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裏最主要的因素。比如幾十年的小本經營,做得久、數量多,不如一天做一筆大買賣的收入大。
【雲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暗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怎麼說業力的輕重在于心呢?造罪的人是自己依止虛妄顛倒的見而發起造業。這裏臨終的十念,是依靠善知識善巧安慰,在聞到實相法後發起的淨業(“實相法”就是符合事實的法,比如阿彌陀佛成就了悲願、極樂淨土成就了功德莊嚴、罪業凡夫念佛能得救度等都是事實。善知識按這樣傳授,就是傳真實的法。而造罪依止的是虛妄的顛倒見。比如沒有我,執著有我;沒有樂,執著有樂。本來這麼做對自己毫無利益,但執著會給自己帶來利益,像這樣,把顛倒的執爲真實,叫做虛妄。)。這樣就看到造業的心,一個是如實的見,另一個是虛妄的見,怎麼能比呢?比如一千年漆黑的屋子,光明一出現,就頓時變得明朗。黑暗哪裏會說“我住了一千年”而不走呢?這叫做“在心”。
比如以前造殺生、偷盜等的很多惡業,都是一時顛倒迷惑。臨終時經過善知識開導,心醒過來,就像出現了光明。比如一個人,以前不知道動物都有感受,反而認爲殺雞、殺魚就像割草一樣沒有罪過,這樣依止虛妄顛倒的見,在幾十年中麻木不仁地殺生,某一天聞到佛法,曉得衆生都有佛性,都是前世的父母,一下子心就轉過來,就像從心中出現了光明,然後他忏悔、念佛,就是由正確的心起來的,這樣的一時覺悟是能破除長期迷暗的,不會因爲無明了很久,就以一念破不了。
【雲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衆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
怎麼說業力的輕重在于緣呢?造罪的人自己依止妄想心,依止煩惱虛妄果報的衆生而生,這十念是依止無上信心,依止阿彌陀佛方便、莊嚴、真實、清淨、含攝無量功德的名號而生。
衡量業力的輕重要看當時造業的因緣。比如造殺生,是心裏依著妄想,所緣的境界是衆生這個煩惱虛妄的果報,由此而造業。現在十聲念佛是清淨的業,造業的心是臨終懇切到極點的信心和祈求,心裏緣的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是從佛大智慧、大願力中流現的真實、清淨、含攝無量功德的名號。這樣比較就看出兩種造業的因緣不同,導致業力有輕重不同。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緣。】
比如有人被毒箭射中,毒箭射入了身體,截筋破骨,當他聽到“滅除藥鼓”的鼓聲時,當即箭就被拔出,毒就被消除。
根據《首楞嚴叁昧經》,有一種叫“滅除”的藥,戰爭中把它塗在鼓上,擂鼓傳出的鼓聲在聽到的當下,射入身體的箭就被拔出,毒就被消除。所以雖然箭射得深,毒很重,但“滅除藥鼓”的鼓聲力量更強。
“滅除藥鼓聲”比喻“阿彌陀佛”萬德洪名;“箭刺入骨頭裏”,比喻五逆等的地獄種子已經種在衆生八識田裏。兩者較量,以萬德洪名的力量更大,所以至心持念就能滅除地獄的種子。《觀經》上講地獄惡相已經現前,但至心一念就頓時消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而現出金色蓮花,現出極樂世界!可見佛號的力量之大!
【雲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心間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這裏“有心間”改成“有間心”)
怎麼說業力的輕重在于心是否決定呢?造罪的人是依止有後心、有間心而生。念佛人臨終十念是依止無後心、無間心而生,這叫“決定”。
“有後心”,就是瞻前顧後,比如要殺人時,瞻前顧後,心裏不決定;“有間心”,就是正做時又冒出其它念頭,比如心裏猶豫起來,或者心裏害怕,或者動其它念頭,突然間惡念占上峰,就一下子造了,這叫有後心、有間心。念佛人臨終十念,依止的是無後心、無間心。“無後心”就是只有念佛的心,沒有緣過去、緣未來的心;“無間心”就是一念一念地相續,沒有被別的念頭間斷。這時千鈞一發,地獄的火都現了,沒有別的出路,所以整個心貫注在一句佛號上。這樣不思前、不想後,不起別的念頭,就叫無後心、無間心。由于是決定的心,造業就非常強大!
【校量叁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叁有。兩經一義耳。】
由以上“在心”、“在緣”、“在決定”叁方面的比較,就知道以臨終十念的淨業更重。這樣首先被更重的淨業所牽,當然能被佛的願力攝持而往生淨土,一往生淨土,就超出了叁有。所以《業道經》和《淨土經》說的是一個意思。“十念往生”正是“重業先牽”的體現。
【問曰,幾時名爲一念。】
問:一念是多長的時間?
【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爲一念。此中雲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爲十念。但稱名號,亦複如是。】
按照《大智度論》的說法:一百零一個生滅叫“一刹那”,六十個刹那叫“一念”。而這裏說的“念”不必按這樣計算。這只是說憶念阿彌陀佛,或者念佛總的身相,或者念佛白毫等的別相,隨著心裏所觀或所緣,不想其它,十念相續下來,就叫“十念”。不觀想佛身只是念佛名號也一樣,不雜其他心想,十念相續下來,就叫“十念”。
【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複非無間。若凝心注想,複依何可得記念之多少。】
問:如果心跑到其他所緣上,把它拉回來,可以知道有幾念,但心裏知道有幾念時,就不是沒有間斷。意思是說,正在念佛的時候,又起了計算念數的心,這樣念佛的念就有間斷,不是念念相續。如果專注地想佛、念佛,沒有計算念數的心,又怎麼知道念了多少呢?
總的意思就是:達到了專心,除了佛念就沒有別的念頭;而沒有別的念頭,就不知道自己念了幾念,怎麼能決定是念了十念而往生呢?
【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
經上說“十念”是爲了說明臨終成辦往生的時間,不是一定要知道念佛的數量。意思是,這只是表明以很少幾念就成辦了往生。
【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比方說蟪蛄(就是蟬的一種)它是春生夏死,生存在春夏之間,但它自己不曉得過了幾天,不曉得是春天?還是秋天?這些概念是沒有的。伊蟲也是生于春夏,但伊蟲不知道朱陽之節(就是不知道春夏的季節)。像“蟬在春夏生存”是旁觀者說的,當事者的蟬不曉得當時是何年何月,蟬不曉得不妨礙別人曉得。
比如我數一千粒米做成飯讓你吃。吃完問你:“吃了幾粒飯?”你說:“不知道。”雖然你不知道,但我是知道的。同樣臨終的人自己不知道念了多少,但能見他人心念的人知道他念了幾念!所以不能以念佛人自己不知道就不成立十念往生。
【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複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若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不得題之筆點。】
只要一念一念地相續,不去想其他事就可以,意思就是表達這個!有什麼閑功夫必須知道念的數量呢?沒有必要!假如想知道,當然也有方便,但需要口傳,不能寫在紙上。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卷上
《往生論注講記(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