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62

  ..續本文上一頁”舉止特別粗魯,這種行爲對他人幹擾很大,如果他人在修定,你這樣去大聲驚擾,會很危險。在《事師五十頌》及其它一些論典中,特別強調過開門等這些行爲應柔緩。這些方面在世間也有許多規矩,有些人也做得很好,希望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夠的修行人,一定要從現在起切實注意。

  “常喜寂靜行”——修行人應恒常安住于寂靜、調柔的威儀中。無論行住坐臥,大家將自心系念于正法,保持安甯而警醒的心態。有了這種心態,外表行爲也就能相應地保持寂靜如法,而經常能保持寂靜的威儀,對修觀自心也有極大幫助。

  水鷗貓盜賊,無聲行隱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水鷗、貓和盜賊,它(他)們的行爲無聲而隱蔽,因此能達成它們所求的目標;作爲大乘修行人,舉止也應恒常寂靜。

  水鷗,是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中的水鳥,通常以魚類爲食,它們在天空飛行、水面遊動時,動作很輕捷,不會驚動遊魚;貓,大家都見過,它走房竄牆、蹲坐在角落時,都是悄無聲息,最機警的老鼠也很難發覺它;還有盜賊,他們翻牆入室極爲隱蔽,別人很難發現。作者在此舉出叁個例子,都是在說明保持寂靜、警覺的行動者,能達到他們所求目標。那麼,修行者爲了修持善法的成功,也應如是去保持寂靜。

  “能仁”是佛的名號之一,從梵語直譯過來是指清淨調馴,能行持苦行的心識。以此義延伸,能仁也指修學大乘佛法的行人,所以,此處“能仁”不能解釋爲佛,而是泛指我們所有修持菩薩行的人。這句頌詞依藏文直譯過來應是“能仁恒常如是行”,意思是說水鷗、貓、盜賊爲了成辦它們的所求,行動經常保持靜悄無聲;我們爲了成辦自他廣大利益的大乘行人,也應該依靠這種寂靜、安穩、調柔的方式,不能粗魯莽撞。

  佛教修行人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那就是特別強調寂靜。在大寺院中,僧衆行住坐臥、吃飯幹活,雖然人很多,仍會保持著恬靜的氣氛,曆代修行人一直保持著這個優良傳統,我們也不例外。雖然有些人由于過去的習氣,不能完全做得如法,但是,要使修行上進,這一點必須要做到。上師如意寶也說過:“我們入了大乘的修行人,行爲應該恒常保持寂靜調柔,不要與世間那些野人一樣,暴躁狂野……”

  無論在什麼環境裏,我們都不要大聲喧鬧,有些新來學院的人,大聲說話,有些人放錄音時聲音也很大,這些都有過失。有人認爲這些過失很小,不大要緊,因而明知故犯。這種人需要注意,佛經中也說:水滴很小,也會使大器滿溢;愚者積其惡,也是這樣少許少許積累而起的。如《涅槃經》中說:“莫輕小過,以爲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一個真正修持大乘菩薩道的人,對一切細微學處,也會特別注意。我們如果對細微學處經常以“無所謂”的態度去對待,漸漸地對大的戒律學處也會放松警惕,日複一日放逸下去,勢必會造成嚴重後果。

  我們在平時,對每一個很小的行爲都應謹慎,保持寂靜,這是佛弟子最基本的行爲准則。小乘的教派中對此特別注重。在斯裏蘭卡、緬甸、泰國等南傳佛教教化區,出家人仍保留著古樸的風格,他們的寂靜調柔威儀,使無數世人見而生起信敬,也使他們的修行遍及四威儀中,順利地生起功德。大家應以此爲鑒,爲了修法成功,堅定地調整自己的舉止。平時如法行爲更要去堅固、保持,不合標准的當努力改正。

  宜善勸勉人,不請饒益語,

  恭敬且頂戴,恒爲衆人徒。

  于他人處善巧求得的勸勉之語,或他人不請自說的忠言,自己要恭恭敬敬地聽聞頂戴接受,應恒常恭謙地做衆生之學徒。

  “宜善勸勉人”有兩種解釋。其一是說我們應當經常運用智慧,善巧方便勸勉他人斷惡行善,這當然要有智慧方便,自己要有一定功德才能做到。沒有這種基礎,自己尚是盲人,哪有能力給別人引路呢?另一種解釋是:自己應向他人善巧地請求,以此而得到勸勉向上的善法教授。此偈從整體上看,是說修行人爲成辦善業,當恭謙地聽受他人的饒益語,所以在此依第二種解釋。

  我們作爲大乘修行人,爲了順利地成辦善法,當恭敬地聽取他人的饒益語。聽取饒益語有兩種情況,一是自己恭敬而又善巧地向他人請教,而得到善知識的教言。這方面我們大都知道一些依止善知識的方法,其中主要的是要恭敬、謙虛,請求教言時要善巧,得到教言後當精進依教奉行;二是“不請饒益語”,我們沒有請求他人,但是他人好心好意給我們教誡。這時候,我們也應很樂意地接受,恭恭敬敬地聽取。他人給我們的教誡,以智慧判斷後,如果對自己的今生後世,對廣大衆生都有義利,就應很恭謙地將他當成善知識,像觀想金剛上師一樣頂戴、恭禮,在他面前以各種方式表示敬意、感激,並且將教言銘記在心,真實地去奉行。當然,我們經過正確判別,認爲他的話不如法,或自己還不能完全理解接受等,可以不奉行,但對勸告者也一定要如理如法地恭敬,切不可顯出不悅的臉色或露出不屑的傲色。

  大乘修行人應“恒爲衆人徒”,將所有衆生看成善知識。應以清淨心去看待他人,自己心懷謙下,以徒弟的身份去恭敬身邊每一個人。能做到如此,修行則有很大長進。薩迦班智達說過:“智者知識雖淵博,亦取他人之微德,長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無論別人是什麼人,在智者眼中都是善知識,別人的優點自己可以去學習,別人的不足處可以用來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但是,我們很多人都未做到這點,經常對他人言行看不慣:“哼!你這種人還要教誡我,你又做得怎麼樣……”滿肚子的傲慢。不論你如何,如果不能從身邊每個人身上學到有益知識,那證明你的修行還不夠,還非智者。真正的智者,他遇到賢善的修行人,自是能獲得大饒益,即使遇到一般村野百姓,也能與他們交談而得益。如果自己有傲慢,不用說在一般人面前,就是在金剛上師面前也得不到點滴利益。

  我們要圓滿自己的德行,必須要保持謙虛,恭敬地做一切衆生的弟子。以前宣化上人也說:“我是一只小螞蟻,我願意住在一切衆生的腳下;我是一條道路,願所有衆生從我身上由凡夫地步向佛果。”

  一切妙隽語,皆贊爲善說!

  見人行福善,歡喜生贊歎。

  對于他人所說的一切至理名言,都應稱贊爲善說!如果見到他人行持福德善法,就應真誠地隨喜並加以贊歎!

  在日常中,我們從各個方面能聽聞、閱讀到一些世出世間的善說。對這些勸人向上、激發人類美好情操、善良人格的語言,應該加以由衷贊美。無論什麼人,在講說對衆生有利的語言時,我們如果覺得很好,就應當在他面前或背後如法地贊揚。善天論師說:“凡是能對治煩惱的一切善說,實際上都是佛的加持,與佛親口所說無異,所以應當贊歎。”這個教證我們一定要記住。無論什麼形式的語言、書籍,只要真正能利益衆生,使衆生離惡趨善、對治惡業煩惱,其實質上都是佛的無邊慈悲威德事業,與佛親口所說無有差別,因此我們理所當然地要去贊美。

  在見到別人行持善法、積累福德資糧時,如供養叁寶、放生、造塔廟等,這時自己也應從內心生起歡喜心,真誠地隨喜他人的善行,也要以語言贊揚功德。恰美仁波切說:“如果別人行持善法時,自己不生嫉妒心,並且隨喜贊歎,也能得到同樣功德。”一般心地敦厚善良、謙虛的人,在看到別人修善法時,都會由衷地高興,“好啊,太好了……”與自己親手做這件事一樣高興,有時甚至還要超過。前段時間,我在壇城工地上與一個工人聊天,這個工人目不識丁,但他的善良敦厚,給了我很多啓發。他一說話,就是贊歎他人的功德:“啊,這裏的修行人真是了不起!整天聞思修行,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在末法時代,這是真正的光明寶燈啊……”“唉呀,這個高僧大德的功德確實了不起!”他雖然穿得很破爛,但我覺得他內心是純金般的質地。相比之下,我們一些人雖然有一些聞思智慧,在這方面差得很遠。腦子裏彎彎道道太多,雖然能明白別人做的善法功德很大,卻多多少少要生一些嫉妒、攀比心理,總要繞彎子找別人的毛病,不願意隨喜功德。這種缺點不改過來,對自己積累資糧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暗稱他人功,隨和他人德;

  聞人稱己德,應忖自有無。

  爲避谄媚之嫌,應該暗中稱贊別人的功德,並隨和別人稱揚他人功德;如果聽到有人稱說自己的功德,應思忖自己是否有所說之功德,而不應生驕傲。

  我們在贊歎他人功德時,當面稱贊也可以,但是最好是在他本人聽不到、看不見的地方去贊揚。如果是當面稱贊,極容易變成谄言,成爲表面的吹捧。世間有許多人喜歡在當面吹捧別人,而在背地卻誹謗別人,能在背後誠心稱贊他人的很少很少。我們要稱贊別人的功德,不能玩這套假把戲,當表裏如一,他人真有功德時,自己應從內心去隨喜贊揚。

  “隨和他人德”,在聽到某人贊揚他人功德時,如果這個功德是真實的,我們也應隨和,去隨許他人贊美之詞,切不可生嫉妒,去破壞他人隨喜功德之善舉。有些人聽到別人贊歎任何人,都要在中間插言:“啊,這個人如何如何,很壞啊……”將在場人的隨喜心全部破壞。這種過失無法衡量,他的下場也會如《二規教言論》中所說“恒時譏毀衆人故,依怙神衆無力護”。在《格言寶藏論》、《自我教言》等很多智者的教言中,也強調過贊歎他人功德,是修行人應有的人格基礎。

  “聞人稱己德,應忖自有無”——如果聽到別人稱揚自己在智慧福德各方面如何如何等一些好聽的話,這時應當觀察自己:是否真正具足這些功德呢?如果有,也不能生起慢心,應當思維這些功德都是上師叁寶的加持恩賜而得。別人如何贊歎,也不能去執著,而應將這一切回向給衆生,心裏這樣思維後,如樹安住。如果自己根本沒有別人所說的功德,那麼別人只是在口頭上說一種好聽話而已,如同空谷回音,無有絲毫實質。別人贊言再多,自己沒有的功德…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