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面也合乎中道,既不与外界在家人那样讲究,也不是很破烂。我们修行人应该好好地修心,以善法功德严饰自心,外表的衣服方面,随缘而适可,不用特别去装饰。过于奢华固是不可取,但衣着过于破烂,外表像济公和尚一样行持疯狂禁行,不拘小节,而你的修证没有达到那种高度,别人见了也不一定起信心。上师如意宝说过:“如果内心的执着没有破烂,外表的衣服破烂,不一定是瑜伽士。”
我们对身体,既不娇纵它,也不过于苛刻。应给自身适当的衣食、休息,维持它的生存。当然,这样做不是白白养它,而是让它给我们做事情——“当令办吾利”,成办我们的义利。对大乘修行人来说,义利事业即是利益一切众生,除此而外,不存在其它任何目标之“吾利”。将身体喂养好后,一定要全力以赴地饶益众生,度化一切有情,这才是养护身体的唯一目的。
有些人的身体经常不听从心识指令,不顺从地修行善法,反而去造恶业,给自己带来无边祸害。对这样的身体,作者告诉我们:“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什么也不应该给它。“一天不好好修行,就一天不给它照顾”,这是所有高僧大德的修行窍诀。无论是藏传佛教、汉传佛教,还是南传佛教的修行人都有这种传统,对懒惰懈怠的身体,以苦行去磨炼,使它所作都顺应于佛法。
世间有许多人对这个道理一无所知,他们对身体特别执着,费很多心思财力去照顾。可是身体不知恩情,不去为他们积累福德资粮,什么善法也不修,反而整天去造恶业,使它们的主人随恶业巨浪在生死轮回中受尽痛苦煎熬。我们现在既然已经清楚认识了这些道理,应当细心观察,自身有没有给自己成办利益,修行善法。如果没有,就应如论中所说“一切不应与”,对这恩将仇报的东西严加惩治,让它回过头来!大家的身体从外表看上去都差不了多少,但各自所作所为却差异很大。有些身体就像一个顺从的奴仆,辛勤地为主人干许多善事,与主人配合得很融洽;有些人的身体对善法一点也不干,给主人造各种罪业违缘,如杀生、偷盗,它很高兴去干,也很能干,那时病也没有,懒惰也没有,非常卖力。这样的人身,如果不能转变,还不如没有得到或早点让它死去,也就能少造点恶业。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应该将身体看成渡越苦海的船筏,充当自己修善的工具。为了成办有情的利益,应将它修炼成如摩尼宝一样的清净佛身。
我们的身体,应当是将它当成船筏,当成渡脱生死大海的工具。人们在渡越江河湖海时,往返来去依靠大船,汹涌波涛也不能阻挡;同样,在六道之中,人道众生有听闻修持佛法的最佳条件,是渡越轮回最好的工具,我们利用人身去精进努力,可以让自他渡过生死轮回大海,到达成佛彼岸。
如同已经过河,不再需要船筏,因它帮助人过河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不需要去执着它;身体也如此,它只是我们救度众生的工具,没有必要对它执着、贪恋不舍。《教王经》中说:“智者于身不生贪,愚者于身生贪执。”我们认识了身体的本质与作用后,一方面对它断除贪执;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它——“唯充去来依”,利用它“去”到达成佛彼岸,“来”三界利益度脱众生。我有时看自己的身体,觉得这是个大累赘,很可怜,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意义,对它有些厌恶;可有时候觉得我依靠这个身体,多多少少还能做一些对他人有益的事,比如说放生,写一些对众生有益的文字,给你们翻译、讲解一些殊胜的经论……。如果没有这个人身,我们很难修习佛法、利益自他。诸佛菩萨来度化人,也要随顺我们显现人身,要不然,诸佛菩萨在法界寂灭光明中恒时畅演法音,而我们为业障所蔽,无法听闻得益。
利用人身修习大乘佛法的终极目标,是如同普贤文殊大愿一样,要在尽轮回际解脱一切众生。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圆满证悟正等菩提,将我们凡夫的身体修成佛陀的如意宝身。佛陀的如意宝身,只要众生有信心,去祈求,就能满足任何无害心愿。我们现在这种有质碍的肉身,将来成就功德圆满的清净佛身后,也就能依众生之愿,顺众生之业缘,于无量尘刹中示现无边化身,成为无边有情究竟的如意宝、如意渡船。
在此,一些人可能有疑惑:论中有时说人身是臭皮囊,一会儿又说人身是渡船、是人身宝,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看待自身呢?针对初学者来说这是较普遍的疑点。经论中阐述每一个观点,都是针对不同层次,有一定目的。在前面说人身不净,是引导我们断除对它的庸俗贪执,因为“恶则此身轮回因”,贪执自身而作恶是众生沉溺于轮回之因;现在说人身是船,是从“善则此身解脱船”这方面而说。人身是宝,是度脱自他的最好工具,如善加利用,它能成办解脱自他的二利事业。在《学集论》中广泛摘录教证,阐述了贪执身体的过患与运用身体修善法的功德,这是从不同方面或层次而得出的观点,一方面让我们去认识身体,断除贪执,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利用它修善的功德。本论结合了这两方面,结合了小乘与大乘的观点,让我们合理地看待人身。大家如果对经论方面有广闻,会看到更多不同层次的阐述。
壬二、(应修之方便法):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我要努力把持自己的身心,经常面带笑容,平息忧恼的皱眉与怒容;作众生的善友,常说正当质直之语。
在前面断除了修习善法的违品后,现在讲述善巧修善法的方便。
作为修行人首先要做到身语意举止安详,与他人和睦相处。要作到这点,必须要自己能主宰自心,这在前面摄律仪戒内容中,详细讲过以正知正念去调伏自心,恒常能安住正念窍诀。在内做到了善持自心后,在外的言行态度方面就能自然地流露出祥和、慈善。我们学院的修行人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前段时间新来的居士告诉我:学院里的人很温和善良,好像都是菩萨一样,对他们刚来者给予了非常周到的照顾、帮助,这与外面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世界……。我想这是上师如意宝的加持,同时希望你们进一步提高,恒常以大乘修行人要求自己,以良善的意乐、大慈大悲去利益他人,要将这种慈悲无限地扩展,遍及亲人、朋友、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面对给自己造恶缘的众生,也要如是去对待。而不应生嗔恨之心,现出皱眉蹙额的怒容和不悦之色。
当然,作为凡夫,有时猝然遇到一些违缘,难免现出一些“怒纹眉”。人生气的时候,眉间就会结成一个疙瘩,堪布根霍仁波切说:“人生气发怒时,两条眉毛好像结成了一条。”有些人的性格不太好,与任何人都易发生不愉快。对这种人,藏族人比喻说:“性格恶劣者,如同牛角装在口袋里。”牛角弯弯曲曲,又尖又硬,装在口袋里,与别的东西和不到一块,稍动袋子,里面就嚓嚓作响,满口袋的东西都不能安稳;性格不好的人也是这样,他到哪儿,哪儿就不安宁,他总看不惯别人,好像除了他之外世界上没有一个好人,所以一天到晚,显出“怒纹眉”。一个人如果在即生中经常这样,《入中论》第三品中说:这种人的来世很难看,“使色不美引非善”;而能修安忍者,以后会长得很好,“忍感妙色善士喜”。你们喜欢打扮的人,不如去好好修安忍,今生千万不能露出这种“怒纹眉”,一旦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应及时调整、平息。
我们每个人都要观察自己,是否在这方面作得如法。我想如果你们将《入行论》学好,切实地去依教奉行,那么待人接物方面定会很如法,至少也会像星级宾馆里的服务员一样,恒常面带微笑,对人彬彬有礼。
“众友正实语”是说要做一切众生的亲友,说正确真实的语言。将一切众生当作好朋友,自己诚恳地作每一个人的朋友,修行人如果能做到这点,他不论对哪种人都能友善、诚恳地相待。但我们大多数人,要做到这点有些困难。有些人对他人态度亲疏不一,界线分明,对这个人笑意盎然,对那个人冷若冰霜,这不是大乘修行人应有的行为。在四无量心的舍无量心里也讲过,对一切众生都要远离有贪心的“亲”,有嗔心的“疏”,应以平等善心去对待。
我们在语言方面,应说“正实语”,即符合实际,能利益他人的语言。在《亲友书》中,龙树菩萨讲过三种语言——美语、实语、颠倒语,大乘行人应该说“美语”与“实语”,即说话尽量和蔼、悦耳,符合实际,这样对自他都有利益。无论外境如何,作为修行人应该坚持“正实语”,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切不可随顺世俗,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花言巧语。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移动床、座等器具之时,不要轻率随意,以防发出嘈杂的噪音,开门时也不能粗鲁,修行人应恒常保持调柔寂静的行止。
在一些细小行为上,能反应出一个人的修行好坏。生活在大众中的修行人,行为一定要保持寂静,以防对他人产生干扰。例如我们移动床座、桌椅等一些器具时,不能随意发出噪音而惊动他人。这点说来很简单,但实际上我们许多人都没有做到,因为平时身心没有调柔,偶尔碰到一些如卸货、背石头的粗活时,各种习气就露出来了。有些人在干这些活时,正知正念完全没有了,大大咧咧,举止很粗鲁,弄得噪声嘈杂,有的还大喊大叫,说话也没有分寸……,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修行人。我们学院是非常寂静的修行处,大家做事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破坏修行环境。以后在集体劳动时,希望大家互相提醒,当切实持守正知正念,保持良好威仪,始终做到“安稳如理行”。
“开门勿粗暴”——在敲门、推门时,动作不能太粗鲁。出家人在进门前应三弹指,如果屋里有人答应,说明自己的身份、原因,待对方答应后再轻轻地将门推开进去。如果敲门,也要轻,不急不缓地用手指叩三次,再等对方反应。有些人在这方面似乎很缺乏教育,到别人那儿去时,大步走到门边,一边使劲砸门,一边高声喊:“哎,有人吗?………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