,掌握不了击破它的方法,要对治它确实很难。像一些外道为对治贪心,他们不懂得对治贪烦恼的窍诀,只知不吃饭,将身体放在水里冻、火里烧……,仍然无法克制贪欲,他们纵然这样苦行多劫,也是无法摆脱烦恼束缚。如果真正懂得了对治烦恼的窍诀,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一生中由凡夫证到金刚持果位,也不是很困难的事。

  烦恼在没有用智慧观察前,对付起来很困难,但只要我们去深入观察,它就变得毫无力量,一击即溃,而且永不再返。只要我们精进努力掌握窍诀,就一定能将这个“纸老虎”消灭无余,取得究竟胜利。在此过程中,精进是关键之处,《入中论》说过:“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古人也说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只要我们精进努力,一定能掌握甚深窍诀,战胜一切烦恼!

  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

  亦非其它处,云何害众生?

  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也不是住在根身里,也非住在外境与根身的中间,除此以外的地方也没有,那它到底住在何处伤害众生呢?

  此偈是用中观空慧观察烦恼的方法,在显宗诸多法门中,是最殊胜、最有效的对治烦恼法门。

  前面我们说烦恼在自心中,是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依世俗共许观点而说,也即世俗谛的说法。但现在我们以胜义谛来观察,我们的贪嗔等烦恼,到底住在何处呢?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地方,遇见了某人生起嗔心烦恼,在没有观察的情况下,这时嗔心烦恼确确实实存在,还要指使我们干种种事情。但是我们冷静下来,嗔心到底住在什么地方害我呢?

  首先可以分析嗔心是不是住在外境的某人那儿呢?如果存在,那么谁看见他都应生起嗔心,这在现实之中并非如此。我们对他生嗔心,但别人对他还会生欢喜心;或者今天我对他生嗔恨心,但过一段时间或许又会喜欢上他了。所以外境某人处不会存有实实在在的嗔心。如果在某一外境上实实在在存有某种烦恼,那么不论是谁遇到这种外境都应该生同样的烦恼,显然,这种事实不会存有,以此我们可以断定烦恼不是住在外境上害我们。

  烦恼既然不住在外境,那是否会住在我们的根内呢?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果烦恼住在根内,那么只要自己六根尚存,与之共存的烦恼也就不会消失,这也不会成立。比如说我们的贪嗔烦恼,时隐时现,而六根并没有这样变化;或者证阿罗汉果时,阿罗汉的根并没有消失,那时候为什么他会没有烦恼呢?菩萨入根本定时,有五根,那时又为什么不生起烦恼呢?……所以烦恼肯定不存在六根内。

  除了外境和六根外,中间有没有呢?中间只有一个虚空而已,如果烦恼存在这个虚空里,那么无论是谁触及这个空间都应生起烦恼,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烦恼住于根与外境中间也是无法成立。外境、根、中间三者之外,还有没有存在的方式呢?无论谁去观察,也是不会再有的。我们对烦恼作这样观察后,了知它不存在于任何方所,如同虚空,只不过是一个“烦恼”的假名而已。“云何害众生?”这是一个反问句,作者问每一个为烦恼所困者:不存在的烦恼在什么地方害你呢?让每一个人都好好观察思考,从中觉醒。

  这一段颂文是甚深空性智慧的修法。上师如意宝说:“如果这个问题用大圆满的观点来解释,那大圆满窍诀也没有再超过这里所隐含的密意。我们都知道,大圆满与大手印是对治烦恼最殊胜的方法,是即身成佛的窍诀。但其内容,在《入菩萨行》中只不过是讲法不同,除了此论所述密意外,再没有更深奥的法了。”

  我们在前面认识烦恼时,从世俗谛去看,觉得烦恼确确实实是一个很厉害的敌人。然而现在深入观察,发现烦恼毫无实体存在,只是一个假象而已。我们真正懂得这个道理后,修行也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当然,有些人因业障,不能极快地掌握这种观察方法,不能将自己的分别心融入智慧。你们应再三努力,去听闻、思维,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与道友们反复讨论……,尽一切办法,如能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变为这种观察思维方式,那修行一定会与以往不同。如是观察修的中观法门,你们大多数人似乎都有一些了解,但此法门不只是一套理论,必须要运用到实际中去反复观察、思维,靠长时期熏习,使这种见解得到坚固,方能真实有效地断除烦恼实执。

  无论用中观、密宗法门去观察烦恼,它确确实实没有实质存在。然而没有观察前,这个烦恼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使我们大笑大哭、喧闹不休,与做梦毫无差别。我们在梦里也是如此,为了那些非真实存在的梦景而喜怒哀乐。《入中论》里也说:“此中犹如已觉位,乃至未觉三皆有,如已觉后三非有,痴睡尽后亦如是。”我们众生在尚未觉醒时,与在梦中无异,梦中与未觉时感到根、境、识的的确确地存在着,但觉悟后与梦醒一般,梦中与未觉时的根、境、识三者都没有,都是虚妄的执计。无明烦恼也是如此,只是一种无明痴梦中的梦境而已,无明痴梦醒后,它便不复存在。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在轮回大梦中,幻有六道各趣不同境象,但觉悟之后,一切都是空空,不存在大千世界任何戏论法。当然,对“明明”、“空空”也有别的解释方法,但这里根据《入中论》所述,也就说诸法在世俗中有如梦之显现、胜义中寂灭一切有无戏论。

  以胜义谛观察烦恼空而无丝毫实体,这种空并非单空,而是离诸戏论、圣者菩萨自证自明的智慧本体。我们应该努力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使自相续中能极快生起如是证境。那时,我们心中不会有任何痛苦,烦恼已经变成了智慧游舞。不论在人间、地狱中都会如同《经观庄严论》中所说那样:获得菩萨果位后,到三恶趣中也是如同到花园游玩观赏一样,心里永远充满大安乐,没有任何痛苦。为此,我们在精进闻思的同时,应该常常以至诚信心祈祷上师三宝与三根本,如果能有真诚的信心,得到这种境界也为期不远。但如只有一些心所分别念所摄的见解,而无有足够信心,离此证境还是会遥遥无期。希望大家切实观察自己,也应向学院的齐美仁真堪布、慈诚罗珠堪布、益西彭措堪布……这些大德们学习。我自己经常与他们接触,如果没有真实的信心,也不会故意做作去称赞他们,他们是真正了不起的大德,无论是对轮回的厌离心、对上师三宝信心都特别强,在经论方面也有远超常人的定解。大家要真能在信心、见解等各方面向这些善知识学习,一定能得到很大很大利益。

  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

  何苦于地狱,无义受伤害?

  烦恼如同虚妄幻象,毫无实体,因此根本不用害怕,应该为了证得这种断惑的智慧而坚忍、精进。如果有了这种智慧,我们怎么会在地狱中毫无意义地遭受伤害呢?

  我们通过作者…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