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雲裏霧裏,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像這種談話又有什麼效果呢?如果是很簡單的話題,你直接以叁言兩語說出來,然後再加補充細說;如果是較複雜的話題,最好先列出提綱,一層層將重點突出;或者舉出中心,再從各方面去論述其分支……。這樣,聽者一聽就能明白,簡潔明快,大家既省事又省時間。
在談話過程中,所談的話語要連貫。連貫之一是意義要連貫,即前言後語都要圍繞主題,意義不能脫節。如果要換一個層次,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也不要扯得太遠,而且要加以說明;其二是語氣語調等方面要連貫,談吐方式、語言風格等方面,應保持統一連續。如果說話斷斷續續,也會因此而影響聽衆的興趣。
“悅意離貪嗔”——“悅意”是指說話溫和慈愛,使別人生起喜悅,樂意接受,這也是菩薩四攝法之一的愛語。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了慈愛、善良,充滿了對他人的關切,所說話語也就會讓他人感到悅意。當然,說話時言詞平和、親切,說勸勉語委婉、含蓄,這些善巧方便,也是使對方生起悅意的重要前提。華智仁波切所作的《蓮苑歌舞》中,描寫蜜蜂達陽與阿甯之間,“愛語相述悅耳美言,從未曾聞厲聲相責”,生活因此而過得幸福,不像一般人的家庭那樣,因言語而風波四起,沖突不斷。
“離貪嗔”指說話中要斷除貪嗔的語言。在談話時,自己須保持正知,保持純正清淨的語言,擯棄貪嗔染汙意樂,使談吐遠離貪愛、嗔恚等不正語。在《海意經》中,詳細闡述了我們修行人的語言中應遠離衰弱語、粗诳語、熾燃語、不實語、貪順卑下語、嗔害語等六十四種有垢語。在《十地經》、《法集經》等經典中,對此也有很多規定,尤其強調了以貪心、嗔心引起的語言,修行人必須遠離。
“柔和調適中”——“柔和”指斷除粗惡話語,以溫和文雅的語言方式與人交談。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中也說大乘行人“當說溫和誠實語”。用柔和委婉的方式去說話,自己要闡述的意義同樣能很清晰地表達,而且也能使聽者接受,一些爭議與沖突,也就能平靜地解決。有些人說話全然不注意這點,一開口就帶著刺,橫來直去,將別人的心刺痛,這樣沒有必要,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即使你說的話真實合理,對他人有利等等,但方式過于粗硬,像呵斥責罵一樣,一般人無法接受你的開導,說不定還要與你頂撞。在《親友書》中,龍樹菩薩也教誡過:“佛說語言有叁種,稱心真實顛倒說,猶如蜂蜜鮮花糞,唯一當棄最末者。”美語如蜜,實語如花,而虛言如不淨糞,作爲修行人,最好的語言是美語,即以悅意可人的方式說真實語,給人的心靈帶來美好感受。希望你們今後切實注意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柔和。
“調適中”指說話聲調要適當,高低快慢要適中,每次說話不要太多太久,也不要太少。一次說很長時間,話太多,別人聽了會厭煩、記不住;說得過于精簡,別人也聽不懂。然後,說話不能太快,說得太快了,噼噼啪啪,別人沒法聽清楚,也無法反應過來;但說得太慢,一句話說上幾分鍾,怕耽誤時間的人不願聽,坐下來聽的人也很快就睡著了。還有音調高低亦須注意,說話聲太大,像吵架一樣,很刺耳,令人全身不舒服;但聲音太小,對方聽不清,也顯得你怯弱等有許多弊端。當然,說話聲調的快慢高低,在場合不同需要一定調整,但必須要注意能讓聽衆接受,能配合自己表達的意義。這些需要大家在日常中細心揣摩,自己去學習。
眼見有情時,誠慈而視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當我見到有情時,心裏應該想到:我必須依靠他們作助緣,才能修成佛果。因此而用誠懇慈愛的眼光看待他們。
本頌在藏文原版中,此偈詞句順序與此不同,“誠慈而視之”是最後一句。當然,譯者在此作這樣的調整也可以。
我們修持菩薩行的行人,平常看到衆生時,無論是高貴貧賤,無論是哪一道有情,對任何一個都應用慈愛目光去看待,都應該以發自內心的尊重、珍愛之心去對待。作者提出這種要求,當然不是無緣無故,而是有其深刻、充分的理由。這個理由在經論中,有多層次的闡述,在此作者以“衆生是自己成佛助緣”爲理由而闡述。我們修大乘佛法者,從最初發無上菩提心,中間修持六度萬行積累資糧,到最後證悟圓滿正覺果位,都要依靠衆生方能成就。如果沒有衆生,“爲利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無有發起基礎;布施、忍辱等福德資糧無從積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佛果也無法成就。所以,我們見到衆生時,應立即想到他是我們的成佛助緣,是我們的大恩者,以此而自然地從內心流露出“視之猶勝摩尼寶”的尊重、珍愛之情,不斷地增上自己善良清淨意樂。
我們也都知道《六祖壇經》中說過:“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從實相上看,衆生與佛無有差別;從現相上看,每一個衆生都是未來佛,現在是佛之因。從這些角度來看,我們對每一個衆生也應如佛陀一樣去恭敬。在本論的後面部分也說“有情助成佛,故說生佛等”,衆生既然與佛同等,作爲佛子的大乘行人,對叁世諸佛都要禮敬皈依,那對衆生焉能不去加以尊重呢?
在《般若攝頌》中說:“趣入佛乘者,應于諸衆生,平等父母視。”《菩薩寶鬘論》中也說過:“若見一切衆生時,當發父母兄弟心。”這些要我們尊敬一切衆生的教言,在其它經論中尚有許多。作爲行持善法者,這是極爲重要的教言,而且每一個大乘行人必須做到這點。如果從內心不能將每一個衆生當作父母,當作自己的成佛助緣,或與佛平等觀待,那自己的菩提心無法生起、穩固增上,直至究竟。
此處已經很清楚地敘述了“誠慈視衆生”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乃至未能任運生起尊敬每一個衆生的心念前,努力去作如是的觀修。關于尊敬衆生這點,有些人在表面上做得很像,成天笑嘻嘻的,見到每一個衆生時,似乎都很尊敬,但內心仍是對許多人不滿:這個人是壞人;那個人是愚笨者;那個是下等人……。這種藐視心不改,他離菩提道就會越來越遠。我們修行人應該心懷質直,表裏如一,應當從內心去充分、圓滿地認識衆生對自己的恩德,衆生的勝義本質與佛無二……。如果對這些道理生起了定解,自己也就會毫無虛僞將衆生平等地觀爲父母,或進一步觀爲佛陀聖尊等,于無勤中,積聚起巨大福慧資糧.
熱衷恒修善,或依對治興。
施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恒常以猛厲意樂去修習善法,或者以強烈對治心而修善法。依這些發心,如果對叁寶福田、父母師長等恩田,苦難衆生悲田,進行供養布施,就會成就廣大的福善。
修持善業時,必須明白怎樣才能成就大善業。如果不抓住重點,縱然我們用很長時間去修善法,也不能積聚起大福德資糧。此偈便爲我們指出了成就大福德善根的幾個條件:發心意樂加行——熱衷;時間的加行——恒久;方法——依對治而興;對境——恩悲福田。依靠這幾個條件去修善法,功德非常大。在《親友書》中也說:“恒貪不具對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意思是若具足猛烈意樂、時間長久、對治違緣,對境依殊勝福田或悲田五種條件,無論修善造惡,其力量都非常大,與此處所言大致相同。
此處第一個條件是“熱衷”,熱衷是強烈的歡喜、信心,指發心意樂猛烈積極。心是萬法的製造者,我們在修善法時,如果善心強而有力,則所修善法具足大功德。我們要成就大善法,首先必須具足這一點;第二是“恒常修持”,即修善法要持之以恒,以長久心去修持善法,則定能積累起大善根;第叁是“對治心要強烈”,在修持善法中,對治煩惱的意樂要強烈。每一種善法都有對治某種煩惱的特別功用,比如說布施能對治貪吝之心;忍辱能對治嗔恚。我們在修持善法時,必須要發起強烈對治心,以此而得到很大的斷煩惱功德。同時,對修法中生起的一切逆品煩惱違緣必須對治,否則無法圓滿善法;第四是“依殊勝對境”——恩悲福田,“恩田”指父母長輩、傳法上師等,對自己有生養教育恩德的人;“悲田”指陷于饑餓貧困等各種苦難的衆生,比如說經常在街上流浪的乞丐,或者如阿底峽尊者所說“長期的病人、遠來的客人”等這些人無依無靠,處于極可悲憫的處境;“福田”指上師叁寶。我們對這些殊勝對境去供養、布施,依之修持各種善法,可以在短時間內積累很廣大的福德資糧。
如果我們能具足——恒毅、長久發心、強烈意樂,切實針對煩惱、以恩悲福田爲對境,而修持供養、布施等各種善法,根索曲紮仁波切的講義中說過:“即使布施之物極微薄,但是依靠上述恩悲福田等殊勝緣起力,自己于很短時間內也能獲得無量的福德資糧。”這些修善積資的善巧方便,如果我們沒有通達,在修行過程中雖然花了很長時間和力氣,但只能是事倍功半,福德資糧無法迅速增長。
善巧具信已,即當常修善;
衆善己應爲,誰亦不仰仗。
通達了上述善巧方便,且具足信心後,就應當經常去修習利益自他的善法。一切善法都應主動去修學,不要依賴他人的督促、幫助。
我們修持善法,除了必須掌握如上所述的善巧方便外,對自己所修善法還要善巧地了解。如果不精通善巧,那什麼法也無法修好。舉個例子說:你要修持中觀法門,首先必須先了解中觀法門的內容,抉擇勝見,具足此後方有修持基礎;有了善巧的基礎,還必須具足強烈信心,沒有信心,修任何法也不會得到成就;具足善巧和信心後,還要保持恒常修行,因爲修行是長期的事業,需要長久努力方能得到成功,曆代高僧大德們都是將一生時間全部投入修行佛法事業,才使自己登上成就的殿堂。
具足了善巧、信心和長久心後,我們要去主動、積極地修行,不要有依賴心,有別人督促、幫助你才去修法。在《大集經·無盡意菩薩品》中說:“菩薩獨自披上無上菩提心的精進铠甲。”《經觀莊嚴論》中也說過,大乘菩薩見到衆生的痛苦時,不必要他人來勸導,必定會去饒益他,如果要別人…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