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的傳記(九)

  元明本,姓孫,錢塘人。年十五,決志出家。禮佛燃臂,誓持五戒。日課法華、圓覺、金剛諸經。夜常行不臥。已而參天目高峰妙公,遂從剃染。再叁咨決,大徹法原。高峰既示寂,本棲泊江湖間,所至學者輻湊。尋還山,廬高峰塔下。

  元朝明本,錢塘人。15歲決志出家,自己在佛前頂禮,燃手臂發誓守持五戒。每天的課誦是《法華》、《圓覺》、《金剛》等經,夜晚通宵經行不睡。

  後來,他去參天目山高峰禅師,隨禅師剃度出家。在師父前再叁討教,大徹佛法原底。高峰圓寂後,就在江湖間隨意棲泊,所到之處學者都來依止。不久回山,在高峰塔下結廬而住。

  元大德十年,出主師子院,學者稱爲中峰和尚。尋謝去,諸達官,多欲延主浙中諸名山,本固辭不就。仁宗欲致之,不可。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禅師,賜金襕袈裟,改師子院爲師子正宗禅寺。

  大德十年,出山主持師子院,學者都尊稱“中峰和尚”。不久辭謝而去。很多達官貴人請他主持浙江中部的諸名山,他都堅決辭謝。

  元仁宗想致書請他入京,也沒答應。皇帝賜號爲“佛慈圓照廣慧禅師”,而且賜給他金襕袈裟,改師子院爲“師子正宗禅寺”。

  本既單提向上,時複舉揚淨土。嘗言禅者淨土之禅,淨土者禅之淨土。有懷淨土詩一百八首,大行于世。

  大師單提禅宗向上一路,同時舉揚淨土,曾說:“禅是淨土之禅,淨土是禅之淨土。”寫了《懷淨土詩》108首,普行于世。

  又嘗率諸同事,歲遇佛誕,及叁元日,于觀世音菩薩像前,發四十八願。其一願雲,從我今生,盡未來際,臨命終時,無諸疾苦。正念現前,心不顛倒。生極樂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更往兜率內院,瞻拜慈氏。然後退位,出生娑婆,廣度群迷,同登彼岸。

  又約同修每年遇到佛的生日和叁元日,就在觀音菩薩像前發四十八願,其中有一條願說:“從我今生盡未來際,臨命終時,無諸疾苦,正念現前,心不顛倒,生極樂國。見佛聞法,即悟無生。更往兜率內院,瞻拜慈氏。然後退位,出生娑婆,廣度群迷,同登彼岸。(從我今生乃至盡未來際,在我臨命終時沒有病苦,正念現前,心不顛倒,一刹那頃就生在極樂國中。見佛聞法當即悟入無生。然後再去兜率內院拜見彌勒佛。之後退位受生在娑婆世界,廣度衆生,同登彼岸。)”

  至治叁年,止天目東岡。八月十叁日,手書別諸外護法屬。明日晨起,書偈雲,我有一句,分付大衆。更問如何,無本可據。置筆,安坐而逝,年六十一。其日白虹貫于山巅。露龛叁日,貌如生。(中峰廣錄,行錄,發願文。)

  治德叁年,大師住在天目山東岡。八月十叁,寫信告別諸護法。第二天早起寫偈:“我有一句,吩咐大衆。更問如何,本無可據。”筆一放,就安坐圓寂了。61歲。

  當天有白虹貫于山頂。露地坐龛叁天,面貌如生。

  元宏濟,字同舟,姓姚,余姚人。幼出家裏之寶積寺。年十六,剃染,持四分律甚勤。後依半山全法師習臺教。久之,悉通其旨,嘗修法華、金光明、淨土等忏。一日,于定中睹四明尊者,授以犀角如意,自是辯才日溢。泰定元年,出住萬壽圓覺寺。

  元朝宏濟,余姚人。幼年在家鄉寶積寺生活。16歲剃度出家,精勤地守持四分律。後來依止半山法師學天臺教法。久而久之,天臺玄義完全通達。曾修法華、金光明、淨土等忏法。

  一天,定中見四明尊者給他犀角如意,從此大發辯才。泰定元年,住持萬壽圓覺寺。

  明年,鹽官海岸毀,居民惴惴,丞相脫歡憂之,命濟即海岸,建水陸大齋,入慈心叁昧,取海沙誦大悲咒,遍撒其處,足迹所及,岸複固,人稱神焉。後遷集慶、顯慈、圓通諸寺。晚歸寶積,專修念佛叁昧。

  第二年,鹽官海岸毀壞,居民恐慌不安(“鹽官”就是浙江甯海)。當時的丞相脫歡非常擔憂,請宏濟大師在海岸建水陸大齋。當時宏濟入慈心叁昧,取來海沙誦大悲咒加持後,遍撒在海岸上,足迹所到之處,海岸恢複堅固。人們都稱歎神異。

  後來住持集慶、顯慈、圓通等寺。晚年歸于寶積寺,專修念佛叁昧。

  俄疾作,即召弟子,示以唯心淨土之說。或未達,濟厲聲曰,生死難處,遂逝。時至正十六年叁月十日也,年八十六。(護法錄)

  有一天,突然生病,招來弟子指示唯心淨土的大義。有人還不了達,他就大聲說:“生死難處!”這樣就走了。當時是至正十六年叁月十號,86歲。

  元必才,字大用,姓屈,臺州臨海人。母趙氏,奉佛謹,夢梵僧入堂,覺而生子。年十二,依報恩寺瞿法師出家。未幾,進具戒。後受業于玉岡潤法師。博覽群經,深明教觀。玉岡歎曰,此子殆靈山會上人耶。

  元朝必才,臺州臨海人。母親趙氏奉佛虔誠。一天夜晚,夢到梵僧進屋,醒來就生了他。

  12歲投靠報恩寺的矍法師出家。不久就受了具足戒。後來在玉岡蒙潤法師處學法,博覽群經,深明教觀。玉岡感歎地說:“這孩子大概是靈山會上的人。”

  泰定元年,繼玉岡主海鹽德藏寺。尋曆杭之興福、演福。爲人凝重沈默,精修觀行。至講演經義,縱橫無礙,聽者無不傾服。順帝賜號佛鑒圓照。

  泰定元年,繼承玉岡主持海鹽德藏寺。不久,依次主持杭州的興福寺、演福寺。爲人穩重,沈默寡言,一心精修觀行。到演說經義時,縱橫無礙,聽者無不欽仰佩服。元順帝賜號爲“佛鑒圓照大師”。

  一日,頭目岑然,即謂衆曰,吾緣盡矣。乃焚香面西,高稱阿彌陀佛號,盡一晝夜。又告衆曰,汝等勿謂修持無驗。吾淨土緣熟,叁昧現前矣。即索浴更衣,爲書別相識,合掌而逝,年六十八。

  有一天,他頭眼向上,對大衆說:“我在世的因緣盡了!”說完就燒香朝西方,高聲念阿彌陀佛。念了一晝夜,告訴大衆:“你們不要說修行無效,我現在淨土的因緣成熟,叁昧已經現前。”說完要來水沐浴、換好衣服,寫信告別一切相識後,合掌就走了。68歲。

  阇維,有五色光,自龛中發。火余,不壞者二,舌根如紅蓮華,齒牙如珂貝,舍利無算。(明高僧傳)

  荼毗時,從龛中發出五色光。燒完後不壞的有兩種,一是舌根如紅蓮花不壞,二是牙齒如貝殼般潔白。舍利無數。

  元悅可,字中庭,不詳其所出。住嘉定西隱寺,築十六觀堂,以修淨業。延祐間,賜號廣慧大師。至正中,無疾坐逝。茶毗,齒舌不壞。(蘇州府志)

  元朝悅可,不知是哪裏人。住在嘉定西隱寺。他建十六觀堂以修淨業。延祐年間,賜號爲“廣慧大師”。至正年間,無病端坐而化。荼毗時,牙齒、舌頭不壞。

  元善繼,字絕宗,姓婁,越之諸暨人。母夢神僧授以芙蕖,因而有身。生即能言,或見母舉佛號,便合掌和之。

  元朝善繼,諸暨人。母親夢到神僧給她一朵蓮花,就有了身孕。他誕生時就能說話。母親念佛,他就合掌跟著念。

  大德間,剃染。明年,進滿分戒。尋從天竺大山恢法師,習天臺教。後往南竺,谒湛堂澄公,澄深器之。至正中,主天臺薦福,又遷能仁。晚歲,專修淨業,系念彌陀,晝夜不辍。

  大德年間,剃度出家。第二年受滿分戒。不久,依止天竺寺的大山法師,習天臺教法。後來去南天竺拜谒湛堂澄公,澄公很器重他。至正年間,主持天臺薦福寺。後來又遷往能仁寺。晚年專修淨業,系念彌陀,晝夜不斷。

  一日,忽告衆曰,吾將歸矣,乃端坐而逝,年七十二。茶毗,舌根不壞。(明高僧傳)

  一天,忽然告訴大衆說:“我要走了。”然後端坐而逝。72歲。荼毗時舌根不壞。

  元子文,字宗周,明州象山人。受業于北溪聞法師。出主寶雲寺。淹博教觀,律規甚嚴。與人言,若不出口。至升座說法,滔滔莫之禦也。

  元朝子文,明州象山人,受業于北溪聞法師。後來主持寶雲寺,對于教觀有深廣的通達。平時持戒精嚴,跟人說話好像聲音不出口。等升座說法時,滔滔不絕。

  一日,講十六觀經終,即就座別衆,將入滅。或啓和尚,後事未曾囑付,何遽爾。文曰,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漢伎倆。衆懇益切。于是下座,複歸方丈,一一條畫之。即合掌稱西方聖號,回向發願畢,遂逝。阇維,舍利無數。異香襲人,彌日乃止。(明高僧傳)

  一天講《十六觀經》結束,他在座位上跟大衆告別說:“我要走了。”有人問:“後事還沒吩咐,怎麼走得這麼快?”子文說:“出家人要走就走,不做世俗人的伎倆。(就是說,像經營財富、名聲、地位、家庭等,是世俗人的做法。)”大家就更加懇切地請求。子文就下座,回到方丈,一條一條地寫好後,合掌念阿彌陀佛,回向發願完就走了。

  荼毗時得到無數舍利。異香襲人,一整天才止息。

  明寶珠,不詳其所出。嘗遊浙中杭嘉間,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無恒居,念佛不絕口。人與之言,略酬一二語,即連聲念佛。後于海門寺,忽若顛狂者將半月。一僧呵曰,爾平日實行,當與世人作眼目,何得乃爾。珠曰,如是,吾行矣。索浴畢,安然立化。(往生集)

  明朝寶珠,不清楚他的出身。曾遊曆到浙江中部杭州、嘉興之間。冬夏只穿一套衲衣,靠乞討維生,居無定所,念佛不斷。別人跟他說話,他稍微答一兩句,就連聲念佛。後來在海門橋,忽然像發了顛狂,將近有半個月。有僧人呵斥他說:“你平時都真實修行,要給世人作眼目,怎麼能示現這種行爲?”寶珠說:“那這樣我就走了!”然後要來熱水沐浴後,安然立化。

  明本明,不詳其所出。居通州靜嘉寺,梵行清白,勤于講業。後辍講,專心淨土。六時禮念,曆年弗替。忽微恙,自知時至,告衆,安然而化。異香七日。(往生集)

  明朝本明,不清楚出處。他住在通州靜嘉寺,身心行爲非常清淨,長年不斷地講經說法。後來有一天停止講席,專心修持淨土。從此晝夜禮拜、念佛。經曆多年也沒改變過。

  有一天,他忽然有點小病,自己知道時間已到。告別大家後,安然坐化。當時異香七天不散。

  明義秀,溫裏人。嘉靖初,居蒲之贊歎庵。日課阿彌陀佛十萬…

《淨土聖賢的傳記(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