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我們不能通達自心的奧秘而想避苦趨樂,脫離叁界輪回得到究竟圓滿大安樂,這是無絲毫可能性的事。蓮師說過:“你若看不透自己的心性即是如來,涅槃便變得遙不可及”,“若不識(心性),一切德行或惡業,終將積累爲業報,在善惡界中輪回流轉。”無論你表面的修行如何,如果沒有證知自心,那亦只是在叁界中毫無意義地掙紮而已。如同不會遊泳的人,在水中無論如何掙紮,最終也只有爲激流海浪淹沒;不懂心性的人,無論如何苦行,也沒有究竟意義,得不到解脫果。
我們修行目的是爲了自他解脫輪回。爲了這個目的,必須要圓滿般若波羅蜜,或說圓滿智慧,也即心性之實相。因此,我們所有修行的重點,最後都是歸到觀察、證悟自心上。不依于自心,無法證得圓滿智慧,無法使自他解脫輪回。華智仁波切曾說:“如果甯瑪巴前輩老人的言語是真實的話,那修心是非常重要的。”“甯瑪巴的老人”說話無疑是真實無誤的,我們無論翻開哪一部甯瑪巴、噶舉巴或禅宗大德的著作及其傳記,無不強調證悟自心實相的重要性。
上師如意寶說這個頌詞如果深入一點,也可用大圓滿本來清淨的竅訣方式來講。除了直指自心奧秘外,大圓滿無上密法也沒有其它竅訣。當然,現在我們只以中觀方法來講也是非常殊勝的,《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以中觀方法推求叁時心,無去、無住、無來,離一切戲論如同虛空,卻又自明自知,如《般若經》所說:“心無心,心之本性即光明……”真正有福緣聽聞到這些教法者,恒時以正知正念觀察,必定會究竟地了知自心本來明空。這點需要注意,通過聞思,大家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空性見解,但究竟空性實相,需要更上一層。要不然,就會鬧出一些謬誤。格西喜繞嘉措原來將《大般若經》中的“心性光明”全部改成了“心性空性”,因爲他秉持單空見,錯認心性只是單空。後來他遭到了十叁世達賴喇嘛及許多大修行人的诃責……
以上的內容,是闡述六波羅蜜全都依心而圓滿,並非依外境而安立,在《華嚴經》中說:“諸菩薩,行持菩提心亦依自心;度化無邊衆生亦依自心。”我們要圓滿自己的菩提心學處,必須靠淨冶自心,因此,保持正知正念,時時刻刻觀察自心,遠離染汙,是修行的重點。
壬叁、(是故必護自心):
故吾當善持,善護此道心;
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余?
因此我應當嚴密地觀察、防護自心;除了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心外,其它的很多禁戒要來做什麼呢?
一切善業、痛苦恐怖等皆由心生,由此,我們應當妥善、嚴密地觀察防護自心,使一切善妙功德不斷從內心中湧現。如自心沒有得到很好的護持,爲煩惱惡業所染汙,則在今生來世之中,各種輪回痛苦自然會從未調伏的心中湧現。我們修行的主要任務,不論你是小乘、大乘行人,都是基于善惡皆由心生這點,而以正知正念觀照護持自心,止惡修善,一切戒律,都可以歸納到護持善心,除此之外,也就無戒可言了。
“除此護心戒,何勞戒其余”,在藏文原意也是:“除了護持自心之外,其它的戒律有什麼用呢?”或許有些人不深入思維,認爲一切戒都是“善護自心”,那樣豈不是很簡單嗎?但細細思考之下,善護自心的範圍非常廣大,其意義也是甚深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製定的任何一條戒律,都爲了護心而製。以別解脫戒爲例,雖然有些輕罪在自心上沒有特別要求圓滿,但除此之外,所有根本戒與主要支分戒,全都爲護心而製;而大乘菩薩戒,完全是依心而建立的禁戒;對更上一層的密乘戒,更要求受戒者舉手投足之間完全保持清淨心。在《寶雲經》中說:“心淨則身淨,身淨未必心淨,故心清淨,則稱之爲梵淨行。”梵淨行的標准,完全依心而定,無論出家在家,如果內心不清淨,那發之于心的身語怎能合于淨戒呢?即使在形象上堂堂皇皇,心不清淨也不是梵淨行者。
作者在此處的意思是:如上所說,一切善惡皆由心生,所以我們應好好地守護自心,以正知正念善護自己的無上菩提心戒,則已圓滿護持一切戒,此外也就無有其余的戒可以護持了。護持菩提心戒即護持菩薩戒。從大乘菩薩戒而言,其中攝律儀戒爲斷惡門;攝善法戒爲修善門,攝身口意叁門善業回向菩提;饒益有情戒爲以慈心攝受一切衆生。菩薩戒含攝七衆別解脫戒,及其余一切斷惡修善之法,如果能善加護持,則其它的戒也都能清淨,故說“何勞戒其余”。
反過來說,若善法與菩提心相違,則是相似的善法,並不爲大乘佛教所承認。《華嚴經》中說:“凡壞菩提心,造它善法者,亦爲魔事業。”無論何種形象的善法,只要是有害于菩提心,即是魔的事業。我想大家好好思考這句話,有些人在前面粗粗地聽聞了一遍,認爲一切修行都是護心,那自己就護心好了,所有別解脫戒等其它善法就不用去管。千萬不要這樣想,真正地要護持自心,必須依具體的言行戒條來實現,對于凡夫要做到“心平何勞持戒”很困難,也是不可能的事。我們要善護此道心,唯有依靠菩薩戒中具體斷惡修善之戒條,由易至難,由下而上,才有可能真實做到善護自心。此處的“何勞戒其余”,並非要我們抛棄其余的善法,而是強調了護持菩提心的重要。再者菩提心學處(即菩薩戒)包括了所有的斷惡修善之法,所以說除護守菩提心外,別無余戒可守。
這點大家必須反複思維,通曉守持菩提心的範圍,要不然,你因理解錯誤而舍棄戒律,沒有守護菩提心的具體指導與具體步驟,那怎麼可能守護好菩提心呢?在《入中論》中說:“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余。”即得人身善趣及聲聞、緣覺、菩薩之果的唯一根本因是守持清淨戒律。如果不理解守持菩提心與這裏所說的“其因除戒定無余”二者相涵括的關系,有些人肯定又會産生疑問。
論中“善護此道心”一句,包括的範圍相當廣。針對我們來說,“善護”包括了從小乘別解脫戒至大乘的一切斷惡修善之法。大家切不可眼高手低,“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對凡夫來說,只有認認真真地從身邊每一個善法做起。凡是有益于自己守護菩提心的法,都要努力去做,而損壞此心的事業,都必須舍棄。有些人應特別注意,你們雖然想去作其它善法,表面上看來也很殊勝,但如果你們舍棄對這個根本的聞思修習,我們在前面也引過《華嚴經》的教證,凡是有害于菩提心之行爲,即是魔業!
如處亂衆中,人皆慎護瘡;
置身惡人群,常護此心傷。
比如受傷者身處擁擠混亂的人群中,他會謹慎地照顧自己的傷口;同樣,身陷能生煩惱惡緣之衆人中,我們應恒常以正知正念保護自心這個傷口。
我們初入佛門者,剛剛受持了菩提心後,這種善心還很弱,面對外界各種違緣,如果不善加防護,極易傷害到它。我們要守護此心,當如同一些身體受了傷的人守護傷口一樣。受傷者置身于混亂擁擠的人群時,會非常擔心別人碰撞自己的傷口,因而特別小心,全神貫注地照顧著傷口,擋開外來的一切傷害。這點我們受過傷的人都會有切身體驗,自己哪怕只是一處小小的傷口,也會特別留意,不讓外面人或其它東西碰上,以免增加痛苦;同樣我們置身于五濁惡世,雖然自己有福德善根發起了菩提心,但周圍有許多不信佛法,五毒煩惱深重的衆生,他們不但自己不修善法,而且經常阻礙甚至粗暴地破壞我們的發心,我們尚處于幼芽狀態下的道心,不全力防護就要受到非常大的損傷。
很多大修行人都是這樣,他們置身人群之中時,恒時善護著自心,不讓外緣染汙,損害自己的清淨菩提心。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也特別講了叁種謹慎,“衆中出言當謹慎,獨處行爲當謹慎,平常觀心當謹慎”。但是現在有許多人,他們知道保護自己身體上的傷口,而且還很執著,保護得非常嚴密,可是對自己的心,卻想也沒想過要守護,任憑各種惡毒煩惱侵害。其實不護自己身體上的傷口,縱然受到傷害也只是一些暫時疼痛;而不護心者,要于叁惡道中受無比的大痛苦。世人真是輕重不分,顛倒迷亂啊!
若懼小瘡痛,猶慎護瘡傷;
畏山夾毀者,何不護心傷?
倘若一個人害怕小小瘡傷的疼痛,尚且要小心地照顧傷口;那麼害怕衆合地獄山壁夾碎之苦的人,爲何不小心保護自心傷口呢?
平時我們身體受了小傷,其實也沒有多大痛苦,但是我們會爲此而不管其他事,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傷口,防止傷口受到碰撞感染等。但仔細去想,這種瘡傷不去那麼管它,也沒有多大問題,它自然地就會複原。就算以此瘡傷而死去,也不是特別值得遺憾的事,因爲我們南贍部洲的人,不論你有病無病,壽命本來就不是很長,總有一天會死去,這種死只不過是生命的另一段旅程到來而已。但是如果我們沒有妥當保護好自心傷口,這才是會讓自己千古遺憾的大事。
在我們心裏,菩提心的死敵——叁毒煩惱,已經存在無法計算的久遠曆史了,它們的傷害使我們內心瘡傷非常嚴重。現在因多劫積累福報,遇到了佛陀大醫王給我們診治,醫師和藥都極爲殊妙。我們已爛成一團糟的心又有了生機,開始一點點地恢複。如果這時候沒有去善加護持,不時常服用正知正念良藥,煩惱病菌又會繁衍,我們的內心又會感染發炎潰爛,而毀壞很多戒律。比如說我們因嗔煩惱而犯了殺生戒,死後受報墮入衆合地獄,生前殺生的業力,幻現出兩座大山,殺生者在兩山之間受到兩山猛烈撞擊,受不可思議的恐怖與粉身碎骨的痛苦,然後兩山又分開,殺生者又複活,再次受到兩山夾擊而身碎如泥……,如是將反複受無量劇苦。這些都是不護持自心的嚴重後果。既然如此,那我們爲什麼不護持自心呢?我們世人真是可悲可歎,身體有傷口時,雖然這個傷不是那麼嚴重,仍然會非常謹慎,費盡心神去保護、醫治它。但是自己內心如此嚴重的瘡傷,卻不聞不問,任它受煩惱汙染,最後使自己…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