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P64

  ..续本文上一页处云里雾里,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像这种谈话又有什么效果呢?如果是很简单的话题,你直接以三言两语说出来,然后再加补充细说;如果是较复杂的话题,最好先列出提纲,一层层将重点突出;或者举出中心,再从各方面去论述其分支……。这样,听者一听就能明白,简洁明快,大家既省事又省时间。

  在谈话过程中,所谈的话语要连贯。连贯之一是意义要连贯,即前言后语都要围绕主题,意义不能脱节。如果要换一个层次,或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不要扯得太远,而且要加以说明;其二是语气语调等方面要连贯,谈吐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应保持统一连续。如果说话断断续续,也会因此而影响听众的兴趣。

  “悦意离贪嗔”——“悦意”是指说话温和慈爱,使别人生起喜悦,乐意接受,这也是菩萨四摄法之一的爱语。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了慈爱、善良,充满了对他人的关切,所说话语也就会让他人感到悦意。当然,说话时言词平和、亲切,说劝勉语委婉、含蓄,这些善巧方便,也是使对方生起悦意的重要前提。华智仁波切所作的《莲苑歌舞》中,描写蜜蜂达阳与阿宁之间,“爱语相述悦耳美言,从未曾闻厉声相责”,生活因此而过得幸福,不像一般人的家庭那样,因言语而风波四起,冲突不断。

  “离贪嗔”指说话中要断除贪嗔的语言。在谈话时,自己须保持正知,保持纯正清净的语言,摈弃贪嗔染污意乐,使谈吐远离贪爱、嗔恚等不正语。在《海意经》中,详细阐述了我们修行人的语言中应远离衰弱语、粗诳语、炽燃语、不实语、贪顺卑下语、嗔害语等六十四种有垢语。在《十地经》、《法集经》等经典中,对此也有很多规定,尤其强调了以贪心、嗔心引起的语言,修行人必须远离。

  “柔和调适中”——“柔和”指断除粗恶话语,以温和文雅的语言方式与人交谈。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也说大乘行人“当说温和诚实语”。用柔和委婉的方式去说话,自己要阐述的意义同样能很清晰地表达,而且也能使听者接受,一些争议与冲突,也就能平静地解决。有些人说话全然不注意这点,一开口就带着刺,横来直去,将别人的心刺痛,这样没有必要,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即使你说的话真实合理,对他人有利等等,但方式过于粗硬,像呵斥责骂一样,一般人无法接受你的开导,说不定还要与你顶撞。在《亲友书》中,龙树菩萨也教诫过:“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美语如蜜,实语如花,而虚言如不净粪,作为修行人,最好的语言是美语,即以悦意可人的方式说真实语,给人的心灵带来美好感受。希望你们今后切实注意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柔和。

  “调适中”指说话声调要适当,高低快慢要适中,每次说话不要太多太久,也不要太少。一次说很长时间,话太多,别人听了会厌烦、记不住;说得过于精简,别人也听不懂。然后,说话不能太快,说得太快了,噼噼啪啪,别人没法听清楚,也无法反应过来;但说得太慢,一句话说上几分钟,怕耽误时间的人不愿听,坐下来听的人也很快就睡着了。还有音调高低亦须注意,说话声太大,像吵架一样,很刺耳,令人全身不舒服;但声音太小,对方听不清,也显得你怯弱等有许多弊端。当然,说话声调的快慢高低,在场合不同需要一定调整,但必须要注意能让听众接受,能配合自己表达的意义。这些需要大家在日常中细心揣摩,自己去学习。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当我见到有情时,心里应该想到:我必须依靠他们作助缘,才能修成佛果。因此而用诚恳慈爱的眼光看待他们。

  本颂在藏文原版中,此偈词句顺序与此不同,“诚慈而视之”是最后一句。当然,译者在此作这样的调整也可以。

  我们修持菩萨行的行人,平常看到众生时,无论是高贵贫贱,无论是哪一道有情,对任何一个都应用慈爱目光去看待,都应该以发自内心的尊重、珍爱之心去对待。作者提出这种要求,当然不是无缘无故,而是有其深刻、充分的理由。这个理由在经论中,有多层次的阐述,在此作者以“众生是自己成佛助缘”为理由而阐述。我们修大乘佛法者,从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修持六度万行积累资粮,到最后证悟圆满正觉果位,都要依靠众生方能成就。如果没有众生,“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无有发起基础;布施、忍辱等福德资粮无从积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果也无法成就。所以,我们见到众生时,应立即想到他是我们的成佛助缘,是我们的大恩者,以此而自然地从内心流露出“视之犹胜摩尼宝”的尊重、珍爱之情,不断地增上自己善良清净意乐。

  我们也都知道《六祖坛经》中说过:“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从实相上看,众生与佛无有差别;从现相上看,每一个众生都是未来佛,现在是佛之因。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们对每一个众生也应如佛陀一样去恭敬。在本论的后面部分也说“有情助成佛,故说生佛等”,众生既然与佛同等,作为佛子的大乘行人,对三世诸佛都要礼敬皈依,那对众生焉能不去加以尊重呢?

  在《般若摄颂》中说:“趣入佛乘者,应于诸众生,平等父母视。”《菩萨宝鬘论》中也说过:“若见一切众生时,当发父母兄弟心。”这些要我们尊敬一切众生的教言,在其它经论中尚有许多。作为行持善法者,这是极为重要的教言,而且每一个大乘行人必须做到这点。如果从内心不能将每一个众生当作父母,当作自己的成佛助缘,或与佛平等观待,那自己的菩提心无法生起、稳固增上,直至究竟。

  此处已经很清楚地叙述了“诚慈视众生”的重要性,希望大家乃至未能任运生起尊敬每一个众生的心念前,努力去作如是的观修。关于尊敬众生这点,有些人在表面上做得很像,成天笑嘻嘻的,见到每一个众生时,似乎都很尊敬,但内心仍是对许多人不满:这个人是坏人;那个人是愚笨者;那个是下等人……。这种藐视心不改,他离菩提道就会越来越远。我们修行人应该心怀质直,表里如一,应当从内心去充分、圆满地认识众生对自己的恩德,众生的胜义本质与佛无二……。如果对这些道理生起了定解,自己也就会毫无虚伪将众生平等地观为父母,或进一步观为佛陀圣尊等,于无勤中,积聚起巨大福慧资粮.

  热衷恒修善,或依对治兴。

  施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恒常以猛厉意乐去修习善法,或者以强烈对治心而修善法。依这些发心,如果对三宝福田、父母师长等恩田,苦难众生悲田,进行供养布施,就会成就广大的福善。

  修持善业时,必须明白怎样才能成就大善业。如果不抓住重点,纵然我们用很长时间去修善法,也不能积聚起大福德资粮。此偈便为我们指出了成就大福德善根的几个条件:发心意乐加行——热衷;时间的加行——恒久;方法——依对治而兴;对境——恩悲福田。依靠这几个条件去修善法,功德非常大。在《亲友书》中也说:“恒贪不具对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意思是若具足猛烈意乐、时间长久、对治违缘,对境依殊胜福田或悲田五种条件,无论修善造恶,其力量都非常大,与此处所言大致相同。

  此处第一个条件是“热衷”,热衷是强烈的欢喜、信心,指发心意乐猛烈积极。心是万法的制造者,我们在修善法时,如果善心强而有力,则所修善法具足大功德。我们要成就大善法,首先必须具足这一点;第二是“恒常修持”,即修善法要持之以恒,以长久心去修持善法,则定能积累起大善根;第三是“对治心要强烈”,在修持善法中,对治烦恼的意乐要强烈。每一种善法都有对治某种烦恼的特别功用,比如说布施能对治贪吝之心;忍辱能对治嗔恚。我们在修持善法时,必须要发起强烈对治心,以此而得到很大的断烦恼功德。同时,对修法中生起的一切逆品烦恼违缘必须对治,否则无法圆满善法;第四是“依殊胜对境”——恩悲福田,“恩田”指父母长辈、传法上师等,对自己有生养教育恩德的人;“悲田”指陷于饥饿贫困等各种苦难的众生,比如说经常在街上流浪的乞丐,或者如阿底峡尊者所说“长期的病人、远来的客人”等这些人无依无靠,处于极可悲悯的处境;“福田”指上师三宝。我们对这些殊胜对境去供养、布施,依之修持各种善法,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很广大的福德资粮。

  如果我们能具足——恒毅、长久发心、强烈意乐,切实针对烦恼、以恩悲福田为对境,而修持供养、布施等各种善法,根索曲扎仁波切的讲义中说过:“即使布施之物极微薄,但是依靠上述恩悲福田等殊胜缘起力,自己于很短时间内也能获得无量的福德资粮。”这些修善积资的善巧方便,如果我们没有通达,在修行过程中虽然花了很长时间和力气,但只能是事倍功半,福德资粮无法迅速增长。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通达了上述善巧方便,且具足信心后,就应当经常去修习利益自他的善法。一切善法都应主动去修学,不要依赖他人的督促、帮助。

  我们修持善法,除了必须掌握如上所述的善巧方便外,对自己所修善法还要善巧地了解。如果不精通善巧,那什么法也无法修好。举个例子说:你要修持中观法门,首先必须先了解中观法门的内容,抉择胜见,具足此后方有修持基础;有了善巧的基础,还必须具足强烈信心,没有信心,修任何法也不会得到成就;具足善巧和信心后,还要保持恒常修行,因为修行是长期的事业,需要长久努力方能得到成功,历代高僧大德们都是将一生时间全部投入修行佛法事业,才使自己登上成就的殿堂。

  具足了善巧、信心和长久心后,我们要去主动、积极地修行,不要有依赖心,有别人督促、帮助你才去修法。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菩萨独自披上无上菩提心的精进铠甲。”《经观庄严论》中也说过,大乘菩萨见到众生的痛苦时,不必要他人来劝导,必定会去饶益他,如果要别人…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