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十四)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 卷下

  論曰。

  【論曰已下,此是解義分。】

  “論曰”以下是解釋本論偈頌的涵義。

  【此分中義有十重。一者願偈大意。二者起觀生信。叁者觀行體相。四者淨入願心。五者善巧攝化。六者離菩提障。七者順菩提門。八者名義攝對。九者願事成就。十者利行滿足。】

  一、願偈大意:標出這部《往生論》偈文的大意。

  二、起觀生信:提出五念法門,針對每一門說出修行的內涵、修持的目的,以及標明五念門的功用,逐一認識之後就能使行者發起觀修,對五念門生起信心。

  叁、觀行體相:特別就第四觀察門,闡明對極樂淨土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作觀察的具體行持方法。

  四、淨入願心:叁類莊嚴的清淨成就攝歸爲四十八願等願心莊嚴。

  五、善巧攝化:由止觀修行如實了知淨土實相之後,就能由此成就善巧方便回向,以所集的功德善根回向攝取一切衆生,同生極樂世界。

  六、離菩提障:由善能了知實相發起回向,就能遠離叁種和菩提門相違的法,也就是:依智慧門遠離我心,依慈悲門遠離無安衆生心,依方便門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七、順菩提門:遠離叁種和菩提門相違的法,就得到叁種隨順菩提門的法,也就是得到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

  八、名義攝對:以上說的種種名義再歸納、對應。把智慧、慈悲、方便叁門攝歸爲方便,再闡明般若和方便互相攝持的相狀。再把遠離我心、無安衆生心、供養恭敬自身心攝歸爲無障心,把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攝歸爲勝真心。

  九、願事成就:點明由以上的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就能得生淨土。也就是遵循五念門,身業禮拜、口業贊歎、意業作願、智業觀察、方便智業回向,和合起來修持,就使得所願之事自在成就。

  十、利行滿足:最後再從成果上顯示有五門,也就是近門、大會衆門、宅門、屋門、園林遊戲地門,說明修五念門能依次進入這五門,圓滿成就自他二利,速得成就無上菩提。

  【論者,議也。言議偈所以也。曰者,詞也。指下諸句,是議釋偈詞也。故言論曰。】

  “論”就是議,是議論偈文的內涵。“曰”就是說話,指下面句子是在解釋偈文。因此說“論曰”。

  第一重、願偈大意。

  【△願偈大意者。】

  此願偈明何義。示現觀彼安樂世界,見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國故。

  這部《願生偈》闡明的是什麼要義呢?闡明的是現觀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願生彼佛國土的要義。

  第二重、起觀生信。

  【△起觀生信者。此分中又有二重。一者示五念力。二者出五念門。】

  “起觀生信”這部分中又包含兩重:一是點出五念門的作用;二是標出五念門的內涵。

  【△示五念力者。】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怎麼來觀念淨土?怎麼來對這個觀念法門生起信心?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修持五念門獲得成就,就決定得生極樂國土,面見阿彌陀佛。

  所以,觀念的方法就是五念門,對五念門生信心的途徑就是認識修五念門的作用。修五念門起什麼作用呢?就是以修五念門爲因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爲什麼決定能成辦?因爲五念門是往生見佛無誤的正因、圓滿的正因。“無誤”是指修這五門一定得到往生見佛的果,就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圓滿”是指這五門具足往生正因的一切支分,無有欠缺。

  【△出五念門者。】

  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這是論主依據淨土經典,把淨土的修法統攝爲五念門。就是以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回向爲途徑,就能往生淨土成就佛道。

  【門者,入出義也。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門是入、出的途徑。好比人得了門徑,入、出就無障礙,可以由門進去,可以由門出來。五念門中,前四念是入極樂淨土的門徑,後一念是出淨土回入十方慈悲教化的門徑。

  這就點明了入、出淨土的方法。怎麼入淨土?就是修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四門。怎麼出淨土?就是修回向一門。五門合起來的成果就是往生見佛成就自利,普度衆生成就他利,由二利圓滿而速成佛道。

  以下標出五念門的內涵:

  第一、禮拜門。

  分二:一、說明禮拜的修行相狀;二、說明禮拜的原因。

  一、說明禮拜的修行相狀。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怎麼來做禮拜呢?就是發起自己的身業,向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至誠恭敬地禮拜。

  【諸佛如來德有無量。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若欲具談,紙筆不能載也。是以諸經或舉十名,或騰叁號。蓋存至宗而已,豈此盡耶。所言叁號,即此如來應正遍知也。】

  諸佛如來有無量無數的功德,由于功德無量,依功德安立的名號也就無量,如果要一一宣說出來,用紙筆無法記載。所以佛經裏只舉十種名號,或者只標叁個名號,這只是存留最崇奉的幾個名號作爲表示,哪裏是說盡了佛的德號呢?所謂的叁號就是這裏所說的“如來、應、正遍知”。

  下面先解釋叁個通號——“如來、應供、正遍知”,再解釋別號——“阿彌陀”也就是“無礙光”。

  【如來者,如法相解,如法相說。如諸佛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更不去後有中。故名如來。】

  “如來”,就是如諸法的體相如實解了,如諸法的體相如實演說。如同過去諸佛從安穩道而來,此佛也如是而來,再不去生死後有中,因此稱爲“如來”。

  【應者,應供也。佛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應受一切天地衆生供養,故曰應也。】

  “應”,就是“應供”。佛已除盡一切煩惱和習氣,證得一切智慧。由于斷證功德圓滿,應受一切天上人間衆生供養,因此稱爲“應供”。

  【正遍知者,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雲何不壞。心行處滅,言語道過。諸法如涅槃相不動,故名正遍知。】

  “正遍知”,就是徹底照了諸法實相。這裏“正”解釋爲實相。“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就是“正”。怎麼說不壞呢?因爲諸法實相是分別心行不到、言語說不到的,也就是它超過思量言語的行境,所以不是分別心行境的生滅法,而是不壞的相。諸法在真實中如涅槃相不動,因此稱爲“正遍知”。

  【無礙光義,如前偈中解。】

  別號“無礙光”是像偈文注解那樣解釋。也就是,以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稱爲阿彌陀。

  二、說明禮拜的原因。

  爲生彼國意故。

  專禮阿彌陀佛的原因是自己想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或者爲了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

  【何故言此。菩薩之法,常以晝叁時,夜叁時,禮十方一切諸佛,不必有願生意。今應常作願生意,故禮阿彌陀如來也。】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一般的禮拜和專修淨土的禮拜在意向上有差別。菩薩晝夜六時常禮十方諸佛,這是修禮敬諸佛,在心上不一定有願生某一佛國的意願。但修淨土就不一樣,因爲修行的目的是爲往生彌陀淨土,因此要使身、口、意業專一緣在彌陀淨土上。本論的五念門純一是緣著彌陀淨土而修,這個“專一”是淨土修行很大的關要,只有專精不二、堅固不移,才能使淨業快速成熟,而決定往生西方、得見彌陀。現在修五念門的第一門——禮拜門,要求常常作願生彌陀國土的作願,所以就對接引自己的大導師阿彌陀佛至誠恭敬地禮拜。

  第二、贊歎門。

  分二:一、說明贊歎的修行相狀;二、說明修贊歎的原因。

  一、說明贊歎的修行相狀。

  雲何贊歎。口業贊歎。

  怎麼做贊歎呢?就是用口專一地贊歎阿彌陀佛。

  【贊者,贊揚也。歎者,歌歎也。贊歎非口不宣,故曰口業也。】

  “贊”,是贊揚;“歎”,是歌歎。贊歎不用口作不出來,所以說是口業。

  二、說明修贊歎的原因。

  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爲什麼修贊歎門呢?因爲稱念彼無礙光如來名號,就有如名號所诠的如來光明智相出現,如同彼無礙光如來名號所具的妙力,想如實修行求得相應。

  這裏點明贊歎門的修法就是稱名,稱名的目的是在和彌陀名號所具的妙力相應。什麼是相應?比如電臺發射的電波有各種信息,有顯出聲音的功能,用戶的收音機調准了頻率,就能顯出相應的聲音,和電臺發射的內容一致,這是完全相應。如果沒有調到頻率範圍內,就沒有聲音顯現,這是完全不相應。如果調到頻率範圍內,但沒有到位,只出現模糊的聲音,這是少分相應。彌陀名號所具的妙力就像電波信息,稱名就像打開開關,稱名的心跟佛號相應,就像頻率調諧到位。佛號的妙力在內心顯現,就像電波信息在收音機上顯現。

  【稱彼如來名者,謂稱無礙光如來名也。】

  “稱彼如來名”是指專稱“無礙光如來”這個名號。

  稱贊有廣義、有略義。廣義指稱贊阿彌陀佛身、口、意、事業種種功德。這裏是略義,口稱阿彌陀佛名號。爲什麼稱名就是贊佛?因爲彌陀名號有無量義,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乃至神通、道力一切無量,所以稱名就是贊佛萬德。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無有障礙。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暗。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暗也。】

  先解釋“彼如來光明智相”,再解釋“如”。

  “佛光”指彌陀色身光明。光明是法身智慧所現,所以是“智慧所現的妙相”。光明有什麼妙相呢?一是無礙遍照;二是能破無明。這也是隨本願而起,彌陀因地有光明遍照十方的發願,成佛時就隨願顯現光明,遍照十方,光明照在衆生心上,就破除無明。大經上說:衆生遇到佛光,貪嗔癡叁垢就得以消滅……如果聞到阿彌陀佛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就隨心所願,得生彌陀國土。“非如”一句,反顯佛光是智慧之相。佛光不像日、月、寶珠光明只破空間黑暗…

《往生論注講記(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