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61

  ..續本文上一頁面也合乎中道,既不與外界在家人那樣講究,也不是很破爛。我們修行人應該好好地修心,以善法功德嚴飾自心,外表的衣服方面,隨緣而適可,不用特別去裝飾。過于奢華固是不可取,但衣著過于破爛,外表像濟公和尚一樣行持瘋狂禁行,不拘小節,而你的修證沒有達到那種高度,別人見了也不一定起信心。上師如意寶說過:“如果內心的執著沒有破爛,外表的衣服破爛,不一定是瑜伽士。”

  我們對身體,既不嬌縱它,也不過于苛刻。應給自身適當的衣食、休息,維持它的生存。當然,這樣做不是白白養它,而是讓它給我們做事情——“當令辦吾利”,成辦我們的義利。對大乘修行人來說,義利事業即是利益一切衆生,除此而外,不存在其它任何目標之“吾利”。將身體喂養好後,一定要全力以赴地饒益衆生,度化一切有情,這才是養護身體的唯一目的。

  有些人的身體經常不聽從心識指令,不順從地修行善法,反而去造惡業,給自己帶來無邊禍害。對這樣的身體,作者告訴我們:“無益則于彼,一切不應與。”什麼也不應該給它。“一天不好好修行,就一天不給它照顧”,這是所有高僧大德的修行竅訣。無論是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的修行人都有這種傳統,對懶惰懈怠的身體,以苦行去磨煉,使它所作都順應于佛法。

  世間有許多人對這個道理一無所知,他們對身體特別執著,費很多心思財力去照顧。可是身體不知恩情,不去爲他們積累福德資糧,什麼善法也不修,反而整天去造惡業,使它們的主人隨惡業巨浪在生死輪回中受盡痛苦煎熬。我們現在既然已經清楚認識了這些道理,應當細心觀察,自身有沒有給自己成辦利益,修行善法。如果沒有,就應如論中所說“一切不應與”,對這恩將仇報的東西嚴加懲治,讓它回過頭來!大家的身體從外表看上去都差不了多少,但各自所作所爲卻差異很大。有些身體就像一個順從的奴仆,辛勤地爲主人幹許多善事,與主人配合得很融洽;有些人的身體對善法一點也不幹,給主人造各種罪業違緣,如殺生、偷盜,它很高興去幹,也很能幹,那時病也沒有,懶惰也沒有,非常賣力。這樣的人身,如果不能轉變,還不如沒有得到或早點讓它死去,也就能少造點惡業。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來依;

  爲辦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應該將身體看成渡越苦海的船筏,充當自己修善的工具。爲了成辦有情的利益,應將它修煉成如摩尼寶一樣的清淨佛身。

  我們的身體,應當是將它當成船筏,當成渡脫生死大海的工具。人們在渡越江河湖海時,往返來去依靠大船,洶湧波濤也不能阻擋;同樣,在六道之中,人道衆生有聽聞修持佛法的最佳條件,是渡越輪回最好的工具,我們利用人身去精進努力,可以讓自他渡過生死輪回大海,到達成佛彼岸。

  如同已經過河,不再需要船筏,因它幫助人過河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不需要去執著它;身體也如此,它只是我們救度衆生的工具,沒有必要對它執著、貪戀不舍。《教王經》中說:“智者于身不生貪,愚者于身生貪執。”我們認識了身體的本質與作用後,一方面對它斷除貪執;一方面應積極利用它——“唯充去來依”,利用它“去”到達成佛彼岸,“來”叁界利益度脫衆生。我有時看自己的身體,覺得這是個大累贅,很可憐,活在世間沒有什麼意義,對它有些厭惡;可有時候覺得我依靠這個身體,多多少少還能做一些對他人有益的事,比如說放生,寫一些對衆生有益的文字,給你們翻譯、講解一些殊勝的經論……。如果沒有這個人身,我們很難修習佛法、利益自他。諸佛菩薩來度化人,也要隨順我們顯現人身,要不然,諸佛菩薩在法界寂滅光明中恒時暢演法音,而我們爲業障所蔽,無法聽聞得益。

  利用人身修習大乘佛法的終極目標,是如同普賢文殊大願一樣,要在盡輪回際解脫一切衆生。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圓滿證悟正等菩提,將我們凡夫的身體修成佛陀的如意寶身。佛陀的如意寶身,只要衆生有信心,去祈求,就能滿足任何無害心願。我們現在這種有質礙的肉身,將來成就功德圓滿的清淨佛身後,也就能依衆生之願,順衆生之業緣,于無量塵刹中示現無邊化身,成爲無邊有情究竟的如意寶、如意渡船。

  在此,一些人可能有疑惑:論中有時說人身是臭皮囊,一會兒又說人身是渡船、是人身寶,我們到底該如何去看待自身呢?針對初學者來說這是較普遍的疑點。經論中闡述每一個觀點,都是針對不同層次,有一定目的。在前面說人身不淨,是引導我們斷除對它的庸俗貪執,因爲“惡則此身輪回因”,貪執自身而作惡是衆生沈溺于輪回之因;現在說人身是船,是從“善則此身解脫船”這方面而說。人身是寶,是度脫自他的最好工具,如善加利用,它能成辦解脫自他的二利事業。在《學集論》中廣泛摘錄教證,闡述了貪執身體的過患與運用身體修善法的功德,這是從不同方面或層次而得出的觀點,一方面讓我們去認識身體,斷除貪執,一方面讓我們了解利用它修善的功德。本論結合了這兩方面,結合了小乘與大乘的觀點,讓我們合理地看待人身。大家如果對經論方面有廣聞,會看到更多不同層次的闡述。

  壬二、(應修之方便法):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顔,

  平息怒紋眉,衆友正實語。

  我要努力把持自己的身心,經常面帶笑容,平息憂惱的皺眉與怒容;作衆生的善友,常說正當質直之語。

  在前面斷除了修習善法的違品後,現在講述善巧修善法的方便。

  作爲修行人首先要做到身語意舉止安詳,與他人和睦相處。要作到這點,必須要自己能主宰自心,這在前面攝律儀戒內容中,詳細講過以正知正念去調伏自心,恒常能安住正念竅訣。在內做到了善持自心後,在外的言行態度方面就能自然地流露出祥和、慈善。我們學院的修行人在這方面做得不錯,前段時間新來的居士告訴我:學院裏的人很溫和善良,好像都是菩薩一樣,對他們剛來者給予了非常周到的照顧、幫助,這與外面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我想這是上師如意寶的加持,同時希望你們進一步提高,恒常以大乘修行人要求自己,以良善的意樂、大慈大悲去利益他人,要將這種慈悲無限地擴展,遍及親人、朋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面對給自己造惡緣的衆生,也要如是去對待。而不應生嗔恨之心,現出皺眉蹙額的怒容和不悅之色。

  當然,作爲凡夫,有時猝然遇到一些違緣,難免現出一些“怒紋眉”。人生氣的時候,眉間就會結成一個疙瘩,堪布根霍仁波切說:“人生氣發怒時,兩條眉毛好像結成了一條。”有些人的性格不太好,與任何人都易發生不愉快。對這種人,藏族人比喻說:“性格惡劣者,如同牛角裝在口袋裏。”牛角彎彎曲曲,又尖又硬,裝在口袋裏,與別的東西和不到一塊,稍動袋子,裏面就嚓嚓作響,滿口袋的東西都不能安穩;性格不好的人也是這樣,他到哪兒,哪兒就不安甯,他總看不慣別人,好像除了他之外世界上沒有一個好人,所以一天到晚,顯出“怒紋眉”。一個人如果在即生中經常這樣,《入中論》第叁品中說:這種人的來世很難看,“使色不美引非善”;而能修安忍者,以後會長得很好,“忍感妙色善士喜”。你們喜歡打扮的人,不如去好好修安忍,今生千萬不能露出這種“怒紋眉”,一旦發現自己有這種現象,應及時調整、平息。

  我們每個人都要觀察自己,是否在這方面作得如法。我想如果你們將《入行論》學好,切實地去依教奉行,那麼待人接物方面定會很如法,至少也會像星級賓館裏的服務員一樣,恒常面帶微笑,對人彬彬有禮。

  “衆友正實語”是說要做一切衆生的親友,說正確真實的語言。將一切衆生當作好朋友,自己誠懇地作每一個人的朋友,修行人如果能做到這點,他不論對哪種人都能友善、誠懇地相待。但我們大多數人,要做到這點有些困難。有些人對他人態度親疏不一,界線分明,對這個人笑意盎然,對那個人冷若冰霜,這不是大乘修行人應有的行爲。在四無量心的舍無量心裏也講過,對一切衆生都要遠離有貪心的“親”,有嗔心的“疏”,應以平等善心去對待。

  我們在語言方面,應說“正實語”,即符合實際,能利益他人的語言。在《親友書》中,龍樹菩薩講過叁種語言——美語、實語、顛倒語,大乘行人應該說“美語”與“實語”,即說話盡量和藹、悅耳,符合實際,這樣對自他都有利益。無論外境如何,作爲修行人應該堅持“正實語”,說老實話,做老實人,切不可隨順世俗,說一些不切實際的花言巧語。

  移座勿隨意,至發大音聲;

  開門勿粗暴,常喜寂靜行。

  移動床、座等器具之時,不要輕率隨意,以防發出嘈雜的噪音,開門時也不能粗魯,修行人應恒常保持調柔寂靜的行止。

  在一些細小行爲上,能反應出一個人的修行好壞。生活在大衆中的修行人,行爲一定要保持寂靜,以防對他人産生幹擾。例如我們移動床座、桌椅等一些器具時,不能隨意發出噪音而驚動他人。這點說來很簡單,但實際上我們許多人都沒有做到,因爲平時身心沒有調柔,偶爾碰到一些如卸貨、背石頭的粗活時,各種習氣就露出來了。有些人在幹這些活時,正知正念完全沒有了,大大咧咧,舉止很粗魯,弄得噪聲嘈雜,有的還大喊大叫,說話也沒有分寸……,看上去根本不像一個修行人。我們學院是非常寂靜的修行處,大家做事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壞修行環境。以後在集體勞動時,希望大家互相提醒,當切實持守正知正念,保持良好威儀,始終做到“安穩如理行”。

  “開門勿粗暴”——在敲門、推門時,動作不能太粗魯。出家人在進門前應叁彈指,如果屋裏有人答應,說明自己的身份、原因,待對方答應後再輕輕地將門推開進去。如果敲門,也要輕,不急不緩地用手指叩叁次,再等對方反應。有些人在這方面似乎很缺乏教育,到別人那兒去時,大步走到門邊,一邊使勁砸門,一邊高聲喊:“哎,有人嗎?………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