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等于盖住了所有地面吗?同样的,我们不可能将外界所有仇敌全部制服,而只要调伏自心嗔恨,就可以避免受一切外敌的伤害,何必费力去制服其它外在敌害呢?
我们这个世界,大地上有许多荆棘、尖石,人们出门行走时,很容易踩上而伤足。如果有人为防止足被扎伤,而要将整个大地用皮革覆盖起来,无疑是一种极为愚蠢的想法,上师如意宝说:“不要说整个大地,就是将我们喇荣山沟用牛皮盖起来,也非常困难,那样不知要杀多少条牦牛!即使只是盖大经堂那么大一块地,也是极困难的……”如果我们用一片小小的皮革垫在鞋底下,则一切问题也就能解决了。你无论走到哪儿,脚下都有皮革保护着,所有尖刺、沙石也就无法伤害,这不是等同于用皮革覆尽了大地吗!
这是以一个常见的事例来作比喻,其喻义大家都很熟悉,为了防止尖刺扎足,如果有人用皮革去覆盖大地,那我们肯定都会嘲笑那人愚笨至极,要解决这个问题多容易,找一块厚皮革作成靴底不就行了吗,何必去干那种无有希望成功的傻事呢?同样,我们修行忍辱波罗蜜,息除自己的一切敌害时,“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克”是有能力,能够的意思),如果我们为避免受伤害要去将外境的一切敌害全部制服,上偈我们也讲过“岂能尽制彼”,这是不可能成功的事情,如同用足量的皮革去尽覆此大地无异。我们“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只要降伏自心的嗔恨烦恼,以忍辱之盾护持此心,也就与“片革垫靴底”一般,任何伤害都不会伤及自己,所有外敌都对自己失去了伤害作用。哪怕成千上万的外敌在身边,对自己也是无利无害。
修安忍的功德不可思议,能在一刹那中圆满巨大资粮。本来修大乘道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精进积累资粮,但修行者如能在一刹那中具足真实而强烈的忍辱心,那一般情况下在多劫才能积累起的资粮,也就能在这一刹那圆满。以前的大德在修道中,给我们示现过很多修忍辱的模范。这些大修行人,自心已得调伏,因此无论多少人与非人去伤害,他们内心如如不动,根本不会有痛苦愤怒的情绪。仲敦巴问阿底峡尊者:“如果有人要杀我,该怎么办呢?”尊者回答:“如果有人要杀自己,应该观想这是偿还宿债的机会,不管什么环境中,都应精进修持安忍波罗蜜。”阿底峡尊者自己也是恒常修安忍波罗蜜,他到西藏时,特意选择了一个非常傲慢的人在身边作侍者,别的弟子请求尊者换下此人时,尊者答曰:“不可,此人是我修忍辱的善知识。”
我们作为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对往昔大德的言行一定要学习。有些人觉得自己是上根利智,是修大圆满、大手印等无修而修的瑜伽士,不需要闻思此论中所述的窍诀,但在遇到障害时,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心,而要去将外境仇敌解决,这证明你并非如自许的那样上根利智,还需好好地闻思,将本论中这些殊胜窍诀真正能融化于心。
(四)精进依心:
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
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
仅仅生起一念清净坚定的善心,亦能获得生梵天的果报;身口纵然勤行善业,如果内心意乐微弱无力,也得不到生梵天的善果。
精进波罗蜜也是依心而圆满,如果自心对善法有稳定的大欢喜心,则已圆满了精进波罗蜜,精进的定义也就是对善法强而有力的意乐。我们无论修持何种善法,必须依靠自心意乐。如果自心对行持善法散漫无力,身口再勤行也只能得到微劣善果,远不及一念有力的善心所得之果。比如说,凡夫生起一念清净坚定的善心,以此一念善心能获生梵天善果,在《涅槃经》中有这样的公案,以前有母女俩同渡恒河,不幸于河中同时为大水所溺。这时母亲想:“我的女儿如果不淹死,则我死亦无妨”,她女儿同时也这样想,母女二人相互发起了这种坚定清净的善心,以此一念善心,二人虽未修过禅定,却于河中死后同生梵天,这很好地说明了善心的力量。
而“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如果内心意乐不强,身口去精勤行善,这种善行力量却很小,得不到梵天的果位。我们知道很多外道有各种各样修行方法,比如烧身、单足站立、学牛吃草等等,以期待生天之果。他们不懂得一切善果皆由善心生,一味去自苦其身,丝毫得不到利益,死后还会因邪见堕落。他们这种苦行是极其愚痴的表现,根本不能算精进,在《俱舍论》中,将这些行为归之为怠惰。因这些愚行根本无法成就善果,与精进是相违的。
我们内道中修行精进波罗蜜,依靠自心对善法的强烈意乐,能成就很大的善根功德。但很多学佛人并不知道这点,不知以各种闻思修方便法增强自己对善法的信心意乐,只是去修行表面上的佛事,磕大头、念诵、转绕塔寺……。当然,这些不具足真实意乐的身口形象善法,功德肯定有,如《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类似的教证有许多,但这种身口善业与心中具足坚固善妙意乐的修行比起来,功德相差之远难以估计。《法句经》中说:“虽然诵经,不解何益”;明朝憨山大师的《费闲歌》里更是很明了地说明了这点,“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修行人不知修心,身口善行无论多精勤,也是白费力气,没有很大的意义。我们要修持精进波罗蜜,成就一切善法,必须要从内心对善法生起猛厉欢喜,这样才是真实的精进,而生起这种意乐,需要真实地闻思等多种方便法。
这些天有人跑来向我请假,说他们也要向上师如意宝学习,发愿念诵十亿心咒,所以现在要去精进念诵咒语,不再听课了。我觉得他确实很愚笨,不懂取舍,如果再不闻思怎得到解脱!上师如意宝要求我们精进念诵心咒,并不是说一切善法中只有念咒最殊胜,也没有要求你们不听课去念咒,上师对各方面都重视,要求我们从各方面都去努力。尤其现在这种时代,众生善根鲜薄,因此上师对闻思熏习特别重视。前段时间,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说:“为了听闻佛法,从山下的居士林步行(大约两公里)到大经堂听课,来回七趟的功德与步行到拉萨朝拜的功德没有丝毫差别,如果你们不相信,我可以到中阴法王那里去给你们作证!”对一般修行人来说,虽然念诵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闻思基础,出离心、菩提心、无二见无法生起来,也不懂得修心窍诀,将会如同麦彭仁波切所说:“不知法性修何者,修俗妄念有何用,如同盲人趋入道。”
我们要在今生真正地做一个修行人,首先要通过闻思,对修行总体过程“见、修、行、果”要有较清楚的了解,自己能掌握正确方向。这样,才不至于今天想修这个,明天想修那个,像无头苍蝇东西瞎撞,最后只有是浪费人身。你们有的人“右倾”,只闻思不去修法;有的“左倾”,不想闻思只想闭关修法,这都不是学佛的正道。我们作为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应该如同他老人家一样,在闻思、念诵修行方面全面发展,不能偏废任何一条。
(五)静虑依心:
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虽然长期修习念诵和其它苦行,但是自心驰散于所缘境之外的其它处,佛说他们的所作是无益的。
修行静虑有很多种方便方法,如持诵、静坐、数息、观风脉等,也有断食等一些苦行。在修这些法时,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过,如果修持者的心外散于外境诸缘,或内散——昏沉睡眠等,这种修行无有意义。在《摄三摩地经》中说:“诸比丘,若心外散,苦行念诵皆无果”;在《般若经》中也说:“若心散乱,自利亦不成,况复利他”;很多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很明确地提及过这点。《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云:“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在引导法达禅师时也说:“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意指法达虽然诵三千部《法华经》,但其心不能安住,散于经义之外,只是“空诵”,并说“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憨山大师更是直接说,修念诵者,若心不能专注于所缘境,“喊破喉咙也枉然”。
听到这里,一些人可能有些紧张:我们闻思不够,心的专注力也不够,念诵修观时,观不住本尊身像坛城等,更观不了法性……,这里说无有功德,那我们怎么办呢?不用担心,此处的“佛说彼无益”,并不是说没有一点功德,而是微小之意,如同《定解宝灯论》中否定声闻缘觉没有证悟法无我一样——“是故劣用否定词”。因为心散乱之念诵苦行的功德,相对具足专注心的念诵功德相差甚远,故用了否定词。这里所说的“佛说彼无益”,大家一定要理解清楚,要不然有些人可能产生疑问:别的经中说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与这里岂不是相违?还有华杰施主久远劫前为小虫时,被水冲着绕了佛塔,以此因后来也证了罗汉果,与这里也相违……。有些人不理解佛应机说法,循循诱导的意义,也可能因此生邪见。我们学习佛法,一定要对佛有坚定信心,然后也需要对佛法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理解佛针对不同根机而有不同的宣说。对初入佛门者来说,无法做到心意高度专注,能念一句佛号、心咒、绕一次坛城等都有很大功德,以这些功德资粮的积累,自心渐渐清净,能够专注,此时一刹那能圆满更不可思议的大资粮。因此,我们绝不可看到这里说没有利益就放弃,那本书上说功德很大,又去修……,颠来倒去,心神无主,这样肯定无法顺利地得到真实的修法功德。
(六)般若依心: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如果不能认识佛法的殊胜精要——心的奥秘,那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无义地于三界中漂泊。
本师释迦牟尼佛开示的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一切法的目标都是为了证悟心的本性,因为心性本来面目,凡夫众生无法了知,故说为奥秘。不要说一般的凡夫,就是博学多闻的学佛者也很难了知其中奥秘,但是这种“奥秘法中尊”,每一个想解脱者必须要通达。如…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