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P63

  ..续本文上一页不要以为是真的,自己如果为一些虚假吹捧所陶醉,这是极愚蠢的表现。大家如果仔细去观察,会发现这类笑话时常在他人抑或自己身上发生。一些人出于某种目的给我们吹捧:“哎呀!你真是了不起,智慧这么锐利,身体这么胖,你肯定是转世活佛、空行母……”面对这些言词,我们应该头脑清醒,这些如同阳光下的肥皂泡,纵然七彩绚烂,也只是虚假影像而已。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沽;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一切行为都是让自他得到欢喜,而且这种欢喜难以用金钱买到。所以我们应当依他人修善的功德,使自己安享随喜的快乐。

  大乘行人所有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一切有情获得大安乐、大欢喜;世间的众生,他们一切行为也是为了自己与亲人们欢喜快乐。不论你是什么人,向往安乐这一点是相同的。但这种欢喜、安乐,并不能用钱买到,世间上有钱的人很多,然而他们却很少有宁静安乐。真实而永恒的大欢乐,唯有通过闻思修行佛法,证悟法性才能得到。得到这种大安乐的修行人,佛教历史上有许多,我们都知道密勒日巴尊者,他是修行人中最好的榜样之一。在尊者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恒常处于喜悦之中,远离了一切烦恼。他无论在哪儿,住在何种环境中,内心都充满着清净的快乐,也给旁人带来了快乐,这种快乐用尽世间一切金银财宝也是换不到的。

  一个人心中始终保持安乐,这样对自己的人生、修行都会有很大帮助。心怀安乐者,遇到违缘、障碍,他心里很轻松,能妥善地处理,也就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在世间,一些稍有智慧的人,他们运用了一点点佛法,一生中确实过得比常人快乐得多。我有一个同学叫泽比,是我从小学、中学到师范的同窗学友,现在是下罗学校的校长。他面白发黑,有双像天眼珠那样的明亮眼睛,充满活力,很喜欢唱歌跳舞。但他以前性格稍有一点忧郁、内向,后来进入甘孜师范读书,看了《格言宝藏论》等一些佛教方面的书籍,最后他懂得了“不论对任何一件事,都不能有太大执着,如果执着太, 大,心里就会有很多痛苦”,以此而改变了他的一生。去年我们见了一面,相别了十几年,他仍是很年轻,而其他同学都没有逃脱岁月流逝的雕琢,都显得有些衰老。我问他这十几年是怎么生活的,居然保持了这么年轻的容貌,他说:“我对什么都没有太大执着,家庭、单位,我总以一种淡然的心境去对待,好像没有经历过很大痛苦,我虽然没有出家缘分,但喜欢念心咒、看佛教书籍,一直不间断。对其它劳心之事,不得不做的就去做,做完了就扔到一边,没有费很大心力去执着。也许因为我这种处世方法,我现在过得很顺,心里总是流淌着欢乐,三宝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议!”我看他确实过得比一般人要豁达快乐,真正从修学佛法中得到了一点利益。

  我们也应恒常保持着安乐心境,以豁达宽广的心怀去对待一切,放下种种不必要的忧虑痛苦。我想大家现在的生活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在学院里的日子,其实很快乐。再过几十年,我们再回忆现在,可能要大发感慨:“啊,当时我们的生活确实是法喜充满,整个大地哪还有比得上那块地方,有那么多快乐的修行人呢!”你们有些人,现在因一些小违缘,有时也许起一些烦恼:“哎,没有蔬菜吃,真苦呀!”“今天“床头屋漏无干处”了,上师三宝啊,赐给我晴天吧!”……但这些算不上违缘、痛苦,几十年以后,再回忆现在这种生活,一切都会变得快乐而美好。就像上师如意宝所说:“自己一生,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也有许多人很尊敬自己,世间种种圆满丰裕生活也经历了。但这些根本比不上年轻时在石渠求学的生活,那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当时虽然吃穿各方面很缺,可是那时金刚上师的慈悲甘露、欢快无忧的金刚道友们……,一生中再也没有比那时更快乐的时光!”我们要经常想想上师这方面的教言,不要为一些小困难而牵肠挂肚。也许有些人心里有以往的创伤,因而经常处于忧郁与痛苦的回忆之中,这些都应抛弃,一切都已过去了。今生得到了宝贵的人生,依止了大善知识,在这样殊胜的正法中心闻思佛法,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大家一定要将内心的一切疙瘩解开,以轻松喜悦的心境来修习佛法。

  喜悦的心情很难得到,偶尔得到也难以保持。我们以各种方便遣除忧伤苦恼,生起这种喜悦后,应时时刻刻以贤良、清净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不仅要努力帮助其他有情,使自他都生起安乐;还要借助别人行持善法的功德使自己生起安乐。每当自己听到或见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应真诚地随喜,这样就会以他人的善行,使自己享受同样的安乐,也使自己增上了善法功德,今生来世都能得到大安乐。如果我们相续中,有嫉妒等恶心,那在见到别人的善法功德时,肯定会生起烦恼,自己不但得不到利益,反而生起痛苦,给自己即生后世带来极大恶果。这种自己残害自己的愚痴行为,每一个有头脑的人,我相信都会如避毒蛇、火坑一样,迅速远离。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嫉苦,后世苦更增。

  如果这样去随喜,对自己今生没有什么损害,来世还会获得很多的安乐;反之,于他人功德生嗔恨,内心会因嫉妒而忧苦,后世还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我们对别人修行善法的随喜,只是一念清净的认许、赞叹、欢喜之心,这种心念,对自己各方面没有一点损害。比如说他人布施了很多财产、行持了许多善法,我去至心地为他的善行欢喜、赞叹,这样我自己的财产、地位或出世间的闻思修行功德,会不会受到损害呢?一点也不会。不但无有损害,而且自己也会因此生起数数喜乐,净化嫉妒烦恼,增上了福德。同时,自己也会因此而向这些修行善法者靠齐,上进心会日益增长。这些善根在来世更会增胜,暂时能让我们得到人天福报,究竟能使自己证悟无上安乐佛果。

  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去随喜,见到别人行持善法,享受快乐时,自己反而生起嫉妒,或对他人生起嗔恨。比如说某人圆满闻思或背诵了某部论典,自己见到后对他很不满意,这对自己会不会有利益呢?自然是一丝毫也不会有。不但没有功德利益,反而会因此感受嫉妒烦恼的痛苦。嫉妒烦恼烧心的痛苦,许多人都有过不同程度感受,有时就与刀割火烧一般,令人无法忍受。藏族人的谚语说:“具有嫉妒心者,始终得不到安乐;具有傲慢心者,始终得不到功德。”自己希求安乐富贵,而不希望别人超过自己,有了这种嫉妒烦恼,肯定会嗔恨诽谤他人,不承认他人的功德,在不知不觉中造下恶业。到来世,也会因这些恶业的成熟而感受更大痛苦。

  世间有许多人往往因嫉妒而徒然自伤,而他们都不能自我觉察。有人一听到别人的功德,脸色就开始发生变化,内心如着了火一般,烫得他无法安坐……。这种人应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要生起这种恶心呢?汉地有禅师说过:“他家富贵因缘定,嫉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他人的安乐富贵是他人修习善业而得,自己贫穷无福智慧低下是自己修善法不力的报应,这些都没有什么可嫉妒、怨恨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如果想得到如同他人一样的功德,当尽力断除嫉妒,真诚地去随喜他人功德!胸怀坦荡、善良的人,一个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的人,他会为所有人的福乐而数数生起欢喜心,所有人的福善功德因此而在他相续中同样生起。这样的人,福德善根怎么会不迅速增长、直趋圆满呢!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与人谈话时,出言应当契合对方心意;所说意义应当清晰,而且言语要前后连贯;所说的要令人喜悦,远离贪爱嗔恨;语言音调要柔和,吐词发音的高低快慢要适中。

  《入行论》是寂天论师摄集经藏中有关大乘菩萨的修法窍诀而成。本师释迦牟尼佛给弟子们所传授的有关谈话的善巧方便,已在此偈中很精简地集中,这些方便法无论你修习大小乘哪一宗派,都需要去学习。这些谈话窍诀,假如你能圆满地做到,你的谈吐一定会使听众倾倒叹服。

  在内教经论中,有关谈话的善巧方便,在《法句经·言语品》、《国王教言·言语品》中,都讲得很详细。麦彭仁波切说:“世间的许多亲怨恩仇,都是由说话而引起。”大家可以经常看到国际上许多大事以及身边的小事,往往由说话而引起,也由说话而转变、消止,所以谈话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内容、方式、技巧。上师如意宝也教诫我们:“无论你是出家或是在家,说话方面不掌握一些窍诀,会带来很多不方便。”希望大家认真听习这个偈词的内容,将这些窍诀反复地运用,这样对自己的修行、弘法、生活等各方面,都将会产生深远积极影响。

  “出言当称意”——我们与别人谈话时,谈话内容、方式,要适合对方根机意乐。世间众生,各自的根机、习气千差万别,因此各自兴趣意乐也不同。有些话我们自己觉得非常好,但别人不一定接受,所以在谈话前,最好先对听者职业习性等各方面有所了解。如果先没有条件了解,也要在谈话时仔细观察,由对方表情而判断他是否对正在进行的话题有兴趣,如果对方生起了厌烦心,应迅速转变话题、方式。要不然,你不观察对方,自己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而对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什么也听不进去。当然,我们佛弟子谈论的话题与方式,一定要随顺佛法,但是谈佛法的层次与方式,应该适机。大家都知道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是富楼那尊者。富楼那尊者见到医生就说适合医生的法;见到官吏就说适合官吏的法;见到农夫就说适合农夫的法……,应机而施教,不拘泥于框框套套。这方面的窍诀,靠知识面、生活阅历等长期锻炼与培养,方能灵活地运用。

  “义明语相关”——说话时,应当将中心意义表达清楚。说一番话,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所有话都要紧紧围绕主题而说,让听者能清晰地理解你要阐述的意义。如果东一句、西一句,无有中心地乱讲一通,听者就会如…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