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菩薩諸業
“菩薩諸業”指聖者菩薩所行持的種種事業。具體指每個刹那都能嚴淨諸刹海,解脫衆生海,分別諸法海,深入智慧海,清淨諸行海,圓滿諸願海,親近諸佛海,供養諸佛海,修行經劫海。
什麼是事業?就是心的能力的外在發揮,比如太陽是本體,光、熱是功能,由光熱的發揮而長養萬物是事業。聖者菩薩以證悟心性的力量,能令本具的功德周遍地發揮作用。心性遠離垢障就能起不可思議的妙用,能在一個刹那就做到嚴淨諸刹海、解脫衆生海、分別諸法海等等的極廣大事業,遠遠超過了凡夫和小乘阿羅漢的境界。比如世間傑出人士也擁有教育、環保、慈善等等的事業,但在效率、影響、成果等方面無法和聖者菩薩相比。比如聖者菩薩一刹那就能往詣無量佛前廣興供養,能教化十方無量衆生,而世間的一個教育家一時只能爲幾百、幾千個人授課,而且一個刹那決定說不出一個字來。所以在做事業的能力上,凡夫和聖者有天壤之別。
我們應當心懷最遠大的志向,不應以做一些世間事業爲滿足,應當發願追隨聖者菩薩,成就與他們同等的事業。
普能嚴淨諸刹海,解脫一切衆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海表示無量無邊。藏文每一句都有“能”字,漢譯爲了照顧譯文的優美和氣勢,有幾句省略了,但我們持誦發願時,要有“能”的內涵在裏面。
普能嚴淨諸刹海
無量無邊的刹土叫做刹海。以修證的力量普遍淨除無量刹土中的器情垢染,令其清淨,功德莊嚴,叫做嚴淨刹土。念一句時,應當發願:每個刹那都能令如海的刹土像極樂世界一樣清淨莊嚴。
解脫一切衆生海
觀察輪回的現狀就知道,無量無邊的衆生都身陷在叁有牢獄中,被铐上煩惱枷鎖,日日夜夜受衆苦逼惱,無量劫不得解脫。我們要發願:一切系縛在惑、業、苦中的衆生,我能在說法時以身神變和意神變讓他們歡喜、滿足,之後,以語教誡神變宣說妙法,讓他們當下心得解脫。
善能分別諸法海
諸法海包括講述方面的教法海和修證方面的證法海。教法按經、律、論分,有無量的文句法蘊,證法按戒、定、慧分,有無量的證德,所以都叫做海。
念這一句時,應當發願求證慧眼一一刹那都能別別觀見如海教證諸法的無上境界。就像一面大圓鏡子頓時照見森羅萬象那樣,智慧眼一時就照見如海的教法和證法,對無量法的每一細節都了了分明,毫無錯亂。
這不是一般智慧的作業。一般智慧的作用相當有限,比如一次只能了知有限的一部分;對于一分法的意義,也要通過漸次地觀察才能有所了知;或者,只是在文句上了解,對于內證的境界卻茫然無知。
大家觀察,比如看一頁書,遲鈍的人做不到“一目一行”,觀察力敏銳的人卻可以“一目十行”。又比如有這樣的修行人,初學道時看不懂經文,但悟道後開了智慧,再看經書,一目了然。這些現象都說明有情本來具有觀察的能力,只是被障礙遮蔽而使觀察力變得狹小、暗鈍,等到障礙消除時,就能現前慧眼一時照見無量法海的境界。比如,全知麥彭仁波切是意伏藏之王,在他老人家心中能一時頓現無量無邊的法義,無量的顯密法海、菩薩地道修證的境界都能極透徹地見到。有這樣的智慧,就能起無邊妙用,能做極廣大的佛法事業。
這裏,發願的重點是誓欲把心性本具的觀察力開發到究竟,也就是誓願求證到一刹那就能頓時無雜照見一切教法海和證法海的智力。
能甚深入智慧海
從哪個角度講智慧是如海呢?打個比方,我們稱贊某人智慧如海,是指他對各領域的現象、原理等都了如指掌。由此就知道,是從“智慧的境無量”上來說智慧如海的。所以,智慧海是指對諸法的性相、因果等的無量所知一一通達的智慧。
了知了智慧海的涵義後,再認定這裏發願希求的目標。這裏是希求每個刹那都能深深趣入了知無量盡所有相的廣大智海(“深入”是現證的意思)。這是針對了知盡所有相的廣大智慧,誓欲使其作用開發至究竟。所以,重點在發願令本具的廣大智慧的妙力開發到最究竟。頌中“能”字是關鍵字,表示能力、作用。當廣大智慧的力量開發至究竟時,就會現前每個刹那都能入于廣大智海的境界。
普能清淨諸行海
所謂行海,“行”指菩提行——能成就佛菩提的妙行,“海”指無量支分。菩提行就是福慧資糧——能成就佛功德法的智慧資糧和能施予一切衆生利樂的福德資糧。成就佛果需要圓滿無邊的福慧資糧,福和慧都要修到最圓滿爲止,要修滿一切菩提行海,無欠無缺。
這一句重點落在“能清淨”上。“普能清淨諸行海”,就是能做到普令一切菩提行都清淨無垢。以布施爲例,在行布施時,內心沒有悭貪等的煩惱垢;進一步,執著能施、所施、布施的分別心也空淨了。像這樣,行持一切菩提行時,都能淨治違品,不染垢穢,叫做“普能清淨諸行海”。
有人疑惑:怎麼能在“清淨”上說能力呢?清淨上確實有能力的大小,比如行菩提行時,有悭貪、嗔恚等障垢,都會使菩提行不清淨。對于這些違品,你能伏住嗎?能斷除嗎?有多大的淨治能力呢?在它現起時,是當下能空淨,還是需要經過長時對治才能止息?或者是能淨治有限的幾種障垢,還是能淨治一切障垢?……這樣觀察就知道,清淨菩提行的能力因人而異,大有差別。那麼,淨治的能力到達究竟是何種境界呢?就是一一刹那都能令無量的菩提行清淨無垢。這就是我們發願求證的目標。
總之,念這一句時要發願求證一一刹那都能令一切菩提行海清淨的境界。
圓滿一切諸願海
這是發願一一刹那都能以戒、定的力量圓滿無量菩薩願海。也就是,每個刹那都能令無量的菩薩願圓滿地實現。比如,利益衆生方面的許多願——願衆生見聞憶觸即能滅除罪障、增長福德、獲得辯才、開啓智慧、增益菩提心、止息煩惱、堅固正念等等,所有這些發願都能在一個刹那圓滿地實現。總之是發願讓自己一切發願的能力都畢竟圓滿。
親近供養諸佛海
這是發願一一刹那都能化現無數身顯現在十方諸佛刹土,親近如海諸佛,以周遍虛空界的普賢供養雲獻上供養。
這裏的要點是誓欲使心性本具的供養妙力顯發至究竟。比如,我們當下就能在佛像前供養一朵花,說明我們本具供養的妙力,土木磚石冥頑不靈,不會供養,可見供養唯是佛性的作用。我們要尊重己靈,使自己佛性的妙力無限地發揮、周遍地發揮。我們現在被客塵煩惱障蔽了,使得靈知狹小局促,等到消盡了虛妄分別時,心性妙力就能徹底地彰顯,遍界發揮。這時是佛位的普賢。我們爲了求得生命境界的圓滿,應當發願令心性本具的供養妙力畢竟圓滿。當供養的妙力到達究竟時,就能一一刹那化現無數身在無量佛前遍虛空界廣興供養,這就是普賢的自性無障礙地盡性發揮。
大家要懂得普賢行願的重點是在這裏。想一想,欲證入如來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能不發起普賢行願嗎?不發普賢行願,就沒有成佛最圓滿的因,怎麼能趣證大方廣的佛果呢?大家知道,“大”是指體的常遍,即性體遍一切處,無始無終,含裹十方叁世。“方”是指相大,圓滿含攝常樂我淨、智慧、慈悲等的恒沙性德。“廣”指用大,能起一切作用。我們的佛性是如此不可思議,要開顯它,就必須依仗稱合本性的普賢行願。
修行無倦經劫海
這是發願:以上這七種事業在無量劫數中行持也無絲毫厭倦,以精進波羅蜜多的力量勇猛勤修,永無疲厭地嚴淨諸刹海、利益衆生海等等。
以上這八種事業海,一一刹那都修行無缺,叫做畢竟圓滿《十地經》所說的菩薩十自在、十力等。這是成就十地(法雲地)時的主要事業,但它的同類在十地之前也有顯現。
以上這些聖者地的大願,我們在最初學習時,需要在念誦願文時,以心作意聖者菩薩的事…
《普賢行願品講記(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