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P62

  ..续本文上一页”举止特别粗鲁,这种行为对他人干扰很大,如果他人在修定,你这样去大声惊扰,会很危险。在《事师五十颂》及其它一些论典中,特别强调过开门等这些行为应柔缓。这些方面在世间也有许多规矩,有些人也做得很好,希望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的修行人,一定要从现在起切实注意。

  “常喜寂静行”——修行人应恒常安住于寂静、调柔的威仪中。无论行住坐卧,大家将自心系念于正法,保持安宁而警醒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外表行为也就能相应地保持寂静如法,而经常能保持寂静的威仪,对修观自心也有极大帮助。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水鸥、猫和盗贼,它(他)们的行为无声而隐蔽,因此能达成它们所求的目标;作为大乘修行人,举止也应恒常寂静。

  水鸥,是生活在海洋、江河湖泊中的水鸟,通常以鱼类为食,它们在天空飞行、水面游动时,动作很轻捷,不会惊动游鱼;猫,大家都见过,它走房窜墙、蹲坐在角落时,都是悄无声息,最机警的老鼠也很难发觉它;还有盗贼,他们翻墙入室极为隐蔽,别人很难发现。作者在此举出三个例子,都是在说明保持寂静、警觉的行动者,能达到他们所求目标。那么,修行者为了修持善法的成功,也应如是去保持寂静。

  “能仁”是佛的名号之一,从梵语直译过来是指清净调驯,能行持苦行的心识。以此义延伸,能仁也指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所以,此处“能仁”不能解释为佛,而是泛指我们所有修持菩萨行的人。这句颂词依藏文直译过来应是“能仁恒常如是行”,意思是说水鸥、猫、盗贼为了成办它们的所求,行动经常保持静悄无声;我们为了成办自他广大利益的大乘行人,也应该依靠这种寂静、安稳、调柔的方式,不能粗鲁莽撞。

  佛教修行人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特别强调寂静。在大寺院中,僧众行住坐卧、吃饭干活,虽然人很多,仍会保持着恬静的气氛,历代修行人一直保持着这个优良传统,我们也不例外。虽然有些人由于过去的习气,不能完全做得如法,但是,要使修行上进,这一点必须要做到。上师如意宝也说过:“我们入了大乘的修行人,行为应该恒常保持寂静调柔,不要与世间那些野人一样,暴躁狂野……”

  无论在什么环境里,我们都不要大声喧闹,有些新来学院的人,大声说话,有些人放录音时声音也很大,这些都有过失。有人认为这些过失很小,不大要紧,因而明知故犯。这种人需要注意,佛经中也说:水滴很小,也会使大器满溢;愚者积其恶,也是这样少许少许积累而起的。如《涅槃经》中说:“莫轻小过,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一个真正修持大乘菩萨道的人,对一切细微学处,也会特别注意。我们如果对细微学处经常以“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渐渐地对大的戒律学处也会放松警惕,日复一日放逸下去,势必会造成严重后果。

  我们在平时,对每一个很小的行为都应谨慎,保持寂静,这是佛弟子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小乘的教派中对此特别注重。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南传佛教教化区,出家人仍保留着古朴的风格,他们的寂静调柔威仪,使无数世人见而生起信敬,也使他们的修行遍及四威仪中,顺利地生起功德。大家应以此为鉴,为了修法成功,坚定地调整自己的举止。平时如法行为更要去坚固、保持,不合标准的当努力改正。

  宜善劝勉人,不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于他人处善巧求得的劝勉之语,或他人不请自说的忠言,自己要恭恭敬敬地听闻顶戴接受,应恒常恭谦地做众生之学徒。

  “宜善劝勉人”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说我们应当经常运用智慧,善巧方便劝勉他人断恶行善,这当然要有智慧方便,自己要有一定功德才能做到。没有这种基础,自己尚是盲人,哪有能力给别人引路呢?另一种解释是:自己应向他人善巧地请求,以此而得到劝勉向上的善法教授。此偈从整体上看,是说修行人为成办善业,当恭谦地听受他人的饶益语,所以在此依第二种解释。

  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为了顺利地成办善法,当恭敬地听取他人的饶益语。听取饶益语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恭敬而又善巧地向他人请教,而得到善知识的教言。这方面我们大都知道一些依止善知识的方法,其中主要的是要恭敬、谦虚,请求教言时要善巧,得到教言后当精进依教奉行;二是“不请饶益语”,我们没有请求他人,但是他人好心好意给我们教诫。这时候,我们也应很乐意地接受,恭恭敬敬地听取。他人给我们的教诫,以智慧判断后,如果对自己的今生后世,对广大众生都有义利,就应很恭谦地将他当成善知识,像观想金刚上师一样顶戴、恭礼,在他面前以各种方式表示敬意、感激,并且将教言铭记在心,真实地去奉行。当然,我们经过正确判别,认为他的话不如法,或自己还不能完全理解接受等,可以不奉行,但对劝告者也一定要如理如法地恭敬,切不可显出不悦的脸色或露出不屑的傲色。

  大乘修行人应“恒为众人徒”,将所有众生看成善知识。应以清净心去看待他人,自己心怀谦下,以徒弟的身份去恭敬身边每一个人。能做到如此,修行则有很大长进。萨迦班智达说过:“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长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无论别人是什么人,在智者眼中都是善知识,别人的优点自己可以去学习,别人的不足处可以用来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未做到这点,经常对他人言行看不惯:“哼!你这种人还要教诫我,你又做得怎么样……”满肚子的傲慢。不论你如何,如果不能从身边每个人身上学到有益知识,那证明你的修行还不够,还非智者。真正的智者,他遇到贤善的修行人,自是能获得大饶益,即使遇到一般村野百姓,也能与他们交谈而得益。如果自己有傲慢,不用说在一般人面前,就是在金刚上师面前也得不到点滴利益。

  我们要圆满自己的德行,必须要保持谦虚,恭敬地做一切众生的弟子。以前宣化上人也说:“我是一只小蚂蚁,我愿意住在一切众生的脚下;我是一条道路,愿所有众生从我身上由凡夫地步向佛果。”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欢喜生赞叹。

  对于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名言,都应称赞为善说!如果见到他人行持福德善法,就应真诚地随喜并加以赞叹!

  在日常中,我们从各个方面能听闻、阅读到一些世出世间的善说。对这些劝人向上、激发人类美好情操、善良人格的语言,应该加以由衷赞美。无论什么人,在讲说对众生有利的语言时,我们如果觉得很好,就应当在他面前或背后如法地赞扬。善天论师说:“凡是能对治烦恼的一切善说,实际上都是佛的加持,与佛亲口所说无异,所以应当赞叹。”这个教证我们一定要记住。无论什么形式的语言、书籍,只要真正能利益众生,使众生离恶趋善、对治恶业烦恼,其实质上都是佛的无边慈悲威德事业,与佛亲口所说无有差别,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去赞美。

  在见到别人行持善法、积累福德资粮时,如供养三宝、放生、造塔庙等,这时自己也应从内心生起欢喜心,真诚地随喜他人的善行,也要以语言赞扬功德。恰美仁波切说:“如果别人行持善法时,自己不生嫉妒心,并且随喜赞叹,也能得到同样功德。”一般心地敦厚善良、谦虚的人,在看到别人修善法时,都会由衷地高兴,“好啊,太好了……”与自己亲手做这件事一样高兴,有时甚至还要超过。前段时间,我在坛城工地上与一个工人聊天,这个工人目不识丁,但他的善良敦厚,给了我很多启发。他一说话,就是赞叹他人的功德:“啊,这里的修行人真是了不起!整天闻思修行,功德真是不可思议。在末法时代,这是真正的光明宝灯啊……”“唉呀,这个高僧大德的功德确实了不起!”他虽然穿得很破烂,但我觉得他内心是纯金般的质地。相比之下,我们一些人虽然有一些闻思智慧,在这方面差得很远。脑子里弯弯道道太多,虽然能明白别人做的善法功德很大,却多多少少要生一些嫉妒、攀比心理,总要绕弯子找别人的毛病,不愿意随喜功德。这种缺点不改过来,对自己积累资粮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

  为避谄媚之嫌,应该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并随和别人称扬他人功德;如果听到有人称说自己的功德,应思忖自己是否有所说之功德,而不应生骄傲。

  我们在赞叹他人功德时,当面称赞也可以,但是最好是在他本人听不到、看不见的地方去赞扬。如果是当面称赞,极容易变成谄言,成为表面的吹捧。世间有许多人喜欢在当面吹捧别人,而在背地却诽谤别人,能在背后诚心称赞他人的很少很少。我们要称赞别人的功德,不能玩这套假把戏,当表里如一,他人真有功德时,自己应从内心去随喜赞扬。

  “随和他人德”,在听到某人赞扬他人功德时,如果这个功德是真实的,我们也应随和,去随许他人赞美之词,切不可生嫉妒,去破坏他人随喜功德之善举。有些人听到别人赞叹任何人,都要在中间插言:“啊,这个人如何如何,很坏啊……”将在场人的随喜心全部破坏。这种过失无法衡量,他的下场也会如《二规教言论》中所说“恒时讥毁众人故,依怙神众无力护”。在《格言宝藏论》、《自我教言》等很多智者的教言中,也强调过赞叹他人功德,是修行人应有的人格基础。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如果听到别人称扬自己在智慧福德各方面如何如何等一些好听的话,这时应当观察自己:是否真正具足这些功德呢?如果有,也不能生起慢心,应当思维这些功德都是上师三宝的加持恩赐而得。别人如何赞叹,也不能去执着,而应将这一切回向给众生,心里这样思维后,如树安住。如果自己根本没有别人所说的功德,那么别人只是在口头上说一种好听话而已,如同空谷回音,无有丝毫实质。别人赞言再多,自己没有的功德…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