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加持,以中观观察方法了知烦恼是空性,无有实体存在。虽然在世俗中烦恼还会显现,而且由于无始串习,我们仍会对它的出现生执着、畏惧。但烦恼显现也只是如梦如幻的虚妄相,根本不用对它起执着,生起畏惧之心。《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证悟了诸法如梦如幻的修行者,他能挥舞智慧宝剑,断除烦恼执着,因了知烦恼显现是离戏空性,是虚妄幻象,他能不畏一切烦恼。就像上师如意宝与以前的众多高僧大德,烦恼在他们面前“哪里有不平”的呢!但是在我们凡夫人面前出现烦恼时,还是有些害怕,尤其是一些钝根者,他们无法受用空性妙法,对烦恼有很大实执,因此,无法顺利地降伏烦恼大敌,以此而枉受很多痛苦。
烦恼如同幻术师表演的幻术、或立体电影一般,表面上看来,人物、山水等各种事物都有,但实际上只是幻变或光影变化,除此之外,哪儿有什么人物、山水呢?我们用智慧宝剑来刺穿烦恼虚妄的外表,其贪嗔幻象就会消于法界,显现出无生大空。如果能证悟这种智慧,烦恼怎能让我们堕入地狱中去毫无意义、冤枉地受痛苦呢!证悟空性后,烦恼的根本因即被断除,轮回痛苦之根从此断绝。前面我们讲过勇施比丘的公案,勇施比丘通过修持空性,证悟了业和烦恼的无生大空本性,这样也就使地狱之苦消于法界。我们如果也如是去修持空性,证悟了“此惑如幻”后,怎么还会感受那些虚枉、毫无实义的地狱痛苦呢?
很多高僧大德也说过:修学中观空慧是学佛者最殊胜的修行,也是最好的积资忏罪方便法。因此,我们要断除烦恼,应当努力去闻思中观方面的经论,为证悟空性智慧而勤奋精进。自己在念诵功课时,对这方面也应注重。像《金刚经》,念诵受持的功德在经中佛陀讲得很清楚,汉地的禅宗诸祖也特别推崇,还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圆满虚幻休息》,这些经论若能去恒常诵持,对摧毁烦恼,证悟如梦如幻之境,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思已当尽力,圆满诸学处,
若不遵医嘱,病患何能愈?
如上作种种思维后,应当努力圆满修习上述菩萨学处;倘若不听医师吩咐,必须医治的疾病怎么能疗愈呢?
现在是第四品的总结,如上已经讲了守持菩提心后,不能失坏菩萨戒,这必须要依靠不放逸。如果放逸,我们的戒律便不能守持,以此而会产生种种过患。对修持不放逸的必要性、重要性我们了解后,就应该尽一切力量,认真修持论中所述的一切学处。如果没有去修持,仅仅是在文字上浮光掠影,即使你对此论能倒背如流,那也只是表面上的功夫。此处需要“口诵心行”,“口诵心不行”者,对修行没有多大益处。《出曜经》中也说:“愚诵千偈,不解一句,智诵一偈,解百千义。”如果是智者,深入一偈即可领悟其中深广意义。
《入行论》的本品中,从各方面阐述了放逸过患等各种学处,其意在引导我们在实际中去勤奋修持,谨慎地行持不放逸。如果不去修持,就会如同一个患了重病之人,医师给他认真诊断,指出病因,为他开出药方,吩咐他如何去服药治病。但病人不肯服从医师吩咐,不按嘱服药行事,那他怎么会康复呢?我们听闻了上述道理,而不肯去励力行持,与这种不听医嘱的病人有什么两样呢,也不可能治愈使自己受轮回痛苦的无明恶疾。在《月灯经》中也有这样的比喻:一个人患重病多年,他四处求医,最终寻得一妙手回春的良医,良医给了很多对症妙药,但此人却不遵良医之嘱,没有服药,这个病人也就无法治愈自己的病。同样,我们听闻到佛法后,却不依教奉行,烦恼痛苦也就无法解除。
我们听闻本论所叙述的学处后,先是要反复详细地思维,使内心生起强烈信心与修持的欲愿,然后在日常中去反复修持至圆满。不然,法与人相离,怎会对自己产生效果呢?如一个病人只是将药方念一遍,该服的药远远看看,对病人有什么用呢?而且佛法需要长期地修持,需要恒常不断地串习,那些一曝十寒的修行,也不会起效。我们对不放逸的教言,乃至证得菩提果之间,都需要牢记,脚踏实地如说修持。
第五品 护正知
丁二之戊二、(观察自三门之正念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论。
己一、(品名):护正知。
本品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守持菩萨戒。心意是行为的先导,护好自心者方能守住菩萨学处,而护心必须要有正知正念。正知正念和正知正见可能一般人容易混淆,其实二者有很大差别,正知正见是指正确的见解和智慧;而此处正知指为保护自己的见解、戒律,谨慎观察了知身口意三门,远离染污,保持清净。这个概念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是恒时观察明了自己的三门状态;另一层是谨慎取舍,逐恶净心。
己二、(正论)分四:庚一、守戒之方便护心;庚二、护心之方便依正念;庚三、以具正念学修心之行;庚四、说修持圆满之其余分支。
庚一分二:辛一、略说;辛二、广说。
辛一、(略说):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
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一个想要护持菩萨学处的人,应该谨慎地防护自心,如果不严谨守护此心,就不能护持好菩萨学处。
“学处”即菩萨戒,菩萨所应学之处,是以六波罗蜜为主一切如海广阔之菩萨行。在《入行论大疏》中,守护学处的定义是受菩萨戒后,严格地按照戒律的开遮而行事,戒律中开许可作的即可去作,而遮止的学处尽力不去触犯。
要守护菩萨戒,首先必须防护好自心,远离烦恼染污。在《华严经》中说:“于自心建立一切菩萨行故……,应守护心城。”没有好好地护持自心,而要去守持净戒,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心意是一切行为的先导,自心保持清净,不为烦恼所染,则心行言语自然不会触犯禁戒,行持善法。但是,我们凡夫的心刹那刹那都在不停地变动,如果不加以谨慎防护,它很容易导致我们去行恶。在《妙臂请问经》中说:“自心如同闪电、云雾、暴风、海浪,变化莫测,随外境而转,故当善调自心。”这样随外境而变化莫测的心,如果不调伏,则会如常为洪水冲袭的土地,不可能生长出任何善妙庄稼果树。
辛二、(广说)分三:壬一、诸害由心生;壬二、诸善由心生;壬三、是故必护自心。
壬一、(诸害由心生):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如果放纵那如狂象一般粗野难调的心,将会遭到堕无间地狱受苦的灾难;即使是尚未驯服的大狂象,为害程度也不会至于那样严重。
我们的心如同狂象一般,如果放纵不加管制,一旦发作起来,它有极为粗野狂暴的力量,可以去造作极为严重的恶业,而摧毁善法功德。《佛遗教经》中说:未制之心,比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更可畏,比狂象更难制,“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如果放纵自心,则失坏一切善法功德,而以种种恶业自己定堕入无间地狱受苦。在《涅槃经》中有一句话:“不见后世,无恶不造。”有些人不相信三世因果,他心里对后世恶果一点也不知道,因而放纵自心,毫无顾虑地造恶,甚至诽谤佛法,杀生、偷盗,无恶不作。这些人因放纵恶心,他们的果报除无间地狱,还会怎么样呢?
我们学佛受戒后,如果不防护自心,为烦恼所染,极易触犯佛制戒、自性戒。这种恶行的后果,在第四品也讲过,大家也能记得。我们的心如果没有调驯,其危害程度,将远远超过世间狂象。世间未经驯服的狂野大象,它们有大蛮力,一旦发起狂来能造成很大灾祸。在古印度及其它热带国家发生战争时,常常利用大象来猛烈地冲击敌军阵营,此时,任何勇士也是无法抵挡,狂怒的大象往往将它面前的东西通通摧毁、踩烂。以前,印度金刚座附近也有许多狂象,为了防止它们破坏佛塔,龙树菩萨曾用巨石砌成围墙,将金刚座一带保护起来。狂象虽然破坏力很大,但与我们的放纵心相比,仍是远远不及。自心如果不加克制,虽仅是一刹那,就会造下可怕恶业,招致无边地狱痛苦;而大象再厉害,充其量也只能摧毁一些建筑、或杀死我们,除此之外,它也危害不到什么程度。
自心如不加防护,将招致如此不堪设想的危害,所以,一个有远见、有智慧的人,应该常观自心,善加防护。《格言宝藏论》中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枭给人起恶兆。”有智慧的人经常观察身心,使自己的学处守持无犯,而不察自心者,将会给自己与他人带来很大危害。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
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如果以正念之索,紧紧地将那如狂象般的心拴在正法之柱上,那么一切恶报痛苦的怖畏将消尽无余,而一切福德善根都能获得。
正念和正知的含义不同,正念是不忘善法的意念,或可说是忆念正法,时刻不忘修善法。正念在此比喻为绳索,用正念之绳索将自心狂象拴住。以前高僧大德们也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如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马的主人放马时,经常要去看护它,用绳索拴住它,防止丢失;同样,我们修行时必须以正知经常观照三门,注意三门所为是否如法,然后以正念时刻将三门安住于善法上。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我们的修行过程。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手段——正知与正念,如果没有正知正念,我们肯定无法成为真正的修行人。
如果用正念铁索将心念拴在正法上,不让它散乱于各种世间法,不让它闯进烦恼恶田,以此而断绝一切恶业,使自三门恒时行持善法。这样,今生和来世的一切烦恼痛苦,将会自然消失,而福慧资粮也就能不断得到积累,暂时与究竟福德善根也就能顺利获得。
自己的三门恒时以正知观照,以正念来束缚于善法,远离恶法,这在我们修行中必须具备。但是,…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