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往生論注講記(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因,沒有一刹那間斷,就形成了生死稠林!這裏作願的內容是往生淨土成就無生忍力後,立即回入生死,教化衆生,使衆生共同趣向佛道。

  【若往若還,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不論是作願往生極樂,還是作願回入生死,都是爲了拔濟衆生,渡過生死苦海。因此說“以回向爲前導,得以成就大悲心”。

  以自、他二利來統攝,以上修禮拜、贊歎、作願、觀察四門能成就自利,修回向一門能成就他利。由五念門成就二利,就圓滿成就佛道。

  第叁重、觀行體相。

  這是特別針對觀察門開示修行的體相或方法。

  【△觀行體相者。此分中有二體。一者器體。二者衆生體。器分中又有叁重。一者國土體相。二者示現自利利他。叁者入第一義谛。國土體相者。】

  “觀行體相”中有兩種體性:一、器的體性;二、衆生的體性。器當中又分叁重:一、國土體相;二、示現自利利他;叁、一切攝入第一義谛中。

  第一、觀察國土。

  雲何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怎麼觀察彼佛國土的莊嚴功德呢?彼佛國土的莊嚴功德,用一句話、一個比喻來表達,一句話就是“國土已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力”。因爲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就稱爲“莊嚴功德”。用一個比喻來說,就像摩尼如意寶隨欲滿足的體性。但這只是相似的比喻,不能完全表達。

  以下的注解分成叁段來講:(一)解釋國土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力;(二)解釋“如彼如意寶性”;(叁)解釋“相似相對”。

  (一)解釋國土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力。

  【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諸經統言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者衆生多少不可思議。二者業力不可思議。叁者龍力不可思議。四者禅定力不可思議。五者佛法力不可思議。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

  不可思議的妙力,總體上是指彼佛國土所具有的十七種莊嚴功德的妙力,無法思量、無法表述。因爲這是佛果境界,超出思議。

  經上總的說有五種不可思議:一、衆生的數量不可思議;二、業的力量不可思議;叁、龍的力量不可思議;四、禅定的力量不可思議;五、佛功德法的力量都不可思議。這裏阿彌陀佛國土不可思議之處,是指有兩種力:業力和佛的住持力。

  【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

  一、佛土是由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因此功德力不可思議。

  “出世善根”指無緣大悲。“大願”指四十八願所攝的彌陀願海。“力”指由願出現作用。“成”指願並非空願,力不是虛設,力和願完全相符,如願顯現國土莊嚴。這樣以出世善根大悲願力爲因,感得國土莊嚴的功德力不可思議。

  【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

  二、佛土由正覺阿彌陀法王善能住持的神力所攝持,因此國土的功德力不可思議。

  也就是佛以神力住持安樂國土萬物。一草一木,一水一花,都是從佛法身智慧所現,妙用極爲不可思議,所謂水作佛事、花作佛事、光作佛事、影作佛事。阿彌陀法王住持力所攝的國土,上至十地菩薩也不可思議,因此唯是諸佛所行境界。

  【此不可思議,如下十七種,一一相皆不可思議。至文當釋。】

  要抓住“不可思議”這四個字,是對國土一切莊嚴總的描述,也就是國土十七種莊嚴中的一一妙相都不可思議。這不是說淨土中只有花不可思議,水卻很平常;或者光明非常不可思議,樓閣只是土木所成,而是指萬物都不可思議,五塵全部不可思議,一一妙相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事相到後文再作解釋。

  (二)解釋“如彼如意寶性”。

  【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者,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佛土不可思議性也。】

  “像如意寶的寶性般相似相對”,是借如意寶的體性顯示安樂佛土萬物不可思議的體性。

  【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衆生。衆生福盡,此舍利變爲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爲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便潔齋,置珠于長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裏,若十裏,若百裏,隨我心願。爾時即便于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佛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

  這是解釋摩尼寶性。諸佛在化緣窮盡趣入涅槃時,爲了利益後世無量衆生,以方便力留下碎身舍利,作爲衆生供養禮拜的福田。到後來衆生福德窮盡,舍利就自然變成摩尼寶珠。這些寶珠多數在大海中,大龍王以它作爲自己頭部的裝飾。

  如果有轉輪王出世,就能以慈悲方便得到這寶珠,在閻浮提給衆生作大饒益。如果需要衣服、飲食、燈明等所求的種種物品時,轉輪王就沐浴齋戒,把寶珠放在長竿的頂端,對著寶珠發願:如果我真是轉輪王的話,願寶珠降下這樣的物品,或者遍滿一裏,或者遍滿十裏、百裏,滿足我的心願。這時就從虛空中降下種種物品,都是按其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的願望。這樣滿足衆生願望是因如意寶性的妙力。

  安樂國土也是如此,一切隨願滿足,因爲安樂世界成就了種種賜予安樂的體性。

  (叁)解釋“相似相對”。

  【相似相對者,彼寶珠力,求衣食者,能雨衣食等物,稱求者意,非是不求。彼佛土則不然,性滿足成就故,無所乏少。片取彼性爲喻,故言相似相對。】

  “相似相對”,是說如意寶珠的妙力是求衣食就能雨衣食等,稱心滿願,但這是有所求而滿願的。阿彌陀佛國土不是貧乏有所求,因爲國土的自性是無所缺乏,一切滿足。(雖然淨土人也有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但這不是貧乏祈求,而是以習氣變現。)這裏只是取“如願滿足”這一點來作比喻,不是完全等同,所以說“相似相對”。

  【又彼寶但能與衆生衣食等願,不能與衆生無上道願。】

  再從滿願的內容上說,如意寶只能滿足衆生求衣求食等願,不能滿足衆生求無上佛道的大願!

  比如說,如意寶不能隨人願聽什麼法就說出什麼法,也不能讓人在見光、聞香等時證得無生法忍,或者證得種種陀羅尼、叁摩地,或者使人成就廣大神通,或者安住在大乘正定聚中,或者止息妄想分別,如意寶絲毫沒有極樂國土這樣的妙力,所以只是相似比喻。

  極樂國土的莊嚴純一是不可思議境界,能使人住在大乘正定聚中,能見聞憶觸就增長善根、增進修行,能頓悟頓證,能顯發自性無量功德,能成滿普賢行願!像這些都是如意寶做不到的。

  【又彼寶但能與衆生一身願,不能與衆生無量身願。】

  又從滿願的時間上說,如意寶只能滿衆生一世的願,不能滿衆生無量世的願。比如它給人衣食,只是滿足人這一世,在人死後,這些東西就用不上了。而極樂國土的功德之力,能給衆生帶來無量世的利益。得到國土不可思議功德力的加持,行者能出生無量世的利益,直至菩提!

  【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

  有像這樣的無量差別,因此說“相似”。所以,極樂世界不只是像如意寶那樣,實際這是佛智慧所現的境界,具有佛果不可思議的妙力!

  [1] 脹想、壞想、血塗漫想、膿爛想、青瘀想、啖想、散想、骨想、燒想。

  

《往生論注講記(十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