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的傳記(十)

  蓮池大師名袾宏,字佛慧,號曰蓮池,志所歸也。俗姓沈,杭州仁和人,年十七,補諸生,以學行重于時。

  明朝蓮池大師,名祩宏,字佛慧,號蓮池(以“蓮池”爲號是表明自己的志願在西方蓮池)。俗姓沈,杭州仁和人。17歲考取秀才,當時以學行重于一時。

  鄰有老妪,日課佛名數千,問其故,妪曰:“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與人一拱而別,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師自此遂棲心淨土,每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以自策,戒殺生。歲時飨祀,陳蔬果而已。

  鄰居有位老母,每天念幾千佛名爲日課。問她原因,老母回答:“我丈夫持佛名,臨終沒有病,跟人一拱手就走了,所以我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議。”以這個因緣,大師從此棲心淨土,每寫“生死事大”四字放在案頭,策勵自己。戒殺生,每年祭祀,只陳設蔬菜瓜果。

  年二十七喪父,叁十一喪母,泣涕曰:“親恩罔極,正吾報答時也。”遂決志出家,繼室湯氏亦長齋奉佛。

  27歲時父親去世,31歲時母親去世。當時哭泣說:“父母深恩無極,正是我報答之時。”這樣就決心出家。繼室湯氏也長齋奉佛。

  除夕師命湯氏點茶,奉至師前,盞忽裂,師笑曰:“因緣無不散之理。”明年元日,爲嘉靖四十五年,訣湯氏曰:“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爲計。”湯氏灑然曰:“君先,吾亦將行矣!”師爲作一筆勾詞。

  除夕這天,他叫湯氏點茶。端到面前時,杯子突然落地開裂,大師笑道:“因緣無不散之理。”到了第二年元旦(嘉靖四十五年),和湯氏告別說:“恩愛不常,生死替代不了。我走了,你好自打算。”湯氏也很灑脫,說:“你先走,我也跟著來!”這樣就寫了“一筆勾”辭別湯氏。從此步入出世解脫之道。

  投西山無門洞性天理和尚薙發,乞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受具戒,辮參諸方知識,北遊五臺,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隨衆煉磨。入京師,谒辮融、笑岩諸大老,每參“念佛者是誰”。南還過東昌發悟,參究彌笃。杭州諸寺多禅期,師與會者五,終不知鄰單名字。

  大師投西山無門洞性天和尚落發,在昭慶寺無塵律師前受具足戒。之後遍參諸方知識。北遊五臺時,感得文殊放光。到伏牛,隨衆煉磨。入京師拜谒遍融、笑岩諸禅師,每次參念佛是誰。南歸過東昌時,就發悟了(就是在回南方經過東昌的途中,聽到樵棲的鼓聲,忽然大悟。作偈說:“二十年前事可疑,叁千裏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閑事,魔佛空爭是與非。”)。悟後參究更加堅定。杭州各寺院多舉辦禅期,參加過五次,期間終究不知鄰單的名字。

  隆慶五年,師乞食梵村,見雲棲山水幽寂,有終焉之志。山有廢寺,伏虎禅師故居也。土人楊國柱、陳如玉等結茅以棲師。師孑然無侶,往往絕糧,倚壁危坐而已。山中多虎,環山四十裏,傷人甚衆,居民苦之。師爲諷經千卷,施鬼神食,自是虎不爲患。

  隆慶五年,到梵村乞食。見雲棲山水幽寂,有心在這裏終老。山上有廢棄的寺院,是伏虎禅師的故居。當地人楊國柱、陳如玉等建造茅屋,供大師靜住。

  當時孤單一人,往往遇上絕糧,就靠著石壁端坐而已。山中有很多老虎,在山周圍四十裏地,老虎傷人很多。當時居民都苦于虎患。大師誦經千卷,然後施食鬼神。從此老虎不再危害。

  歲亢旱,居民乞師禱雨,師曰:“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衆固請,師乃持木魚出,循田塍行。唱佛名時,雨隨注,如足所及。衆悅,相與庀材造屋。衲子日歸附,遂成叢林。

  有一年大旱,村民求師祈雨。大師說:“我只知念佛,沒別的法術。”大家堅決祈請。大師就拿著木魚出來,沿著田梗唱佛名,當時大雨注降,腳走到哪裏就下到哪裏。大家都很喜悅,自發地找木材建造房屋。衲子日益歸附,這裏就成了叢林。

  師痛末法衆生掠影宗門,撥無淨土,有若狂象,講師輩知解依通,說食不飽,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叁根。于是單提淨土,著《阿彌陀經疏鈔》十余萬言,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書成,一時缁白之流,歸心淨土者,若魚龍之趨溟渤也。

  大師痛念末法衆生掠影宗門、撥無淨土,猶如狂象。講師們知解依通,說食不飽。如法思維,只有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叁根,于是單提淨土。(大師自己是參禅開悟,但觀察因緣,覺得末法時代只有念佛一門能橫超生死,況且這一門如大海普攝叁根,上根不屈才,下根也可入,因此單提淨土。)撰著《彌陀疏鈔》十萬多言,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當時書寫成後,一時僧俗大衆歸心淨土,猶如魚龍歸海。

  師又以佛設叁學,戒爲基本,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矣!師令求戒者具叁衣,于佛前受之,師爲證明。已受者,半月誦《梵網》經、戒經及比邱諸戒品。衆共推師精律製第一行,因著沙彌要畧、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

  大師又以佛設立叁學,以戒爲基本,但南北戒壇久已不行,就令求戒者具足叁衣,在佛前自受,大師作爲證明。已受者每半月誦《梵網經》、《戒經》和比丘諸戒品。大衆共推大師精研律製爲第一行,因而撰寫《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

  淨慈寺僧性蓮請師講《圓覺經》,于是贖寺前萬工池,畜生魚,其後增拓之。複開城中上方長壽兩池,畜魚益衆,歲費百余金。禽畜別一區,歲費粟二百石。

  淨慈寺僧人性蓮請大師講《圓覺經》,當時贖回寺院前的萬工池,畜養放生魚類。之後又增廣放生池,又開城中上方、長壽兩所大池,所畜養的魚類日益增多,每年花費百余金。飛禽走獸另設一處,每年花費二百石米。

  師每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大惡曰“殺生”。著《戒殺文》。慈聖李太後見而善之,遣內侍赍紫袈裟、白金問法要。師書偈進曰:

  大師每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大惡,曰殺生。”當時寫《戒殺文》。李太後看到這篇文,非常傾賞,就派內侍帶著紫袈裟、白金叩問法要。大師寫偈呈獻太後:

  “尊榮豪富者,由宿植善因,

  因勝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尊榮富貴是由前世種植善因而來。種植的善因殊勝,果報就必定豐厚,因此你今生成就了大福德聚。意思是你由前世修了殊勝善因,今生做了皇太後。)

  深達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錦上花,重重美無盡。

  (享大富貴時,要深深了達罪福之相,就是要知道罪福都是因緣所生,是由自己的心造善惡業所感。所以今生在得到殊勝果報時,如果能進一步種殊勝妙因,那就像錦上添花,將來果報比這還好,能這樣就福報重重無盡了。)

  如是修福已,複應慎觀察,

  修福不修慧,終非解脫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世第一。

  (這樣在修大福德之後,還要慎重觀察,只是修福而不修慧,終究不是解脫之因。只有開了智慧明見實相,才能消除妄執得到解脫。所以不但要修福,還要修慧。福慧雙修,就是世間和出世間第一了。)

  衆生真慧性,皆以雜念昏,

  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佛。

  念極心清淨,心淨土亦淨,

  蓮臺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衆生的真實智慧本性都是以雜念而昏昧。修慧的要門只是一心念佛而已。因爲能做到一心念佛,就以這佛念代替了百千萬億雜念。功深力極,就能從有念證入無念,這樣就能證得自性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在蓮臺最上品中受生。)

  見佛悟無生,究竟成佛道,

  叁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

  (上品往生,見佛彈指間就悟得無生,究竟圓成佛道,在叁界中無與倫比,因此叫做大尊貴。〔意思是,你貴爲太後,但只是得到,世間尊貴,沒得到出世間大尊貴。如果能福慧雙修、證入淨土而成佛,那就是大尊貴了。〕)

  當是時雲棲道風聞天下,僧衆日集,其設規條益嚴。通堂之外,習禅、念佛、息老病、安行腳,各有堂。百執事有寮,夜必巡警,擊板唱佛名,聲傳山谷。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凜如也。綜核巨細,別白因果,未嘗妄費。有余辄散施諸山,

  這時雲棲的道風普聞天下,僧衆日益聚集。當時設立的規條就更加嚴格了。通堂之外,習禅、念佛、老病休養、安頓行腳都各有殿堂,一百位執事也各有寮房。夜晚一定巡警,擊板唱佛號,聲傳山谷。布薩羯磨時各舉功過,行于賞罰,使人心警醒。財物不論大小,都別白因果,沒有錯用一文錢。剩余的就施散給其它寺院。

  垂老亦躬自出溺器、浣濯衣袴,小沙彌拜,未嘗不答拜。宰官居士問道者踵錯,接之無加禮。飯脫粟、臥敗席,亦莫不安之。師極轸幽冥之苦,手定水陸儀文及施食壇儀,每親設之。有見師于座上現如來像者,蓋方作如來觀也。

  大師老來還自己出溺器、洗衣褲。小沙彌禮拜,都一一回拜。宰官居士問道的接踵而來,接待時平和近人,不加尊禮。吃淡飯、睡破席,無不安然。又極憐憫幽冥衆生的痛苦,親手製定水陸儀文和施食壇儀。每次親自設放,有人見大師在座上現如來像,此時正在作如來觀。

  萬曆四十年七月叁日示寂,先十余日。入城別諸弟子及故舊,還山,設茶別衆。至月朔晚,入堂告衆曰:“明日吾行矣!”次夕入丈室示微疾,瞑目坐,召城中諸弟子至,師複開目雲:“大衆老實念佛,莫捏怪,莫壞我規矩。”向西唱佛名而逝,年八十有一,僧臘五十。(《一行居集》)

  萬曆四十年七月二號圓寂,提前十多天進城,告別諸弟子和老相識。回山就設茶和大衆告別。

  到這月初一晚上,入堂告白大衆:“明天我走了。”第二天夜晚,進丈室有點病,然後閉目而坐。招來的城中諸弟子都到齊,大師又開眼說:“大家老實念佛,莫捏怪,莫壞我規矩。”朝西方唱著佛名而往生。81歲,僧臘50。(後人尊奉大師爲淨土宗八祖) (選自《一行居集》)

  明如榮,字大賢,杭州海甯人。壯歲業屠,爲豕所齧,遂感悟,詣縣之北寺,剃染爲僧。後歸雲棲,時年六十矣。晝隨衆操作,夜持佛名,精勤不怠。萬曆九年,生日,設齋飯僧。長跪佛座前,厲聲稱願生西…

《淨土聖賢的傳記(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