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觀實存的地獄,而且充滿了可怕的刑具、烈火……,這方面無法自圓其說,也無法令人接受。一切唯心造的觀點,不僅是佛的一切智智——圓滿無偏的智慧觀察所得結論,而且也有很多現實事例可以說明。無論依教證、理證,與實際事例都可以得出,一切地獄與世間恐怖景象的顯現,完全是由于衆生造罪惡心所顯現。
“是故叁界中,恐怖莫甚心”,因此在叁界輪回中,所有恐怖痛苦的根源,都是自己的惡心,一切無法想象的怖畏痛苦都由它而生。在《正法念處經》中說:“心即敵中敵,心外無有敵。”心是一切敵害中最可怕的敵人,是一切敵害真正的幕後操縱者。一切外境敵害的恐怖痛苦,只不過是自己不能調伏自心,由此造罪惡心折射出來的一種影像。根索曲紮仁波切在講義中引用了印度慧源論師的話說:“世界無惡心,則無諸恐怖。”在智者的眼中,衆生真正恐怖之處不在外境而在自心,在造罪的惡心。我們要消除一切痛苦、怖畏,必須要善護自心。善護自心不爲惡業所染,則能除一切苦難。
壬二、(諸善由心生):
(一)布施依心:
若除衆生貧,始圓施度者,
今猶見饑貧,昔佛雲何成?
心樂與衆生,身財及果德,
依此施度圓;故施唯依心。
如果必須消除一切衆生的貧窮,才能圓滿布施波羅蜜;那麼現在仍然可以見到許多饑餓貧窮的衆生,則往昔諸佛是不是沒有圓滿布施波羅蜜呢?內心樂意將身體、一切財物及果位功德,毫無保留地施予衆生,依這樣清淨的舍心,布施度就能圓滿。因此,布施波羅蜜完全依心清淨而圓滿。
現在開始講諸善法由心生。論中對六度依心一一作了闡述,首先是說明布施度依心而圓滿。有些人認爲,要圓滿布施度,必須要消除所有衆生的貧困,也就是說布施波羅蜜要依靠外境上以財物滿足衆生需求才能圓滿。如果按此觀點,現在我們仍然可以見到很多衆生在遭受饑餓貧窮,那就是說過去諸佛沒有圓滿布施波羅蜜,沒有圓滿布施度,那他們怎麼能成就佛果呢?所以這種說法與事實完全相違。我們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已圓滿布施度,而且根據《十地經》,一地菩薩就圓滿了布施度。如果布施度依施舍外境財物而圓滿,則這個世間上早就不應該有貧窮饑餓的現象了。我們在《百業經》中,可以看到佛在世時,也有很多的窮人,雖然有六度萬行皆已圓滿的佛陀出世,窮人依然存在,此現實很容易說明布施度並非依施舍財物滿足衆生而圓滿。
佛陀說過:一切功德皆是由心所生,如是內心願意將自己所有的財産、身心性命、功德善果,毫無保留地施舍給衆生,生起這種無僞的意樂,就圓滿了布施波羅蜜多。在《大集經·無盡意菩薩品》中說:“將自己的一切施舍衆生,此無僞舍心名布施波羅蜜。”《入中論》中也說:“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爲斷他苦勤精進。”著重強調了布施的真實意樂,意樂圓滿則爲布施波羅蜜多。
大家也許有些疑惑: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持六度時,發願要解除一切衆生的痛苦,現在他已經成佛了,沒有得度的衆生還是非常多,那麼這種願心是不是不真實、不能對每個衆生都有利益呢?這個問題在《現觀莊嚴論》的講義中有專門論述:佛陀度化衆生的方式有清淨、圓滿、成熟叁種。“清淨”是佛陀度化那些最後清淨微細無明種子的菩薩,使他們得到佛果;“圓滿”是度化那些修大乘佛法的行人,圓滿他們善根而得菩薩果;“成熟”是度化那些一般的衆生,使他們在佛的教法下成熟,將來在彌勒佛或以後的佛陀出世時,得到解脫。所以佛陀發願讓衆生未得度者得度、未得安慰者得到安慰、未成熟者得成熟,並非無有意義,而是適合不同根機之衆生,以願力加持他們趨入解脫道,證悟暫時、究竟的解脫果。這個願力的加持一直要延續到所有衆生得到佛果,其時間是無限的,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業惑外境而去推測佛的願力與事業。
(二)淨戒依心:
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
斷盡惡心時,說爲戒度圓。
需要將魚等動物送到何處,它們才不至于遭殺害呢?持戒者心中斷盡殺盜等惡念時,就稱爲圓滿戒波羅蜜。
戒律有多種,但總的可分爲佛製戒和自性戒。我們要圓滿持戒波羅蜜,如果依外境而安立,那麼也有很大困難。比如對不殺生這一條戒而言,如果要從對境——所殺衆生上著手,魚、鳥、鹿、豬、……直至小蟲,必須將它們送到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去,才能使持不殺生戒者乃至無意之中亦不去傷害它們,這是無法做到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負責清潔浴室的比丘打掃浴室,發現浴池裏有許多小蟲,便向佛陀請教,該如何處理。佛陀當時回答比丘去打掃幹淨。比丘說他害怕犯殺戒,所以不敢貿然去清掃,而佛陀對比丘說:“我們是爲了清掃浴室,不是去殺生的。”佛陀是圓滿了持戒波羅蜜的聖尊,如果按無所殺對境方圓滿戒波羅蜜的觀點,佛陀爲什麼不將一切難以避免傷害到的衆生都移到他方世界去呢?而且我們也知道,證悟二地菩薩果時,持戒波羅蜜即已圓滿。我們娑婆世界有許多這樣的菩薩,爲什麼仍有那麼多有情天天都遭殺害呢?再者,我們要圓滿持不殺戒,則要將所有小蟲乃至微生物全都放到其它世界才行,要不然吃飯、走路隨時都會殺害它們;同樣,如守盜戒、淫戒,則要將一切引生自己生貪心之物及男、女全部移到他方去,給自己製造一個清淨的環境;另外爲了不犯妄語戒,則需將能知言解意的人、天全都隱沒,讓他們消失……,要找到這樣的環境,恐怕只有到月球上去了,月球上可能也不保險,地球人也許要上來看,而且月球上本身也可能有居民……
現在有些人總是說:“我要好好地持守淨戒,必須要先找到一個非常清淨的地方,才可保證做到。”當然,登地前的凡夫,一定會受外境影響,阿底峽尊者也這樣說過:“爲了避免環境的惡劣影響,初學者應該選擇清淨環境”,崗波巴大師、無垢光尊者亦如是說過。但是,雖然有清淨外境,光靠這種外境順緣,要將持戒等善法圓滿也是很困難的事。修行必須要調伏自心,如果不從自心著手去調伏叁門,就會如薩迦班智達說的一般:“惡人住林亦粗暴,正士住城亦溫柔,林中猛獸常發怒,市裏良馬亦馴順。”不能調伏自心者,住在最寂靜的地方也不能清淨。
我們持戒修行只有依自心而圓滿,自己什麼時候從內心斷除了殺生、不與取等造惡的意樂,將不造罪業的誓願圓滿了,那時就圓滿了持戒波羅蜜。在《入中論》中說:圓滿持戒波羅蜜的二地菩薩,乃至在夢中亦不會犯戒,因爲他們已從自己的心識中斷除了惡心。佛在經中也雲:“何謂戒波羅蜜?謂不損惱他之斷心。”不損惱其他有情的斷惡之心,就是戒波羅蜜,而並不是在外境斷離一切可能會犯戒的對境。
(叁)安忍依心:
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
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
在世界上,頑劣有情多得如虛空一樣無法計算,怎麼可能全部製服他們呢?如果能滅息內在的嗔心,則如同消滅了外在的一切怨敵。
我們在修安忍波羅蜜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敵害違緣。如果我們要將這些外敵全都降伏,才能圓滿安忍度,不要說我們做不到,就是釋迦牟尼佛,他成佛後,仍然有很多人與邪魔繼續想害他。如果修行安忍度圓滿的標志是將嗔恨對境全都清淨,那就有佛陀的安忍度尚未圓滿的過失。此過失無法成立,也是誰也不會承認的。
其實,安忍度也是依自心而圓滿,如在自相續中摧伏了嗔恚心,對各種損害痛苦能如如不動,坦然忍耐,即圓滿了安忍波羅蜜。若不在內心下功夫,而要去蕩平外境違緣、怨敵,將自己生嗔心的對境全部消滅,那在世界上“頑者如虛空”,野蠻橫暴、不信佛法、剛強難化的衆生比比皆是,多得無邊無際,我們怎能去將他們全部清除呢!唯有依大乘佛法竅訣來息滅嗔心,行持安忍波羅蜜,能對外境種種違緣敵害安然忍耐,自心安住于如如不動的境界,就不會爲任何敵害損惱而動心,不再從內心感受嗔恚傷害,這樣就等同于完全調伏了外境怨敵,消除了所有違緣。
我們也可從自己的修行中體會到這點,面對傷害,如果心平氣和,那麼一切原先感到嗔怒的對境也會變得不那樣厲害了。如果我們要去擺平外境冤敵,反而會使自己內心感受更大的憤怒、痛苦,而且也難以做到。即使是佛,無論是在因地還是成佛後,也有天魔外道損害他。佛都辦不到,我們凡夫更不可能將自己所有怨敵全都遷到不會傷害自己的其它地方去。所以在佛經中說:“若息嗔心,外敵滅盡,反則增怨”,若將自己嗔恚煩惱這個根本怨敵滅盡,則所有外敵全都滅盡;反之,不滅除內在嗔恨心,而去滅外面的怨敵,只會不斷地增加外敵。世間上很多人遇到仇敵時,常會去想:“我如果不消滅仇敵,他們肯定會傷害我,以及我的眷屬朋友,所以我們應該徹底地消滅這些敵人。”因此去與仇敵拼殺,造成了許許多多悲劇。這些人沒有去想,自己的敵人即使能除去,他還會有兄弟、朋友,還會有子孫後代,本地同黨,他們同仇敵忾,與你爲敵。你的外敵將會如同藤蔓一樣,越來越多,根本不可能窮盡。
我們要圓滿忍辱度,只有從自己內心著手,調伏嗔恨煩惱,使內心對一切傷害都能安然不動,這樣的忍辱如同在自己周圍布上了一層最堅硬的铠甲,一切傷害都不能傷及自己。這是調伏外敵最有效的手段,是大乘佛法中的殊勝竅訣。這個竅訣也許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此處並非只是讓我們從理論上懂得,而是引導我們實際修行,運用此竅訣。雖然凡夫人做起來有些難度,可是有上師叁寶加持,我相信諸位也一定能以此方法去息滅自己的一切敵害。
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
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
如是吾不克,盡製諸外敵,
唯應伏此心,何勞製其余?
爲了避免足被刺傷,何必需要足量的皮革去遍覆大地呢?只需用一小片靴底那麼大的皮革墊在靴底,不…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