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要以爲是真的,自己如果爲一些虛假吹捧所陶醉,這是極愚蠢的表現。大家如果仔細去觀察,會發現這類笑話時常在他人抑或自己身上發生。一些人出于某種目的給我們吹捧:“哎呀!你真是了不起,智慧這麼銳利,身體這麼胖,你肯定是轉世活佛、空行母……”面對這些言詞,我們應該頭腦清醒,這些如同陽光下的肥皂泡,縱然七彩絢爛,也只是虛假影像而已。
一切行爲喜,此喜價難沽;
故當依他德,安享隨喜樂。
一切行爲都是讓自他得到歡喜,而且這種歡喜難以用金錢買到。所以我們應當依他人修善的功德,使自己安享隨喜的快樂。
大乘行人所有修行的目的,是爲了一切有情獲得大安樂、大歡喜;世間的衆生,他們一切行爲也是爲了自己與親人們歡喜快樂。不論你是什麼人,向往安樂這一點是相同的。但這種歡喜、安樂,並不能用錢買到,世間上有錢的人很多,然而他們卻很少有甯靜安樂。真實而永恒的大歡樂,唯有通過聞思修行佛法,證悟法性才能得到。得到這種大安樂的修行人,佛教曆史上有許多,我們都知道密勒日巴尊者,他是修行人中最好的榜樣之一。在尊者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恒常處于喜悅之中,遠離了一切煩惱。他無論在哪兒,住在何種環境中,內心都充滿著清淨的快樂,也給旁人帶來了快樂,這種快樂用盡世間一切金銀財寶也是換不到的。
一個人心中始終保持安樂,這樣對自己的人生、修行都會有很大幫助。心懷安樂者,遇到違緣、障礙,他心裏很輕松,能妥善地處理,也就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在世間,一些稍有智慧的人,他們運用了一點點佛法,一生中確實過得比常人快樂得多。我有一個同學叫澤比,是我從小學、中學到師範的同窗學友,現在是下羅學校的校長。他面白發黑,有雙像天眼珠那樣的明亮眼睛,充滿活力,很喜歡唱歌跳舞。但他以前性格稍有一點憂郁、內向,後來進入甘孜師範讀書,看了《格言寶藏論》等一些佛教方面的書籍,最後他懂得了“不論對任何一件事,都不能有太大執著,如果執著太, 大,心裏就會有很多痛苦”,以此而改變了他的一生。去年我們見了一面,相別了十幾年,他仍是很年輕,而其他同學都沒有逃脫歲月流逝的雕琢,都顯得有些衰老。我問他這十幾年是怎麼生活的,居然保持了這麼年輕的容貌,他說:“我對什麼都沒有太大執著,家庭、單位,我總以一種淡然的心境去對待,好像沒有經曆過很大痛苦,我雖然沒有出家緣分,但喜歡念心咒、看佛教書籍,一直不間斷。對其它勞心之事,不得不做的就去做,做完了就扔到一邊,沒有費很大心力去執著。也許因爲我這種處世方法,我現在過得很順,心裏總是流淌著歡樂,叁寶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議!”我看他確實過得比一般人要豁達快樂,真正從修學佛法中得到了一點利益。
我們也應恒常保持著安樂心境,以豁達寬廣的心懷去對待一切,放下種種不必要的憂慮痛苦。我想大家現在的生活沒有什麼可憂慮的,在學院裏的日子,其實很快樂。再過幾十年,我們再回憶現在,可能要大發感慨:“啊,當時我們的生活確實是法喜充滿,整個大地哪還有比得上那塊地方,有那麼多快樂的修行人呢!”你們有些人,現在因一些小違緣,有時也許起一些煩惱:“哎,沒有蔬菜吃,真苦呀!”“今天“床頭屋漏無幹處”了,上師叁寶啊,賜給我晴天吧!”……但這些算不上違緣、痛苦,幾十年以後,再回憶現在這種生活,一切都會變得快樂而美好。就像上師如意寶所說:“自己一生,到過世界許多地方,也有許多人很尊敬自己,世間種種圓滿豐裕生活也經曆了。但這些根本比不上年輕時在石渠求學的生活,那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當時雖然吃穿各方面很缺,可是那時金剛上師的慈悲甘露、歡快無憂的金剛道友們……,一生中再也沒有比那時更快樂的時光!”我們要經常想想上師這方面的教言,不要爲一些小困難而牽腸挂肚。也許有些人心裏有以往的創傷,因而經常處于憂郁與痛苦的回憶之中,這些都應抛棄,一切都已過去了。今生得到了寶貴的人生,依止了大善知識,在這樣殊勝的正法中心聞思佛法,人生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呢!大家一定要將內心的一切疙瘩解開,以輕松喜悅的心境來修習佛法。
喜悅的心情很難得到,偶爾得到也難以保持。我們以各種方便遣除憂傷苦惱,生起這種喜悅後,應時時刻刻以賢良、清淨心去看待周圍的一切,不僅要努力幫助其他有情,使自他都生起安樂;還要借助別人行持善法的功德使自己生起安樂。每當自己聽到或見到別人行持善法時,應真誠地隨喜,這樣就會以他人的善行,使自己享受同樣的安樂,也使自己增上了善法功德,今生來世都能得到大安樂。如果我們相續中,有嫉妒等惡心,那在見到別人的善法功德時,肯定會生起煩惱,自己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生起痛苦,給自己即生後世帶來極大惡果。這種自己殘害自己的愚癡行爲,每一個有頭腦的人,我相信都會如避毒蛇、火坑一樣,迅速遠離。
如是今無損,來世樂亦多;
反之因嫉苦,後世苦更增。
如果這樣去隨喜,對自己今生沒有什麼損害,來世還會獲得很多的安樂;反之,于他人功德生嗔恨,內心會因嫉妒而憂苦,後世還會遭受更大的痛苦。
我們對別人修行善法的隨喜,只是一念清淨的認許、贊歎、歡喜之心,這種心念,對自己各方面沒有一點損害。比如說他人布施了很多財産、行持了許多善法,我去至心地爲他的善行歡喜、贊歎,這樣我自己的財産、地位或出世間的聞思修行功德,會不會受到損害呢?一點也不會。不但無有損害,而且自己也會因此生起數數喜樂,淨化嫉妒煩惱,增上了福德。同時,自己也會因此而向這些修行善法者靠齊,上進心會日益增長。這些善根在來世更會增勝,暫時能讓我們得到人天福報,究竟能使自己證悟無上安樂佛果。
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去隨喜,見到別人行持善法,享受快樂時,自己反而生起嫉妒,或對他人生起嗔恨。比如說某人圓滿聞思或背誦了某部論典,自己見到後對他很不滿意,這對自己會不會有利益呢?自然是一絲毫也不會有。不但沒有功德利益,反而會因此感受嫉妒煩惱的痛苦。嫉妒煩惱燒心的痛苦,許多人都有過不同程度感受,有時就與刀割火燒一般,令人無法忍受。藏族人的諺語說:“具有嫉妒心者,始終得不到安樂;具有傲慢心者,始終得不到功德。”自己希求安樂富貴,而不希望別人超過自己,有了這種嫉妒煩惱,肯定會嗔恨誹謗他人,不承認他人的功德,在不知不覺中造下惡業。到來世,也會因這些惡業的成熟而感受更大痛苦。
世間有許多人往往因嫉妒而徒然自傷,而他們都不能自我覺察。有人一聽到別人的功德,臉色就開始發生變化,內心如著了火一般,燙得他無法安坐……。這種人應好好反省自己:爲什麼要生起這種惡心呢?漢地有禅師說過:“他家富貴因緣定,嫉什麼?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他人的安樂富貴是他人修習善業而得,自己貧窮無福智慧低下是自己修善法不力的報應,這些都沒有什麼可嫉妒、怨恨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如果想得到如同他人一樣的功德,當盡力斷除嫉妒,真誠地去隨喜他人功德!胸懷坦蕩、善良的人,一個願一切衆生得到安樂的人,他會爲所有人的福樂而數數生起歡喜心,所有人的福善功德因此而在他相續中同樣生起。這樣的人,福德善根怎麼會不迅速增長、直趨圓滿呢!
出言當稱意,義明語相關,
悅意離貪嗔,柔和調適中。
與人談話時,出言應當契合對方心意;所說意義應當清晰,而且言語要前後連貫;所說的要令人喜悅,遠離貪愛嗔恨;語言音調要柔和,吐詞發音的高低快慢要適中。
《入行論》是寂天論師攝集經藏中有關大乘菩薩的修法竅訣而成。本師釋迦牟尼佛給弟子們所傳授的有關談話的善巧方便,已在此偈中很精簡地集中,這些方便法無論你修習大小乘哪一宗派,都需要去學習。這些談話竅訣,假如你能圓滿地做到,你的談吐一定會使聽衆傾倒歎服。
在內教經論中,有關談話的善巧方便,在《法句經·言語品》、《國王教言·言語品》中,都講得很詳細。麥彭仁波切說:“世間的許多親怨恩仇,都是由說話而引起。”大家可以經常看到國際上許多大事以及身邊的小事,往往由說話而引起,也由說話而轉變、消止,所以談話時我們一定要注意內容、方式、技巧。上師如意寶也教誡我們:“無論你是出家或是在家,說話方面不掌握一些竅訣,會帶來很多不方便。”希望大家認真聽習這個偈詞的內容,將這些竅訣反複地運用,這樣對自己的修行、弘法、生活等各方面,都將會産生深遠積極影響。
“出言當稱意”——我們與別人談話時,談話內容、方式,要適合對方根機意樂。世間衆生,各自的根機、習氣千差萬別,因此各自興趣意樂也不同。有些話我們自己覺得非常好,但別人不一定接受,所以在談話前,最好先對聽者職業習性等各方面有所了解。如果先沒有條件了解,也要在談話時仔細觀察,由對方表情而判斷他是否對正在進行的話題有興趣,如果對方生起了厭煩心,應迅速轉變話題、方式。要不然,你不觀察對方,自己高談闊論,滔滔不絕,而對方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什麼也聽不進去。當然,我們佛弟子談論的話題與方式,一定要隨順佛法,但是談佛法的層次與方式,應該適機。大家都知道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說法第一是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見到醫生就說適合醫生的法;見到官吏就說適合官吏的法;見到農夫就說適合農夫的法……,應機而施教,不拘泥于框框套套。這方面的竅訣,靠知識面、生活閱曆等長期鍛煉與培養,方能靈活地運用。
“義明語相關”——說話時,應當將中心意義表達清楚。說一番話,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所有話都要緊緊圍繞主題而說,讓聽者能清晰地理解你要闡述的意義。如果東一句、西一句,無有中心地亂講一通,聽者就會如…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