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等于蓋住了所有地面嗎?同樣的,我們不可能將外界所有仇敵全部製服,而只要調伏自心嗔恨,就可以避免受一切外敵的傷害,何必費力去製服其它外在敵害呢?
我們這個世界,大地上有許多荊棘、尖石,人們出門行走時,很容易踩上而傷足。如果有人爲防止足被紮傷,而要將整個大地用皮革覆蓋起來,無疑是一種極爲愚蠢的想法,上師如意寶說:“不要說整個大地,就是將我們喇榮山溝用牛皮蓋起來,也非常困難,那樣不知要殺多少條牦牛!即使只是蓋大經堂那麼大一塊地,也是極困難的……”如果我們用一片小小的皮革墊在鞋底下,則一切問題也就能解決了。你無論走到哪兒,腳下都有皮革保護著,所有尖刺、沙石也就無法傷害,這不是等同于用皮革覆盡了大地嗎!
這是以一個常見的事例來作比喻,其喻義大家都很熟悉,爲了防止尖刺紮足,如果有人用皮革去覆蓋大地,那我們肯定都會嘲笑那人愚笨至極,要解決這個問題多容易,找一塊厚皮革作成靴底不就行了嗎,何必去幹那種無有希望成功的傻事呢?同樣,我們修行忍辱波羅蜜,息除自己的一切敵害時,“如是吾不克,盡製諸外敵”(“克”是有能力,能夠的意思),如果我們爲避免受傷害要去將外境的一切敵害全部製服,上偈我們也講過“豈能盡製彼”,這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如同用足量的皮革去盡覆此大地無異。我們“唯應伏此心,何勞製其余”,只要降伏自心的嗔恨煩惱,以忍辱之盾護持此心,也就與“片革墊靴底”一般,任何傷害都不會傷及自己,所有外敵都對自己失去了傷害作用。哪怕成千上萬的外敵在身邊,對自己也是無利無害。
修安忍的功德不可思議,能在一刹那中圓滿巨大資糧。本來修大乘道需要在叁大阿僧祇劫精進積累資糧,但修行者如能在一刹那中具足真實而強烈的忍辱心,那一般情況下在多劫才能積累起的資糧,也就能在這一刹那圓滿。以前的大德在修道中,給我們示現過很多修忍辱的模範。這些大修行人,自心已得調伏,因此無論多少人與非人去傷害,他們內心如如不動,根本不會有痛苦憤怒的情緒。仲敦巴問阿底峽尊者:“如果有人要殺我,該怎麼辦呢?”尊者回答:“如果有人要殺自己,應該觀想這是償還宿債的機會,不管什麼環境中,都應精進修持安忍波羅蜜。”阿底峽尊者自己也是恒常修安忍波羅蜜,他到西藏時,特意選擇了一個非常傲慢的人在身邊作侍者,別的弟子請求尊者換下此人時,尊者答曰:“不可,此人是我修忍辱的善知識。”
我們作爲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對往昔大德的言行一定要學習。有些人覺得自己是上根利智,是修大圓滿、大手印等無修而修的瑜伽士,不需要聞思此論中所述的竅訣,但在遇到障害時,根本沒辦法控製自心,而要去將外境仇敵解決,這證明你並非如自許的那樣上根利智,還需好好地聞思,將本論中這些殊勝竅訣真正能融化于心。
(四)精進依心: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
僅僅生起一念清淨堅定的善心,亦能獲得生梵天的果報;身口縱然勤行善業,如果內心意樂微弱無力,也得不到生梵天的善果。
精進波羅蜜也是依心而圓滿,如果自心對善法有穩定的大歡喜心,則已圓滿了精進波羅蜜,精進的定義也就是對善法強而有力的意樂。我們無論修持何種善法,必須依靠自心意樂。如果自心對行持善法散漫無力,身口再勤行也只能得到微劣善果,遠不及一念有力的善心所得之果。比如說,凡夫生起一念清淨堅定的善心,以此一念善心能獲生梵天善果,在《涅槃經》中有這樣的公案,以前有母女倆同渡恒河,不幸于河中同時爲大水所溺。這時母親想:“我的女兒如果不淹死,則我死亦無妨”,她女兒同時也這樣想,母女二人相互發起了這種堅定清淨的善心,以此一念善心,二人雖未修過禅定,卻于河中死後同生梵天,這很好地說明了善心的力量。
而“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如果內心意樂不強,身口去精勤行善,這種善行力量卻很小,得不到梵天的果位。我們知道很多外道有各種各樣修行方法,比如燒身、單足站立、學牛吃草等等,以期待生天之果。他們不懂得一切善果皆由善心生,一味去自苦其身,絲毫得不到利益,死後還會因邪見墮落。他們這種苦行是極其愚癡的表現,根本不能算精進,在《俱舍論》中,將這些行爲歸之爲怠惰。因這些愚行根本無法成就善果,與精進是相違的。
我們內道中修行精進波羅蜜,依靠自心對善法的強烈意樂,能成就很大的善根功德。但很多學佛人並不知道這點,不知以各種聞思修方便法增強自己對善法的信心意樂,只是去修行表面上的佛事,磕大頭、念誦、轉繞塔寺……。當然,這些不具足真實意樂的身口形象善法,功德肯定有,如《法華經》中說:“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類似的教證有許多,但這種身口善業與心中具足堅固善妙意樂的修行比起來,功德相差之遠難以估計。《法句經》中說:“雖然誦經,不解何益”;明朝憨山大師的《費閑歌》裏更是很明了地說明了這點,“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閑”。修行人不知修心,身口善行無論多精勤,也是白費力氣,沒有很大的意義。我們要修持精進波羅蜜,成就一切善法,必須要從內心對善法生起猛厲歡喜,這樣才是真實的精進,而生起這種意樂,需要真實地聞思等多種方便法。
這些天有人跑來向我請假,說他們也要向上師如意寶學習,發願念誦十億心咒,所以現在要去精進念誦咒語,不再聽課了。我覺得他確實很愚笨,不懂取舍,如果再不聞思怎得到解脫!上師如意寶要求我們精進念誦心咒,並不是說一切善法中只有念咒最殊勝,也沒有要求你們不聽課去念咒,上師對各方面都重視,要求我們從各方面都去努力。尤其現在這種時代,衆生善根鮮薄,因此上師對聞思熏習特別重視。前段時間,上師如意寶在課堂上說:“爲了聽聞佛法,從山下的居士林步行(大約兩公裏)到大經堂聽課,來回七趟的功德與步行到拉薩朝拜的功德沒有絲毫差別,如果你們不相信,我可以到中陰法王那裏去給你們作證!”對一般修行人來說,雖然念誦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沒有聞思基礎,出離心、菩提心、無二見無法生起來,也不懂得修心竅訣,將會如同麥彭仁波切所說:“不知法性修何者,修俗妄念有何用,如同盲人趨入道。”
我們要在今生真正地做一個修行人,首先要通過聞思,對修行總體過程“見、修、行、果”要有較清楚的了解,自己能掌握正確方向。這樣,才不至于今天想修這個,明天想修那個,像無頭蒼蠅東西瞎撞,最後只有是浪費人身。你們有的人“右傾”,只聞思不去修法;有的“左傾”,不想聞思只想閉關修法,這都不是學佛的正道。我們作爲上師如意寶的傳承弟子,應該如同他老人家一樣,在聞思、念誦修行方面全面發展,不能偏廢任何一條。
(五)靜慮依心:
雖久習念誦,及余衆苦行,
然心散它處,佛說彼無益。
雖然長期修習念誦和其它苦行,但是自心馳散于所緣境之外的其它處,佛說他們的所作是無益的。
修行靜慮有很多種方便方法,如持誦、靜坐、數息、觀風脈等,也有斷食等一些苦行。在修這些法時,本師釋迦牟尼佛說過,如果修持者的心外散于外境諸緣,或內散——昏沈睡眠等,這種修行無有意義。在《攝叁摩地經》中說:“諸比丘,若心外散,苦行念誦皆無果”;在《般若經》中也說:“若心散亂,自利亦不成,況複利他”;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很明確地提及過這點。《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雲:“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在引導法達禅師時也說:“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意指法達雖然誦叁千部《法華經》,但其心不能安住,散于經義之外,只是“空誦”,並說“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憨山大師更是直接說,修念誦者,若心不能專注于所緣境,“喊破喉嚨也枉然”。
聽到這裏,一些人可能有些緊張:我們聞思不夠,心的專注力也不夠,念誦修觀時,觀不住本尊身像壇城等,更觀不了法性……,這裏說無有功德,那我們怎麼辦呢?不用擔心,此處的“佛說彼無益”,並不是說沒有一點功德,而是微小之意,如同《定解寶燈論》中否定聲聞緣覺沒有證悟法無我一樣——“是故劣用否定詞”。因爲心散亂之念誦苦行的功德,相對具足專注心的念誦功德相差甚遠,故用了否定詞。這裏所說的“佛說彼無益”,大家一定要理解清楚,要不然有些人可能産生疑問:別的經中說以散亂心“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與這裏豈不是相違?還有華傑施主久遠劫前爲小蟲時,被水沖著繞了佛塔,以此因後來也證了羅漢果,與這裏也相違……。有些人不理解佛應機說法,循循誘導的意義,也可能因此生邪見。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對佛有堅定信心,然後也需要對佛法有較全面的了解,能理解佛針對不同根機而有不同的宣說。對初入佛門者來說,無法做到心意高度專注,能念一句佛號、心咒、繞一次壇城等都有很大功德,以這些功德資糧的積累,自心漸漸清淨,能夠專注,此時一刹那能圓滿更不可思議的大資糧。因此,我們絕不可看到這裏說沒有利益就放棄,那本書上說功德很大,又去修……,顛來倒去,心神無主,這樣肯定無法順利地得到真實的修法功德。
(六)般若依心:
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
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
如果不能認識佛法的殊勝精要——心的奧秘,那縱然努力追求快樂,避免痛苦,仍免不了無義地于叁界中漂泊。
本師釋迦牟尼佛開示的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這一切法的目標都是爲了證悟心的本性,因爲心性本來面目,凡夫衆生無法了知,故說爲奧秘。不要說一般的凡夫,就是博學多聞的學佛者也很難了知其中奧秘,但是這種“奧秘法中尊”,每一個想解脫者必須要通達。如…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