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十五)

  第叁、作願門。

  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怎麼修作願門呢?就是心裏常常發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一心專念”可以解釋爲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沒有其他念;也可以解釋:心中只有“畢竟往生安樂國土”的念,沒有其他念。“專”是專一趣向;“常”是一切時處,日日夜夜都這樣發願。總之,修作願門就是一切時處,常常從真實心中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贊》上說:“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叁業四威儀所作功德,不問初、中、後,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故名作願門。”

  爲什麼修作願門呢?原因是: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下面注解裏先說明奢摩他的特定體相,再顯示修作願門的原因。

  奢摩他的特定體相。

  【譯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處,不作惡也。】

  奢摩他翻爲止。止是把心止息在一處,不作惡的意思。

  【此譯名乃不乖大意,于義未滿。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爲止。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瞋,因緣觀止癡,如是等亦名爲止。如人將行不行,亦名爲止。是知止語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雖皆名木,若但雲木,安得榆柳耶。】

  這個譯名沒有違背大意,但義理上還不滿足。怎麼說呢?心止住在鼻端,也叫做“止”。不淨觀止貪,慈悲觀止嗔,因緣觀止癡,這一類也叫“止”。人要做而不做了,也叫“止”。所以說“止”就寬泛,可以指各方面的止,在“止”上得不到奢摩他的特別體相。

  比如:椿木、柘木、榆木、柳木都叫做“木”,如果只說一個“木”字是通名,以這個名表诠不到榆、柳等的涵義。

  【奢摩他雲止者,今有叁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

  這裏奢摩他說成“止”有叁個意思:

  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生佛土。以阿彌陀名號和極樂國土名號能止息一切惡。

  就是使心專注在佛號、專注在淨土名號上,不緣其它,就能止息一切惡行。這叫“一念代萬念”,由一心念阿彌陀佛、念極樂世界,就不念貪嗔癡、不念娑婆五欲,也就止息了一切惡。這就是以清淨佛念換掉百千萬億染念,使心長時住在淨念中,由此就成就寂止。《彌陀疏鈔》說:“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楞嚴經》中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得叁摩地,斯爲第一。”

  【二者彼安樂土,過叁界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止身口意惡。】

  二、安樂國土超過叁界因果之道,人一生到彼國,就以清淨境緣的功德力,自然止息身口意的惡行。

  這第二義是從境上得的寂止,就是生到西方淨土,以色、聲、香、味、觸清淨五塵的加持,使惡業無法現行,而得到寂止。比如遇到佛光,就使貪嗔癡得以消滅。聞到淨土妙香,煩惱習氣自然不起。或者聽到寶池中水說妙法,內心清淨,無有分別。這是由彌陀本願力加持而成就。佛因地立願成就淨土,使衆生一生在國土中,就不起任何貪計我的分別,而現在本願實現了,自然能止息一切身口意惡行。

  就像雪放入洪爐中,就被立即融化,因爲有洪爐的加持;鐵放入磁場中,也當即磁化,因爲有磁場的加持;人生入極樂世界,自然不起身口意惡,因爲有淨土佛力的加持。

  【叁者阿彌陀如來正覺住持力,自然止求聲聞辟支佛心。】

  叁、以阿彌陀佛正覺有住持人心的神力,由此使人民自然止息小乘發心。

  “住持”指能使極樂人民內心的無上菩提種子永不失壞。“求聲聞辟支佛心”,指只求自身解脫得二乘阿羅漢果的發心。這裏止息小乘發心也是由彌陀本願力所成。《無量壽經》上說,凡是生到極樂國土,都住在正定聚中。

  總之,本論所說的奢摩他是大乘殊勝的寂止。彌勒菩薩在《辨中邊論頌》上說,大乘殊勝寂止就是遠離六種散亂的叁摩地。六種散亂是:一、自性散亂,指眼識等前五識的自性是向外散在色法等境界上;二、外散亂,指第六意識向外流蕩在外境上;叁、內散亂,就是內在味著叁摩地和昏沈、掉舉;四、相散亂,就是以相信叁摩地的心取相而且執著;五、粗重散亂,就是以種子的力量現行我慢,認爲我比別人殊勝;六、作意散亂,就是有小乘下劣發心,對小乘法作意。遠離這六種散亂,就證得超勝外道、小乘的殊勝寂止。

  這裏說的叁種止就是如此。“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生彼土”,就能止息心緣輪回法攀求、五根識外散和意識流蕩在外境上,乃至止息一切妄想雜念,所以能止息一切惡行;再從往生之後說,一生入淨土中,就自然不起我和我所的念頭,由此止息身、口、意的惡行;而且以佛神力住持自心,不起小乘下劣發心。所以最終六種散亂止息不起,證得大乘殊勝寂止。

  顯示修作願門的原因。

  【此叁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爲什麼說“欲如實修行奢摩他”呢?因爲以上叁種止都是從如來真實功德加持自心而出生的。法界中,阿彌陀佛的願力真實有止息妄念的功能,因此希求與佛力相應,修行奢摩他。這就道出了作願一心專念、願生極樂世界是希求獲得佛力加持,成就大乘殊勝寂止。

  “叁種止從如來如實功德生”點明了這是兼仗佛力。彌陀名號、淨土名號、淨土境緣以及佛正覺住持的妙力都是如來已成就的功德,因此是“如實”。就是所說完全真實,毫無虛假。以如來功德具有加持的緣故,行者一心系念,就獲得佛力加持,成就寂止。因爲希求這樣的寂止成就,就常常發願:“一心專念,往生極樂。”這樣時刻發願,就能攝持住自心,使心貫注在淨業修行上。

  第四、觀察門。

  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怎麼修觀察門呢?就是用智慧觀察、以正念觀極樂世界的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爲什麼修觀察門呢?原因是: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

  下面先說明毗婆舍那的特定體相,再顯示修觀察門的原因。

  毗婆舍那的特定體相。

  【譯毗婆舍那曰觀。但泛言觀,義亦未滿。何以言之。如觀身無常苦空無我九相等,皆名爲觀。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波舍那譯爲觀,只是泛泛說觀,義理也不滿足。怎麼說不滿足?比如觀身無常、觀身是苦、觀身是空、觀身無我、觀身九相[1](也就是觀死後身體腐壞等的九種相),以及“等”字所攝的種種作觀,都叫做“觀”。這也像上面說“木”字只是通名,在“木”字上得不到椿木、柘木等的差別體相。

  【毗婆舍那雲觀者,亦有二義。一者在此作想,觀彼叁種莊嚴功德。此功德如實故,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如實功德者,決定得生彼土。】

  這裏毗婆舍那說成觀,也有兩種義。一是行者往生之前在此方娑婆世界作觀想,觀彼極樂世界中的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由以每一種功德真實不虛,修行者也得到如實功德。“如實功德”,是指決定得生極樂國土。

  【二者一得生彼淨土,即見阿彌陀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

  其次,一生到極樂淨土,就見阿彌陀佛。沒證得清淨心的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和淨心菩薩和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

  按照本注後面的解釋。“未證淨心菩薩”是指初地以上七地以下的菩薩。這些菩薩也能現百身、現千身、現百千萬億身,在無佛國土中作佛事業,但要作心入叁昧才能做到,不是不作心,以作心的緣故,叫做“未得淨心”。

  “平等法身”,指八地以上菩薩,以叁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周遍十方,普供諸佛和諸佛會衆,能在無量世界沒有佛法僧的地方,作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衆生,常作佛事。這樣做時,沒有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這樣的身叫做平等法身,這樣的法叫做寂滅平等法。這就是證得大乘殊勝毗婆舍那的境界。

  顯示修觀察門的原因。

  【是故言,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

  意思是,因爲希求如實修行毗婆舍那,也就是希求能往生到極樂國土以及往生後見阿彌陀佛證得平等法身,所以現在修持觀察門,作爲正因。

  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叁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這是指出觀察門的內容有叁種:一、觀察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觀察主尊阿彌陀佛莊嚴功德;叁、觀察眷屬諸菩薩莊嚴功德。

  【心緣其事曰觀,觀心分明曰察。】

  心緣所觀事相,叫做觀。觀的心一分一分很明了,叫做察。

  第五、回向門。

  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怎麼修回向門呢?就是自己作任何功德時,都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內心時常作願:以這份功德布施衆生,與衆生同生極樂。以及作願:往生成就功德後,就回入生死,教化衆生,同成佛道。像這樣以回向爲前導,使功德往利他方面實現。

  爲什麼修回向門呢?原因是:修回向門能成就大悲心。

  【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

  這裏修的回向有兩種相:一是往相;二是還相。“往相”,是所修功德布施給一切衆生,心裏作願:以此功德和一切衆生共同往生阿彌陀佛安樂淨土。“還相”是作願:在我往生淨土,得到奢摩他毗婆奢那方便力成就之後,就回入生死,教化衆生,同成佛道。

  “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是指成就了以上說的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神力,也就是安住法身,常在叁昧,而現種種身、種種神通、種種說法。其它教典裏,又說成是成就無生忍力。得到無生忍力後,就回入生死稠林,“稠林”指稠密的樹林,表示生死不斷相續。也就是衆生由惑業感得生死,受生死時又造惑業,由因感果,感果又造…

《往生論注講記(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