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加持,以中觀觀察方法了知煩惱是空性,無有實體存在。雖然在世俗中煩惱還會顯現,而且由于無始串習,我們仍會對它的出現生執著、畏懼。但煩惱顯現也只是如夢如幻的虛妄相,根本不用對它起執著,生起畏懼之心。《金剛經》中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證悟了諸法如夢如幻的修行者,他能揮舞智慧寶劍,斷除煩惱執著,因了知煩惱顯現是離戲空性,是虛妄幻象,他能不畏一切煩惱。就像上師如意寶與以前的衆多高僧大德,煩惱在他們面前“哪裏有不平”的呢!但是在我們凡夫人面前出現煩惱時,還是有些害怕,尤其是一些鈍根者,他們無法受用空性妙法,對煩惱有很大實執,因此,無法順利地降伏煩惱大敵,以此而枉受很多痛苦。
煩惱如同幻術師表演的幻術、或立體電影一般,表面上看來,人物、山水等各種事物都有,但實際上只是幻變或光影變化,除此之外,哪兒有什麼人物、山水呢?我們用智慧寶劍來刺穿煩惱虛妄的外表,其貪嗔幻象就會消于法界,顯現出無生大空。如果能證悟這種智慧,煩惱怎能讓我們墮入地獄中去毫無意義、冤枉地受痛苦呢!證悟空性後,煩惱的根本因即被斷除,輪回痛苦之根從此斷絕。前面我們講過勇施比丘的公案,勇施比丘通過修持空性,證悟了業和煩惱的無生大空本性,這樣也就使地獄之苦消于法界。我們如果也如是去修持空性,證悟了“此惑如幻”後,怎麼還會感受那些虛枉、毫無實義的地獄痛苦呢?
很多高僧大德也說過:修學中觀空慧是學佛者最殊勝的修行,也是最好的積資忏罪方便法。因此,我們要斷除煩惱,應當努力去聞思中觀方面的經論,爲證悟空性智慧而勤奮精進。自己在念誦功課時,對這方面也應注重。像《金剛經》,念誦受持的功德在經中佛陀講得很清楚,漢地的禅宗諸祖也特別推崇,還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圓滿虛幻休息》,這些經論若能去恒常誦持,對摧毀煩惱,證悟如夢如幻之境,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思已當盡力,圓滿諸學處,
若不遵醫囑,病患何能愈?
如上作種種思維後,應當努力圓滿修習上述菩薩學處;倘若不聽醫師吩咐,必須醫治的疾病怎麼能療愈呢?
現在是第四品的總結,如上已經講了守持菩提心後,不能失壞菩薩戒,這必須要依靠不放逸。如果放逸,我們的戒律便不能守持,以此而會産生種種過患。對修持不放逸的必要性、重要性我們了解後,就應該盡一切力量,認真修持論中所述的一切學處。如果沒有去修持,僅僅是在文字上浮光掠影,即使你對此論能倒背如流,那也只是表面上的功夫。此處需要“口誦心行”,“口誦心不行”者,對修行沒有多大益處。《出曜經》中也說:“愚誦千偈,不解一句,智誦一偈,解百千義。”如果是智者,深入一偈即可領悟其中深廣意義。
《入行論》的本品中,從各方面闡述了放逸過患等各種學處,其意在引導我們在實際中去勤奮修持,謹慎地行持不放逸。如果不去修持,就會如同一個患了重病之人,醫師給他認真診斷,指出病因,爲他開出藥方,吩咐他如何去服藥治病。但病人不肯服從醫師吩咐,不按囑服藥行事,那他怎麼會康複呢?我們聽聞了上述道理,而不肯去勵力行持,與這種不聽醫囑的病人有什麼兩樣呢,也不可能治愈使自己受輪回痛苦的無明惡疾。在《月燈經》中也有這樣的比喻:一個人患重病多年,他四處求醫,最終尋得一妙手回春的良醫,良醫給了很多對症妙藥,但此人卻不遵良醫之囑,沒有服藥,這個病人也就無法治愈自己的病。同樣,我們聽聞到佛法後,卻不依教奉行,煩惱痛苦也就無法解除。
我們聽聞本論所敘述的學處後,先是要反複詳細地思維,使內心生起強烈信心與修持的欲願,然後在日常中去反複修持至圓滿。不然,法與人相離,怎會對自己産生效果呢?如一個病人只是將藥方念一遍,該服的藥遠遠看看,對病人有什麼用呢?而且佛法需要長期地修持,需要恒常不斷地串習,那些一曝十寒的修行,也不會起效。我們對不放逸的教言,乃至證得菩提果之間,都需要牢記,腳踏實地如說修持。
第五品 護正知
丁二之戊二、(觀察自叁門之正念品)分二:己一、品名;己二、正論。
己一、(品名):護正知。
本品的主要內容是如何守持菩薩戒。心意是行爲的先導,護好自心者方能守住菩薩學處,而護心必須要有正知正念。正知正念和正知正見可能一般人容易混淆,其實二者有很大差別,正知正見是指正確的見解和智慧;而此處正知指爲保護自己的見解、戒律,謹慎觀察了知身口意叁門,遠離染汙,保持清淨。這個概念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是恒時觀察明了自己的叁門狀態;另一層是謹慎取舍,逐惡淨心。
己二、(正論)分四:庚一、守戒之方便護心;庚二、護心之方便依正念;庚叁、以具正念學修心之行;庚四、說修持圓滿之其余分支。
庚一分二:辛一、略說;辛二、廣說。
辛一、(略說):
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
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
一個想要護持菩薩學處的人,應該謹慎地防護自心,如果不嚴謹守護此心,就不能護持好菩薩學處。
“學處”即菩薩戒,菩薩所應學之處,是以六波羅蜜爲主一切如海廣闊之菩薩行。在《入行論大疏》中,守護學處的定義是受菩薩戒後,嚴格地按照戒律的開遮而行事,戒律中開許可作的即可去作,而遮止的學處盡力不去觸犯。
要守護菩薩戒,首先必須防護好自心,遠離煩惱染汙。在《華嚴經》中說:“于自心建立一切菩薩行故……,應守護心城。”沒有好好地護持自心,而要去守持淨戒,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爲心意是一切行爲的先導,自心保持清淨,不爲煩惱所染,則心行言語自然不會觸犯禁戒,行持善法。但是,我們凡夫的心刹那刹那都在不停地變動,如果不加以謹慎防護,它很容易導致我們去行惡。在《妙臂請問經》中說:“自心如同閃電、雲霧、暴風、海浪,變化莫測,隨外境而轉,故當善調自心。”這樣隨外境而變化莫測的心,如果不調伏,則會如常爲洪水沖襲的土地,不可能生長出任何善妙莊稼果樹。
辛二、(廣說)分叁:壬一、諸害由心生;壬二、諸善由心生;壬叁、是故必護自心。
壬一、(諸害由心生):
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
未馴大狂象,爲患不及此。
如果放縱那如狂象一般粗野難調的心,將會遭到墮無間地獄受苦的災難;即使是尚未馴服的大狂象,爲害程度也不會至于那樣嚴重。
我們的心如同狂象一般,如果放縱不加管製,一旦發作起來,它有極爲粗野狂暴的力量,可以去造作極爲嚴重的惡業,而摧毀善法功德。《佛遺教經》中說:未製之心,比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更可畏,比狂象更難製,“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如果放縱自心,則失壞一切善法功德,而以種種惡業自己定墮入無間地獄受苦。在《涅槃經》中有一句話:“不見後世,無惡不造。”有些人不相信叁世因果,他心裏對後世惡果一點也不知道,因而放縱自心,毫無顧慮地造惡,甚至誹謗佛法,殺生、偷盜,無惡不作。這些人因放縱惡心,他們的果報除無間地獄,還會怎麼樣呢?
我們學佛受戒後,如果不防護自心,爲煩惱所染,極易觸犯佛製戒、自性戒。這種惡行的後果,在第四品也講過,大家也能記得。我們的心如果沒有調馴,其危害程度,將遠遠超過世間狂象。世間未經馴服的狂野大象,它們有大蠻力,一旦發起狂來能造成很大災禍。在古印度及其它熱帶國家發生戰爭時,常常利用大象來猛烈地沖擊敵軍陣營,此時,任何勇士也是無法抵擋,狂怒的大象往往將它面前的東西通通摧毀、踩爛。以前,印度金剛座附近也有許多狂象,爲了防止它們破壞佛塔,龍樹菩薩曾用巨石砌成圍牆,將金剛座一帶保護起來。狂象雖然破壞力很大,但與我們的放縱心相比,仍是遠遠不及。自心如果不加克製,雖僅是一刹那,就會造下可怕惡業,招致無邊地獄痛苦;而大象再厲害,充其量也只能摧毀一些建築、或殺死我們,除此之外,它也危害不到什麼程度。
自心如不加防護,將招致如此不堪設想的危害,所以,一個有遠見、有智慧的人,應該常觀自心,善加防護。《格言寶藏論》中說:“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孔雀觀察自身體,鸱枭給人起惡兆。”有智慧的人經常觀察身心,使自己的學處守持無犯,而不察自心者,將會給自己與他人帶來很大危害。
若以正念索,緊拴心狂象,
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如果以正念之索,緊緊地將那如狂象般的心拴在正法之柱上,那麼一切惡報痛苦的怖畏將消盡無余,而一切福德善根都能獲得。
正念和正知的含義不同,正念是不忘善法的意念,或可說是憶念正法,時刻不忘修善法。正念在此比喻爲繩索,用正念之繩索將自心狂象拴住。以前高僧大德們也常將自心比喻成馬,正念喻爲拴馬之索,正知如馬的主人,經常看護馬。馬的主人放馬時,經常要去看護它,用繩索拴住它,防止丟失;同樣,我們修行時必須以正知經常觀照叁門,注意叁門所爲是否如法,然後以正念時刻將叁門安住于善法上。這個比喻很形象地說明了我們的修行過程。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兩個手段——正知與正念,如果沒有正知正念,我們肯定無法成爲真正的修行人。
如果用正念鐵索將心念拴在正法上,不讓它散亂于各種世間法,不讓它闖進煩惱惡田,以此而斷絕一切惡業,使自叁門恒時行持善法。這樣,今生和來世的一切煩惱痛苦,將會自然消失,而福慧資糧也就能不斷得到積累,暫時與究竟福德善根也就能順利獲得。
自己的叁門恒時以正知觀照,以正念來束縛于善法,遠離惡法,這在我們修行中必須具備。但是,…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