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65

  ..續本文上一頁去勸勵他,這是可笑和可恥的事情。大乘菩薩利生修行,是主動而積極的,並不需要他人勸勉,因爲大乘菩薩將解脫衆生當成本份工作,就像我們吃飯穿衣一樣。我們作爲修習大乘佛法的行人,如果生起了菩提心,一定要時刻不忘“衆善己應爲,誰亦不仰仗”,一切善法都應主動去承擔。如果要別人勸導、幫助,自己才去修行,這不是大乘佛子的行徑。

  在《格言寶藏論》中說:“常依他人扶持者,一旦此人會遭殃;猶如天鵝攜烏龜,終于摔死于地上。”如果自己不去努力,只是倚靠他人,世間小事也成功不了,更何況說是天上天下最大的成佛事業。古人常說學佛出家,是叁界中無比的大事,非帝王將相所能比。這樣的大事只有靠自己勇猛無畏、果斷地去清除菩提道上一切障礙,努力積聚二資,不達成佛彼岸,決不罷休。具足這樣的氣魄,方有成就的可能。

  《華嚴經》中說修行人“應于一切時,勇猛大精進”,這是我們修行中的關鍵。特別是這樣的年代,很多修行人缺乏這種大丈夫氣魄,在修行中經常放逸,沒有他人勸勉,自己就不去精進修行。就像我們有些人背誦經論一樣,如果沒有上師督促,自己就放棄了,一點自覺主動性也沒有。這種壞習慣不改變,你的菩提心能不能護持,你的修行最終會如何呢?你們應該好好想想。成佛是自己的事,是所有不甘墮落者的終極大事,你們看看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是如何去勇猛精進地修行,以往高僧大德是怎樣爲自他利益事業而修苦行,如果能時刻不忘這些教言與往昔修行人的典範,相信大家自主自強、勇猛精進之心也一定能蒸蒸日上!

  施等波羅蜜,層層漸升進;

  勿因小失大,大處思利他。

  布施、持戒等六波羅蜜的修習,應依次第層層增上而行;不要因拘泥于小小德行而舍去較大善法,善法大小應該在利他層面上去考慮。

  “六波羅蜜多”——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這是大乘菩薩所有法門的總攝。在此六度之中,有一定先後次第,在布施功德的基礎上才産生持戒,在持戒的基礎上再出生安忍……,依次由前前而生後後。在《經觀莊嚴論》中對此有較詳的論述。六度法是佛陀依衆生的根器而設的次第法門。像上高樓一樣,如果有一層層的階梯,我們就能很順利地到達樓頂,同樣,我們依六度法門,也能穩固地層層上進,順利成就佛果。所以,這個次第大家一定要清楚,了知後要去依教“層層漸升進”。

  “勿因小失大”——不要爲小利而失大利。在修行過程中,要善巧于取舍。善法有大小之分,當自己的力量無法兼顧時,不要因小而失大,應舍小取大。比如說持戒與布施比起來,持戒功德相對要大得多,因此在修習持戒時,就應將持戒放在首要位置,布施次之。世親論師說過:“如大海水與牛迹水,其量相差懸殊;持戒功德與布施功德亦如是,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因行布施容易,世間屠戶等劣種人也可做到,但持戒並非如此。”要做到持戒,必須要對叁寶有信心,有一定正知正念。這點大家都應明白,在求證菩提的修行中,要觀察諸善法功德大小,不能拘泥于小善而舍大善。在《百喻經》裏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小孩爲了一塊糖,而將家裏的金銀財寶給了小偷,比喻有些人舍大利而取小利,這是極其愚癡的行爲,在我們修行中應切實加以注意。

  在此,有些人或許有疑惑:本論前面說“經說布施時,可舍微細戒”,與此處不是矛盾了嗎?一點也不矛盾,前面說“可舍微細戒”,是針對修學布施者的層次而說,其實也是觀待于義利大小而言。因爲“大處思利他”,大乘菩薩行善法的大小標准是依利益他人大小而分,對衆生利益大的行爲是大善,利益小的是小善。如果布施對衆生利益較大時,對支分微細戒律是可以開許的。在《無盡慧經》中對此有專門論述:比如有人遠來向安住寂靜處的菩薩求法,而菩薩正在守持禁語寂靜安住等戒,這時如果菩薩不舍禁戒,不爲求法者布施教言,則爲因小而失大,根本戒也就觸犯了;如果爲利益他人毀壞禁語等微細學處,不但沒有過失,而且有很大功德。但是,這種開許在一般情況下只限于微細的支分戒,如果布施與主要戒條有抵觸,就要舍布施而持戒,因爲這時持戒功德遠遠大于布施。

  在此取舍過程中,我們應當依教證與清淨智慧來選擇。到底何種善法能真正利益衆生,並不是以一般凡夫所謂的好心好意抑或惡意之標准而定,因爲凡夫人智慧低劣,看不到長遠因果,有些事表面與其真實面有很大差別。再者,如果以智慧深入思辨自己的發心,有時雖然好像是利益衆生,實際上大多數是以利益自己爲出發點,爲自私自利而行表面的利他之行,這樣不但無有功德,反而有過失。所以在此過程中,必須用智慧來攝持,防止自己造惡業。現在這個時代,許多人口頭上說得很好聽:我要弘法利生,因而大興土木造廟子、塑佛像、講開示……,作很多表面上的善法,但真正目的卻落在追求名聞利養、自己今生後世的人天福報上,這種作法實際上沒有多大意義。

  真正的大乘菩薩,他的所行有時從表面上看可能與利益衆生無關,有時甚至是爲了個人利益,但實際上,他一切行事皆是利益衆生的甚深密行。他在爲一件似乎私事忙碌時,實際上要牽涉到很多衆生的利益,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一生都在寂靜山中獨自修行,而他的個人修行利益了所有衆生,這一點必須用智慧火眼金睛仔細地觀察。現代商業社會是龍蛇混雜,名優産品與假冒僞劣産品摻雜在一起,一般人很難分辨清楚;佛教界也是如此,不以智慧去觀察,極難辨出真假。

  辛叁、(饒益有情戒)分叁:壬一、饒益有情;壬二、以財法而攝受;壬叁、防護他人之不信。

  壬一、(饒益有情):

  前理既已明,應勤饒益他,

  慧遠具悲者,佛亦開諸遮。

  明白了上述道理後,就應該精勤利他。具有深遠智慧的大悲佛陀,爲此對菩薩開許了一些身語遮戒。

  前面已將菩薩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一一闡明。修持了這些學處後,應以六度四攝法精進地利樂一切衆生。大家都知道,大乘菩薩一切學處其根本出發點,即是利益一切衆生。阿底峽尊者也強調過:大乘與小乘的劃分是以菩提心而區分。修行人發菩提心,進入大乘後,自己的一切心念言行都應以利益衆生爲出發點,修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成熟自善根,然後修習于無助伴者、愚癡者、有恩者、憂苦者等十一類有情,如其所應而作義利的饒益有情戒。

  在對衆生作義利過程中,如有些行爲不得不與律儀戒發生抵觸,那時該如何取舍呢?如果爲利益他人而犯律儀戒,會不會墮地獄呢?在此,本師釋迦牟尼佛有些開許,如果在真實地饒益衆生中,不得不去違背身口的律儀,也可以開許。佛作這些開許,並非隨意而作,而是依據他通達叁世一切的甚深智慧與無邊大悲心。“慧遠具悲者”指佛陀,佛陀圓滿了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能現見萬法,如果衆生造了惡業將墮落,佛陀能了知無礙,並依無緣大悲心,佛陀一定會挽救。所以,佛陀作的開遮,我們盡可依循而行。在對衆生有很大利益時,佛開許一般情況下遮止的身口七支不善業等律儀戒(十不善業中的身語七支)。在《善巧方便經》中說:“商主以大悲心殺一惡人,摧壞多劫生死流轉。”這個公案大家都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轉生爲大悲商主行持菩薩行時,有一黑人持短矛者預謀殺五百菩薩,爲了製止他因惡行而墮落地獄,大悲商主以甯願自己下地獄的悲心,殺死了黑人持短矛者。依憑這種勇猛的發心,大悲商主圓滿了十萬大劫的資糧;另外也有公案說婆羅門星宿爲了救護婆羅門女,而生大悲心,壞自梵行與婆羅門女成家,依此悲心,也圓滿了一萬劫的資糧。

  在根索曲紮仁波切的講義中,也引用了這兩個教證,但與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所講的稍有不同,可能是各自出處的經典不同。這也沒有什麼可疑惑的,因不同經典是佛陀針對不同根機的衆生、在不同時處而說。佛在小乘戒中嚴格遮止的律儀,在大乘根機的行者前,爲了饒益衆生,佛也開許了身口遮戒。在《入行論》大講義中,對身口七種遮戒的開許講得很詳細,與《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相同。

  在《學集論》中,也引用了《善巧方便經》,說出家菩薩爲了利益有情,對別解脫戒的根本戒也有開許之處;《寶雲經》中也有同類教證;在宗喀巴大師的《菩提正道菩薩戒論》中(P204-217,此于性罪與別解脫戒差別)對此七支開遮廣引《瑜伽師地論》而詳作了闡述。佛經中的這些開許和遮止都是爲究竟利益衆生,在一般情況下,爲了防止損害衆生而作遮止,而在特別情況下,“由具悲愍非爲惡”,不但不是惡行,而且是很大的善行。但這必須依靠真實而堅定的饒益他人之心,一般修行者只有相似悲心,所以不能開許,這些大家應詳閱戒論。

  我們一般凡夫,口頭上說爲了饒益他人,或者以一些相似的悲心,去做不如法的各種行爲,這些都是自相惡業,絕不開許。內心的貪嗔煩惱不斷除,以這些煩惱爲因去行事,無論你口裏說得多妙,心裏想得多美,但只要與戒律相違,定會招致不可思議的惡報。一些人見到佛經中有這樣的公案或開許,他們就以此爲由而蠢蠢欲動。這類人當切實留意,獅子跳的山澗,狐狸不能跟著去跳;凡夫沒有大菩薩那樣的智慧和悲心,因而大菩薩的行徑,凡夫沒有能力去完全仿效實行。根索曲紮仁波切在講義中說:“出家菩薩對淫戒、殺戒都沒有開許,如果是爲了真實利益衆生不得不行持,則應先舍戒,後方可行持。”他也引用了很多教證理證,但在此不再廣述。

  總之,這類開許是佛以深遠智慧觀察微細奧妙的因果而作,是諸獲得無染清淨意樂的菩薩行境,是極微細難行之處。我們應當觀察自心,自己不具足這種能力、境界前,應老老實實地遵律儀戒而行。而且,大家一定要注意,這類開許只限于身語律儀,對心意的遮戒,任何時處都沒有開許。因諸法的善惡…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