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P47

  ..续本文上一页果我们不能通达自心的奥秘而想避苦趋乐,脱离三界轮回得到究竟圆满大安乐,这是无丝毫可能性的事。莲师说过:“你若看不透自己的心性即是如来,涅槃便变得遥不可及”,“若不识(心性),一切德行或恶业,终将积累为业报,在善恶界中轮回流转。”无论你表面的修行如何,如果没有证知自心,那亦只是在三界中毫无意义地挣扎而已。如同不会游泳的人,在水中无论如何挣扎,最终也只有为激流海浪淹没;不懂心性的人,无论如何苦行,也没有究竟意义,得不到解脱果。

  我们修行目的是为了自他解脱轮回。为了这个目的,必须要圆满般若波罗蜜,或说圆满智慧,也即心性之实相。因此,我们所有修行的重点,最后都是归到观察、证悟自心上。不依于自心,无法证得圆满智慧,无法使自他解脱轮回。华智仁波切曾说:“如果宁玛巴前辈老人的言语是真实的话,那修心是非常重要的。”“宁玛巴的老人”说话无疑是真实无误的,我们无论翻开哪一部宁玛巴、噶举巴或禅宗大德的著作及其传记,无不强调证悟自心实相的重要性。

  上师如意宝说这个颂词如果深入一点,也可用大圆满本来清净的窍诀方式来讲。除了直指自心奥秘外,大圆满无上密法也没有其它窍诀。当然,现在我们只以中观方法来讲也是非常殊胜的,《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中观方法推求三时心,无去、无住、无来,离一切戏论如同虚空,却又自明自知,如《般若经》所说:“心无心,心之本性即光明……”真正有福缘听闻到这些教法者,恒时以正知正念观察,必定会究竟地了知自心本来明空。这点需要注意,通过闻思,大家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空性见解,但究竟空性实相,需要更上一层。要不然,就会闹出一些谬误。格西喜绕嘉措原来将《大般若经》中的“心性光明”全部改成了“心性空性”,因为他秉持单空见,错认心性只是单空。后来他遭到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及许多大修行人的诃责……

  以上的内容,是阐述六波罗蜜全都依心而圆满,并非依外境而安立,在《华严经》中说:“诸菩萨,行持菩提心亦依自心;度化无边众生亦依自心。”我们要圆满自己的菩提心学处,必须靠净冶自心,因此,保持正知正念,时时刻刻观察自心,远离染污,是修行的重点。

  壬三、(是故必护自心):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因此我应当严密地观察、防护自心;除了以正知正念守护自心外,其它的很多禁戒要来做什么呢?

  一切善业、痛苦恐怖等皆由心生,由此,我们应当妥善、严密地观察防护自心,使一切善妙功德不断从内心中涌现。如自心没有得到很好的护持,为烦恼恶业所染污,则在今生来世之中,各种轮回痛苦自然会从未调伏的心中涌现。我们修行的主要任务,不论你是小乘、大乘行人,都是基于善恶皆由心生这点,而以正知正念观照护持自心,止恶修善,一切戒律,都可以归纳到护持善心,除此之外,也就无戒可言了。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在藏文原意也是:“除了护持自心之外,其它的戒律有什么用呢?”或许有些人不深入思维,认为一切戒都是“善护自心”,那样岂不是很简单吗?但细细思考之下,善护自心的范围非常广大,其意义也是甚深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制定的任何一条戒律,都为了护心而制。以别解脱戒为例,虽然有些轻罪在自心上没有特别要求圆满,但除此之外,所有根本戒与主要支分戒,全都为护心而制;而大乘菩萨戒,完全是依心而建立的禁戒;对更上一层的密乘戒,更要求受戒者举手投足之间完全保持清净心。在《宝云经》中说:“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梵净行的标准,完全依心而定,无论出家在家,如果内心不清净,那发之于心的身语怎能合于净戒呢?即使在形象上堂堂皇皇,心不清净也不是梵净行者。

  作者在此处的意思是:如上所说,一切善恶皆由心生,所以我们应好好地守护自心,以正知正念善护自己的无上菩提心戒,则已圆满护持一切戒,此外也就无有其余的戒可以护持了。护持菩提心戒即护持菩萨戒。从大乘菩萨戒而言,其中摄律仪戒为断恶门;摄善法戒为修善门,摄身口意三门善业回向菩提;饶益有情戒为以慈心摄受一切众生。菩萨戒含摄七众别解脱戒,及其余一切断恶修善之法,如果能善加护持,则其它的戒也都能清净,故说“何劳戒其余”。

  反过来说,若善法与菩提心相违,则是相似的善法,并不为大乘佛教所承认。《华严经》中说:“凡坏菩提心,造它善法者,亦为魔事业。”无论何种形象的善法,只要是有害于菩提心,即是魔的事业。我想大家好好思考这句话,有些人在前面粗粗地听闻了一遍,认为一切修行都是护心,那自己就护心好了,所有别解脱戒等其它善法就不用去管。千万不要这样想,真正地要护持自心,必须依具体的言行戒条来实现,对于凡夫要做到“心平何劳持戒”很困难,也是不可能的事。我们要善护此道心,唯有依靠菩萨戒中具体断恶修善之戒条,由易至难,由下而上,才有可能真实做到善护自心。此处的“何劳戒其余”,并非要我们抛弃其余的善法,而是强调了护持菩提心的重要。再者菩提心学处(即菩萨戒)包括了所有的断恶修善之法,所以说除护守菩提心外,别无余戒可守。

  这点大家必须反复思维,通晓守持菩提心的范围,要不然,你因理解错误而舍弃戒律,没有守护菩提心的具体指导与具体步骤,那怎么可能守护好菩提心呢?在《入中论》中说:“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即得人身善趣及声闻、缘觉、菩萨之果的唯一根本因是守持清净戒律。如果不理解守持菩提心与这里所说的“其因除戒定无余”二者相涵括的关系,有些人肯定又会产生疑问。

  论中“善护此道心”一句,包括的范围相当广。针对我们来说,“善护”包括了从小乘别解脱戒至大乘的一切断恶修善之法。大家切不可眼高手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对凡夫来说,只有认认真真地从身边每一个善法做起。凡是有益于自己守护菩提心的法,都要努力去做,而损坏此心的事业,都必须舍弃。有些人应特别注意,你们虽然想去作其它善法,表面上看来也很殊胜,但如果你们舍弃对这个根本的闻思修习,我们在前面也引过《华严经》的教证,凡是有害于菩提心之行为,即是魔业!

  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

  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比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谨慎地照顾自己的伤口;同样,身陷能生烦恼恶缘之众人中,我们应恒常以正知正念保护自心这个伤口。

  我们初入佛门者,刚刚受持了菩提心后,这种善心还很弱,面对外界各种违缘,如果不善加防护,极易伤害到它。我们要守护此心,当如同一些身体受了伤的人守护伤口一样。受伤者置身于混乱拥挤的人群时,会非常担心别人碰撞自己的伤口,因而特别小心,全神贯注地照顾着伤口,挡开外来的一切伤害。这点我们受过伤的人都会有切身体验,自己哪怕只是一处小小的伤口,也会特别留意,不让外面人或其它东西碰上,以免增加痛苦;同样我们置身于五浊恶世,虽然自己有福德善根发起了菩提心,但周围有许多不信佛法,五毒烦恼深重的众生,他们不但自己不修善法,而且经常阻碍甚至粗暴地破坏我们的发心,我们尚处于幼芽状态下的道心,不全力防护就要受到非常大的损伤。

  很多大修行人都是这样,他们置身人群之中时,恒时善护着自心,不让外缘染污,损害自己的清净菩提心。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也特别讲了三种谨慎,“众中出言当谨慎,独处行为当谨慎,平常观心当谨慎”。但是现在有许多人,他们知道保护自己身体上的伤口,而且还很执着,保护得非常严密,可是对自己的心,却想也没想过要守护,任凭各种恶毒烦恼侵害。其实不护自己身体上的伤口,纵然受到伤害也只是一些暂时疼痛;而不护心者,要于三恶道中受无比的大痛苦。世人真是轻重不分,颠倒迷乱啊!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倘若一个人害怕小小疮伤的疼痛,尚且要小心地照顾伤口;那么害怕众合地狱山壁夹碎之苦的人,为何不小心保护自心伤口呢?

  平时我们身体受了小伤,其实也没有多大痛苦,但是我们会为此而不管其他事,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伤口,防止伤口受到碰撞感染等。但仔细去想,这种疮伤不去那么管它,也没有多大问题,它自然地就会复原。就算以此疮伤而死去,也不是特别值得遗憾的事,因为我们南赡部洲的人,不论你有病无病,寿命本来就不是很长,总有一天会死去,这种死只不过是生命的另一段旅程到来而已。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妥当保护好自心伤口,这才是会让自己千古遗憾的大事。

  在我们心里,菩提心的死敌——三毒烦恼,已经存在无法计算的久远历史了,它们的伤害使我们内心疮伤非常严重。现在因多劫积累福报,遇到了佛陀大医王给我们诊治,医师和药都极为殊妙。我们已烂成一团糟的心又有了生机,开始一点点地恢复。如果这时候没有去善加护持,不时常服用正知正念良药,烦恼病菌又会繁衍,我们的内心又会感染发炎溃烂,而毁坏很多戒律。比如说我们因嗔烦恼而犯了杀生戒,死后受报堕入众合地狱,生前杀生的业力,幻现出两座大山,杀生者在两山之间受到两山猛烈撞击,受不可思议的恐怖与粉身碎骨的痛苦,然后两山又分开,杀生者又复活,再次受到两山夹击而身碎如泥……,如是将反复受无量剧苦。这些都是不护持自心的严重后果。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不护持自心呢?我们世人真是可悲可叹,身体有伤口时,虽然这个伤不是那么严重,仍然会非常谨慎,费尽心神去保护、医治它。但是自己内心如此严重的疮伤,却不闻不问,任它受烦恼污染,最后使自己…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