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圣贤的传记(十)

  莲池大师名袾宏,字佛慧,号曰莲池,志所归也。俗姓沈,杭州仁和人,年十七,补诸生,以学行重于时。

  明朝莲池大师,名祩宏,字佛慧,号莲池(以“莲池”为号是表明自己的志愿在西方莲池)。俗姓沈,杭州仁和人。17岁考取秀才,当时以学行重于一时。

  邻有老妪,日课佛名数千,问其故,妪曰:“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与人一拱而别,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师自此遂栖心净土,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策,戒杀生。岁时飨祀,陈蔬果而已。

  邻居有位老母,每天念几千佛名为日课。问她原因,老母回答:“我丈夫持佛名,临终没有病,跟人一拱手就走了,所以我知道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以这个因缘,大师从此栖心净土,每写“生死事大”四字放在案头,策励自己。戒杀生,每年祭祀,只陈设蔬菜瓜果。

  年二十七丧父,三十一丧母,泣涕曰:“亲恩罔极,正吾报答时也。”遂决志出家,继室汤氏亦长斋奉佛。

  27岁时父亲去世,31岁时母亲去世。当时哭泣说:“父母深恩无极,正是我报答之时。”这样就决心出家。继室汤氏也长斋奉佛。

  除夕师命汤氏点茶,奉至师前,盏忽裂,师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明年元日,为嘉靖四十五年,诀汤氏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汤氏洒然曰:“君先,吾亦将行矣!”师为作一笔勾词。

  除夕这天,他叫汤氏点茶。端到面前时,杯子突然落地开裂,大师笑道:“因缘无不散之理。”到了第二年元旦(嘉靖四十五年),和汤氏告别说:“恩爱不常,生死替代不了。我走了,你好自打算。”汤氏也很洒脱,说:“你先走,我也跟着来!”这样就写了“一笔勾”辞别汤氏。从此步入出世解脱之道。

  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和尚薙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受具戒,辫参诸方知识,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至伏牛,随众炼磨。入京师,谒辫融、笑岩诸大老,每参“念佛者是谁”。南还过东昌发悟,参究弥笃。杭州诸寺多禅期,师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单名字。

  大师投西山无门洞性天和尚落发,在昭庆寺无尘律师前受具足戒。之后遍参诸方知识。北游五台时,感得文殊放光。到伏牛,随众炼磨。入京师拜谒遍融、笑岩诸禅师,每次参念佛是谁。南归过东昌时,就发悟了(就是在回南方经过东昌的途中,听到樵棲的鼓声,忽然大悟。作偈说:“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闲事,魔佛空争是与非。”)。悟后参究更加坚定。杭州各寺院多举办禅期,参加过五次,期间终究不知邻单的名字。

  隆庆五年,师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有废寺,伏虎禅师故居也。土人杨国柱、陈如玉等结茅以栖师。师孑然无侣,往往绝粮,倚壁危坐而已。山中多虎,环山四十里,伤人甚众,居民苦之。师为讽经千卷,施鬼神食,自是虎不为患。

  隆庆五年,到梵村乞食。见云栖山水幽寂,有心在这里终老。山上有废弃的寺院,是伏虎禅师的故居。当地人杨国柱、陈如玉等建造茅屋,供大师静住。

  当时孤单一人,往往遇上绝粮,就靠着石壁端坐而已。山中有很多老虎,在山周围四十里地,老虎伤人很多。当时居民都苦于虎患。大师诵经千卷,然后施食鬼神。从此老虎不再危害。

  岁亢旱,居民乞师祷雨,师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众固请,师乃持木鱼出,循田塍行。唱佛名时,雨随注,如足所及。众悦,相与庀材造屋。衲子日归附,遂成丛林。

  有一年大旱,村民求师祈雨。大师说:“我只知念佛,没别的法术。”大家坚决祈请。大师就拿着木鱼出来,沿着田梗唱佛名,当时大雨注降,脚走到哪里就下到哪里。大家都很喜悦,自发地找木材建造房屋。衲子日益归附,这里就成了丛林。

  师痛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讲师辈知解依通,说食不饱,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余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书成,一时缁白之流,归心净土者,若鱼龙之趋溟渤也。

  大师痛念末法众生掠影宗门、拨无净土,犹如狂象。讲师们知解依通,说食不饱。如法思维,只有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大师自己是参禅开悟,但观察因缘,觉得末法时代只有念佛一门能横超生死,况且这一门如大海普摄三根,上根不屈才,下根也可入,因此单提净土。)撰著《弥陀疏钞》十万多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当时书写成后,一时僧俗大众归心净土,犹如鱼龙归海。

  师又以佛设三学,戒为基本,南北戒坛久禁不行矣!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师为证明。已受者,半月诵《梵网》经、戒经及比邱诸戒品。众共推师精律制第一行,因著沙弥要畧、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

  大师又以佛设立三学,以戒为基本,但南北戒壇久已不行,就令求戒者具足三衣,在佛前自受,大师作为证明。已受者每半月诵《梵网经》、《戒经》和比丘诸戒品。大众共推大师精研律制为第一行,因而撰写《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

  净慈寺僧性莲请师讲《圆觉经》,于是赎寺前万工池,畜生鱼,其后增拓之。复开城中上方长寿两池,畜鱼益众,岁费百余金。禽畜别一区,岁费粟二百石。

  净慈寺僧人性莲请大师讲《圆觉经》,当时赎回寺院前的万工池,畜养放生鱼类。之后又增广放生池,又开城中上方、长寿两所大池,所畜养的鱼类日益增多,每年花费百余金。飞禽走兽另设一处,每年花费二百石米。

  师每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大恶曰“杀生”。著《戒杀文》。慈圣李太后见而善之,遣内侍赍紫袈裟、白金问法要。师书偈进曰:

  大师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下之大恶,曰杀生。”当时写《戒杀文》。李太后看到这篇文,非常倾赏,就派内侍带着紫袈裟、白金叩问法要。大师写偈呈献太后:

  “尊荣豪富者,由宿植善因,

  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尊荣富贵是由前世种植善因而来。种植的善因殊胜,果报就必定丰厚,因此你今生成就了大福德聚。意思是你由前世修了殊胜善因,今生做了皇太后。)

  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锦上花,重重美无尽。

  (享大富贵时,要深深了达罪福之相,就是要知道罪福都是因缘所生,是由自己的心造善恶业所感。所以今生在得到殊胜果报时,如果能进一步种殊胜妙因,那就像锦上添花,将来果报比这还好,能这样就福报重重无尽了。)

  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

  修福不修慧,终非解脱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世第一。

  (这样在修大福德之后,还要慎重观察,只是修福而不修慧,终究不是解脱之因。只有开了智慧明见实相,才能消除妄执得到解脱。所以不但要修福,还要修慧。福慧双修,就是世间和出世间第一了。)

  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

  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

  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众生的真实智慧本性都是以杂念而昏昧。修慧的要门只是一心念佛而已。因为能做到一心念佛,就以这佛念代替了百千万亿杂念。功深力极,就能从有念证入无念,这样就能证得自性清净心。心净则土净,在莲台最上品中受生。)

  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上品往生,见佛弹指间就悟得无生,究竟圆成佛道,在三界中无与伦比,因此叫做大尊贵。〔意思是,你贵为太后,但只是得到,世间尊贵,没得到出世间大尊贵。如果能福慧双修、证入净土而成佛,那就是大尊贵了。〕)

  当是时云栖道风闻天下,僧众日集,其设规条益严。通堂之外,习禅、念佛、息老病、安行脚,各有堂。百执事有寮,夜必巡警,击板唱佛名,声传山谷。布萨羯磨举功过、行赏罚,凛如也。综核巨细,别白因果,未尝妄费。有余辄散施诸山,

  这时云栖的道风普闻天下,僧众日益聚集。当时设立的规条就更加严格了。通堂之外,习禅、念佛、老病休养、安顿行脚都各有殿堂,一百位执事也各有寮房。夜晚一定巡警,击板唱佛号,声传山谷。布萨羯磨时各举功过,行于赏罚,使人心警醒。财物不论大小,都别白因果,没有错用一文钱。剩余的就施散给其它寺院。

  垂老亦躬自出溺器、浣濯衣袴,小沙弥拜,未尝不答拜。宰官居士问道者踵错,接之无加礼。饭脱粟、卧败席,亦莫不安之。师极轸幽冥之苦,手定水陆仪文及施食坛仪,每亲设之。有见师于座上现如来像者,盖方作如来观也。

  大师老来还自己出溺器、洗衣裤。小沙弥礼拜,都一一回拜。宰官居士问道的接踵而来,接待时平和近人,不加尊礼。吃淡饭、睡破席,无不安然。又极怜悯幽冥众生的痛苦,亲手制定水陆仪文和施食坛仪。每次亲自设放,有人见大师在座上现如来像,此时正在作如来观。

  万历四十年七月三日示寂,先十余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还山,设茶别众。至月朔晚,入堂告众曰:“明日吾行矣!”次夕入丈室示微疾,瞑目坐,召城中诸弟子至,师复开目云:“大众老实念佛,莫捏怪,莫坏我规矩。”向西唱佛名而逝,年八十有一,僧腊五十。(《一行居集》)

  万历四十年七月二号圆寂,提前十多天进城,告别诸弟子和老相识。回山就设茶和大众告别。

  到这月初一晚上,入堂告白大众:“明天我走了。”第二天夜晚,进丈室有点病,然后闭目而坐。招来的城中诸弟子都到齐,大师又开眼说:“大家老实念佛,莫捏怪,莫坏我规矩。”朝西方唱着佛名而往生。81岁,僧腊50。(后人尊奉大师为净土宗八祖) (选自《一行居集》)

  明如荣,字大贤,杭州海宁人。壮岁业屠,为豕所啮,遂感悟,诣县之北寺,剃染为僧。后归云栖,时年六十矣。昼随众操作,夜持佛名,精勤不怠。万历九年,生日,设斋饭僧。长跪佛座前,厉声称愿生西…

《净土圣贤的传记(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