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作愿门。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怎么修作愿门呢?就是心里常常发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一心专念”可以解释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没有其他念;也可以解释:心中只有“毕竟往生安乐国土”的念,没有其他念。“专”是专一趣向;“常”是一切时处,日日夜夜都这样发愿。总之,修作愿门就是一切时处,常常从真实心中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上说:“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不问初、中、后,皆须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国,故名作愿门。”
为什么修作愿门呢?原因是: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下面注解里先说明奢摩他的特定体相,再显示修作愿门的原因。
奢摩他的特定体相。
【译奢摩他曰止。止者,止心一处,不作恶也。】
奢摩他翻为止。止是把心止息在一处,不作恶的意思。
【此译名乃不乖大意,于义未满。何以言之。如止心鼻端,亦名为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瞋,因缘观止痴,如是等亦名为止。如人将行不行,亦名为止。是知止语浮漫,不正得奢摩他名也。如椿柘榆柳,虽皆名木,若但云木,安得榆柳耶。】
这个译名没有违背大意,但义理上还不满足。怎么说呢?心止住在鼻端,也叫做“止”。不净观止贪,慈悲观止嗔,因缘观止痴,这一类也叫“止”。人要做而不做了,也叫“止”。所以说“止”就宽泛,可以指各方面的止,在“止”上得不到奢摩他的特别体相。
比如:椿木、柘木、榆木、柳木都叫做“木”,如果只说一个“木”字是通名,以这个名表诠不到榆、柳等的涵义。
【奢摩他云止者,今有三义。一者一心专念阿弥陀如来,愿生彼土。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能止一切恶。】
这里奢摩他说成“止”有三个意思:
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生佛土。以阿弥陀名号和极乐国土名号能止息一切恶。
就是使心专注在佛号、专注在净土名号上,不缘其它,就能止息一切恶行。这叫“一念代万念”,由一心念阿弥陀佛、念极乐世界,就不念贪嗔痴、不念娑婆五欲,也就止息了一切恶。这就是以清净佛念换掉百千万亿染念,使心长时住在净念中,由此就成就寂止。《弥陀疏钞》说:“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二者彼安乐土,过三界道。若人一生彼国,自然止身口意恶。】
二、安乐国土超过三界因果之道,人一生到彼国,就以清净境缘的功德力,自然止息身口意的恶行。
这第二义是从境上得的寂止,就是生到西方净土,以色、声、香、味、触清净五尘的加持,使恶业无法现行,而得到寂止。比如遇到佛光,就使贪嗔痴得以消灭。闻到净土妙香,烦恼习气自然不起。或者听到宝池中水说妙法,内心清净,无有分别。这是由弥陀本愿力加持而成就。佛因地立愿成就净土,使众生一生在国土中,就不起任何贪计我的分别,而现在本愿实现了,自然能止息一切身口意恶行。
就像雪放入洪炉中,就被立即融化,因为有洪炉的加持;铁放入磁场中,也当即磁化,因为有磁场的加持;人生入极乐世界,自然不起身口意恶,因为有净土佛力的加持。
【三者阿弥陀如来正觉住持力,自然止求声闻辟支佛心。】
三、以阿弥陀佛正觉有住持人心的神力,由此使人民自然止息小乘发心。
“住持”指能使极乐人民内心的无上菩提种子永不失坏。“求声闻辟支佛心”,指只求自身解脱得二乘阿罗汉果的发心。这里止息小乘发心也是由弥陀本愿力所成。《无量寿经》上说,凡是生到极乐国土,都住在正定聚中。
总之,本论所说的奢摩他是大乘殊胜的寂止。弥勒菩萨在《辨中边论颂》上说,大乘殊胜寂止就是远离六种散乱的三摩地。六种散乱是:一、自性散乱,指眼识等前五识的自性是向外散在色法等境界上;二、外散乱,指第六意识向外流荡在外境上;三、内散乱,就是内在味著三摩地和昏沉、掉举;四、相散乱,就是以相信三摩地的心取相而且执著;五、粗重散乱,就是以种子的力量现行我慢,认为我比别人殊胜;六、作意散乱,就是有小乘下劣发心,对小乘法作意。远离这六种散乱,就证得超胜外道、小乘的殊胜寂止。
这里说的三种止就是如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生彼土”,就能止息心缘轮回法攀求、五根识外散和意识流荡在外境上,乃至止息一切妄想杂念,所以能止息一切恶行;再从往生之后说,一生入净土中,就自然不起我和我所的念头,由此止息身、口、意的恶行;而且以佛神力住持自心,不起小乘下劣发心。所以最终六种散乱止息不起,证得大乘殊胜寂止。
显示修作愿门的原因。
【此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是故言,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为什么说“欲如实修行奢摩他”呢?因为以上三种止都是从如来真实功德加持自心而出生的。法界中,阿弥陀佛的愿力真实有止息妄念的功能,因此希求与佛力相应,修行奢摩他。这就道出了作愿一心专念、愿生极乐世界是希求获得佛力加持,成就大乘殊胜寂止。
“三种止从如来如实功德生”点明了这是兼仗佛力。弥陀名号、净土名号、净土境缘以及佛正觉住持的妙力都是如来已成就的功德,因此是“如实”。就是所说完全真实,毫无虚假。以如来功德具有加持的缘故,行者一心系念,就获得佛力加持,成就寂止。因为希求这样的寂止成就,就常常发愿:“一心专念,往生极乐。”这样时刻发愿,就能摄持住自心,使心贯注在净业修行上。
第四、观察门。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怎么修观察门呢?就是用智慧观察、以正念观极乐世界的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为什么修观察门呢?原因是: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
下面先说明毗婆舍那的特定体相,再显示修观察门的原因。
毗婆舍那的特定体相。
【译毗婆舍那曰观。但泛言观,义亦未满。何以言之。如观身无常苦空无我九相等,皆名为观。亦如上木名,不得椿柘也。】
毗波舍那译为观,只是泛泛说观,义理也不满足。怎么说不满足?比如观身无常、观身是苦、观身是空、观身无我、观身九相[1](也就是观死后身体腐坏等的九种相),以及“等”字所摄的种种作观,都叫做“观”。这也像上面说“木”字只是通名,在“木”字上得不到椿木、柘木等的差别体相。
【毗婆舍那云观者,亦有二义。一者在此作想,观彼三种庄严功德。此功德如实故,修行者亦得如实功德。如实功德者,决定得生彼土。】
这里毗婆舍那说成观,也有两种义。一是行者往生之前在此方娑婆世界作观想,观彼极乐世界中的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由以每一种功德真实不虚,修行者也得到如实功德。“如实功德”,是指决定得生极乐国土。
【二者一得生彼净土,即见阿弥陀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其次,一生到极乐净土,就见阿弥陀佛。没证得清净心的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和净心菩萨和上地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按照本注后面的解释。“未证净心菩萨”是指初地以上七地以下的菩萨。这些菩萨也能现百身、现千身、现百千万亿身,在无佛国土中作佛事业,但要作心入三昧才能做到,不是不作心,以作心的缘故,叫做“未得净心”。
“平等法身”,指八地以上菩萨,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周遍十方,普供诸佛和诸佛会众,能在无量世界没有佛法僧的地方,作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这样做时,没有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这样的身叫做平等法身,这样的法叫做寂灭平等法。这就是证得大乘殊胜毗婆舍那的境界。
显示修观察门的原因。
【是故言,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意思是,因为希求如实修行毗婆舍那,也就是希求能往生到极乐国土以及往生后见阿弥陀佛证得平等法身,所以现在修持观察门,作为正因。
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
这是指出观察门的内容有三种:一、观察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功德;二、观察主尊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三、观察眷属诸菩萨庄严功德。
【心缘其事曰观,观心分明曰察。】
心缘所观事相,叫做观。观的心一分一分很明了,叫做察。
第五、回向门。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怎么修回向门呢?就是自己作任何功德时,都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内心时常作愿:以这份功德布施众生,与众生同生极乐。以及作愿:往生成就功德后,就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同成佛道。像这样以回向为前导,使功德往利他方面实现。
为什么修回向门呢?原因是:修回向门能成就大悲心。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
这里修的回向有两种相:一是往相;二是还相。“往相”,是所修功德布施给一切众生,心里作愿:以此功德和一切众生共同往生阿弥陀佛安乐净土。“还相”是作愿:在我往生净土,得到奢摩他毗婆奢那方便力成就之后,就回入生死,教化众生,同成佛道。
“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是指成就了以上说的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神力,也就是安住法身,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其它教典里,又说成是成就无生忍力。得到无生忍力后,就回入生死稠林,“稠林”指稠密的树林,表示生死不断相续。也就是众生由惑业感得生死,受生死时又造惑业,由因感果,感果又造…
《往生论注讲记(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