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里最主要的因素。比如几十年的小本经营,做得久、数量多,不如一天做一笔大买卖的收入大。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暗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怎么说业力的轻重在于心呢?造罪的人是自己依止虚妄颠倒的见而发起造业。这里临终的十念,是依靠善知识善巧安慰,在闻到实相法后发起的净业(“实相法”就是符合事实的法,比如阿弥陀佛成就了悲愿、极乐净土成就了功德庄严、罪业凡夫念佛能得救度等都是事实。善知识按这样传授,就是传真实的法。而造罪依止的是虚妄的颠倒见。比如没有我,执著有我;没有乐,执著有乐。本来这么做对自己毫无利益,但执著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像这样,把颠倒的执为真实,叫做虚妄。)。这样就看到造业的心,一个是如实的见,另一个是虚妄的见,怎么能比呢?比如一千年漆黑的屋子,光明一出现,就顿时变得明朗。黑暗哪里会说“我住了一千年”而不走呢?这叫做“在心”。
比如以前造杀生、偷盗等的很多恶业,都是一时颠倒迷惑。临终时经过善知识开导,心醒过来,就像出现了光明。比如一个人,以前不知道动物都有感受,反而认为杀鸡、杀鱼就像割草一样没有罪过,这样依止虚妄颠倒的见,在几十年中麻木不仁地杀生,某一天闻到佛法,晓得众生都有佛性,都是前世的父母,一下子心就转过来,就像从心中出现了光明,然后他忏悔、念佛,就是由正确的心起来的,这样的一时觉悟是能破除长期迷暗的,不会因为无明了很久,就以一念破不了。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怎么说业力的轻重在于缘呢?造罪的人自己依止妄想心,依止烦恼虚妄果报的众生而生,这十念是依止无上信心,依止阿弥陀佛方便、庄严、真实、清净、含摄无量功德的名号而生。
衡量业力的轻重要看当时造业的因缘。比如造杀生,是心里依着妄想,所缘的境界是众生这个烦恼虚妄的果报,由此而造业。现在十声念佛是清净的业,造业的心是临终恳切到极点的信心和祈求,心里缘的是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是从佛大智慧、大愿力中流现的真实、清净、含摄无量功德的名号。这样比较就看出两种造业的因缘不同,导致业力有轻重不同。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比如有人被毒箭射中,毒箭射入了身体,截筋破骨,当他听到“灭除药鼓”的鼓声时,当即箭就被拔出,毒就被消除。
根据《首楞严三昧经》,有一种叫“灭除”的药,战争中把它涂在鼓上,擂鼓传出的鼓声在听到的当下,射入身体的箭就被拔出,毒就被消除。所以虽然箭射得深,毒很重,但“灭除药鼓”的鼓声力量更强。
“灭除药鼓声”比喻“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箭刺入骨头里”,比喻五逆等的地狱种子已经种在众生八识田里。两者较量,以万德洪名的力量更大,所以至心持念就能灭除地狱的种子。《观经》上讲地狱恶相已经现前,但至心一念就顿时消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而现出金色莲花,现出极乐世界!可见佛号的力量之大!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心间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这里“有心间”改成“有间心”)
怎么说业力的轻重在于心是否决定呢?造罪的人是依止有后心、有间心而生。念佛人临终十念是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而生,这叫“决定”。
“有后心”,就是瞻前顾后,比如要杀人时,瞻前顾后,心里不决定;“有间心”,就是正做时又冒出其它念头,比如心里犹豫起来,或者心里害怕,或者动其它念头,突然间恶念占上峰,就一下子造了,这叫有后心、有间心。念佛人临终十念,依止的是无后心、无间心。“无后心”就是只有念佛的心,没有缘过去、缘未来的心;“无间心”就是一念一念地相续,没有被别的念头间断。这时千钧一发,地狱的火都现了,没有别的出路,所以整个心贯注在一句佛号上。这样不思前、不想后,不起别的念头,就叫无后心、无间心。由于是决定的心,造业就非常强大!
【校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由以上“在心”、“在缘”、“在决定”三方面的比较,就知道以临终十念的净业更重。这样首先被更重的净业所牵,当然能被佛的愿力摄持而往生净土,一往生净土,就超出了三有。所以《业道经》和《净土经》说的是一个意思。“十念往生”正是“重业先牵”的体现。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
问:一念是多长的时间?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按照《大智度论》的说法:一百零一个生灭叫“一刹那”,六十个刹那叫“一念”。而这里说的“念”不必按这样计算。这只是说忆念阿弥陀佛,或者念佛总的身相,或者念佛白毫等的别相,随着心里所观或所缘,不想其它,十念相续下来,就叫“十念”。不观想佛身只是念佛名号也一样,不杂其他心想,十念相续下来,就叫“十念”。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问:如果心跑到其他所缘上,把它拉回来,可以知道有几念,但心里知道有几念时,就不是没有间断。意思是说,正在念佛的时候,又起了计算念数的心,这样念佛的念就有间断,不是念念相续。如果专注地想佛、念佛,没有计算念数的心,又怎么知道念了多少呢?
总的意思就是:达到了专心,除了佛念就没有别的念头;而没有别的念头,就不知道自己念了几念,怎么能决定是念了十念而往生呢?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经上说“十念”是为了说明临终成办往生的时间,不是一定要知道念佛的数量。意思是,这只是表明以很少几念就成办了往生。
【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比方说蟪蛄(就是蝉的一种)它是春生夏死,生存在春夏之间,但它自己不晓得过了几天,不晓得是春天?还是秋天?这些概念是没有的。伊虫也是生于春夏,但伊虫不知道朱阳之节(就是不知道春夏的季节)。像“蝉在春夏生存”是旁观者说的,当事者的蝉不晓得当时是何年何月,蝉不晓得不妨碍别人晓得。
比如我数一千粒米做成饭让你吃。吃完问你:“吃了几粒饭?”你说:“不知道。”虽然你不知道,但我是知道的。同样临终的人自己不知道念了多少,但能见他人心念的人知道他念了几念!所以不能以念佛人自己不知道就不成立十念往生。
【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
只要一念一念地相续,不去想其他事就可以,意思就是表达这个!有什么闲功夫必须知道念的数量呢?没有必要!假如想知道,当然也有方便,但需要口传,不能写在纸上。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
《往生论注讲记(十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