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本,姓孙,钱塘人。年十五,决志出家。礼佛燃臂,誓持五戒。日课法华、圆觉、金刚诸经。夜常行不卧。已而参天目高峰妙公,遂从剃染。再三咨决,大彻法原。高峰既示寂,本栖泊江湖间,所至学者辐凑。寻还山,庐高峰塔下。
元朝明本,钱塘人。15岁决志出家,自己在佛前顶礼,燃手臂发誓守持五戒。每天的课诵是《法华》、《圆觉》、《金刚》等经,夜晚通宵经行不睡。
后来,他去参天目山高峰禅师,随禅师剃度出家。在师父前再三讨教,大彻佛法原底。高峰圆寂后,就在江湖间随意栖泊,所到之处学者都来依止。不久回山,在高峰塔下结庐而住。
元大德十年,出主师子院,学者称为中峰和尚。寻谢去,诸达官,多欲延主浙中诸名山,本固辞不就。仁宗欲致之,不可。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赐金襕袈裟,改师子院为师子正宗禅寺。
大德十年,出山主持师子院,学者都尊称“中峰和尚”。不久辞谢而去。很多达官贵人请他主持浙江中部的诸名山,他都坚决辞谢。
元仁宗想致书请他入京,也没答应。皇帝赐号为“佛慈圆照广慧禅师”,而且赐给他金襕袈裟,改师子院为“师子正宗禅寺”。
本既单提向上,时复举扬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一百八首,大行于世。
大师单提禅宗向上一路,同时举扬净土,曾说:“禅是净土之禅,净土是禅之净土。”写了《怀净土诗》108首,普行于世。
又尝率诸同事,岁遇佛诞,及三元日,于观世音菩萨像前,发四十八愿。其一愿云,从我今生,尽未来际,临命终时,无诸疾苦。正念现前,心不颠倒。生极乐国,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更往兜率内院,瞻拜慈氏。然后退位,出生娑婆,广度群迷,同登彼岸。
又约同修每年遇到佛的生日和三元日,就在观音菩萨像前发四十八愿,其中有一条愿说:“从我今生尽未来际,临命终时,无诸疾苦,正念现前,心不颠倒,生极乐国。见佛闻法,即悟无生。更往兜率内院,瞻拜慈氏。然后退位,出生娑婆,广度群迷,同登彼岸。(从我今生乃至尽未来际,在我临命终时没有病苦,正念现前,心不颠倒,一刹那顷就生在极乐国中。见佛闻法当即悟入无生。然后再去兜率内院拜见弥勒佛。之后退位受生在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同登彼岸。)”
至治三年,止天目东冈。八月十三日,手书别诸外护法属。明日晨起,书偈云,我有一句,分付大众。更问如何,无本可据。置笔,安坐而逝,年六十一。其日白虹贯于山巅。露龛三日,貌如生。(中峰广录,行录,发愿文。)
治德三年,大师住在天目山东冈。八月十三,写信告别诸护法。第二天早起写偈:“我有一句,吩咐大众。更问如何,本无可据。”笔一放,就安坐圆寂了。61岁。
当天有白虹贯于山顶。露地坐龛三天,面貌如生。
元宏济,字同舟,姓姚,余姚人。幼出家里之宝积寺。年十六,剃染,持四分律甚勤。后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睹四明尊者,授以犀角如意,自是辩才日溢。泰定元年,出住万寿圆觉寺。
元朝宏济,余姚人。幼年在家乡宝积寺生活。16岁剃度出家,精勤地守持四分律。后来依止半山法师学天台教法。久而久之,天台玄义完全通达。曾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法。
一天,定中见四明尊者给他犀角如意,从此大发辩才。泰定元年,住持万寿圆觉寺。
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惴惴,丞相脱欢忧之,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咒,遍撒其处,足迹所及,岸复固,人称神焉。后迁集庆、显慈、圆通诸寺。晚归宝积,专修念佛三昧。
第二年,盐官海岸毁坏,居民恐慌不安(“盐官”就是浙江宁海)。当时的丞相脱欢非常担忧,请宏济大师在海岸建水陆大斋。当时宏济入慈心三昧,取来海沙诵大悲咒加持后,遍撒在海岸上,足迹所到之处,海岸恢复坚固。人们都称叹神异。
后来住持集庆、显慈、圆通等寺。晚年归于宝积寺,专修念佛三昧。
俄疾作,即召弟子,示以唯心净土之说。或未达,济厉声曰,生死难处,遂逝。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年八十六。(护法录)
有一天,突然生病,招来弟子指示唯心净土的大义。有人还不了达,他就大声说:“生死难处!”这样就走了。当时是至正十六年三月十号,86岁。
元必才,字大用,姓屈,台州临海人。母赵氏,奉佛谨,梦梵僧入堂,觉而生子。年十二,依报恩寺瞿法师出家。未几,进具戒。后受业于玉冈润法师。博览群经,深明教观。玉冈叹曰,此子殆灵山会上人耶。
元朝必才,台州临海人。母亲赵氏奉佛虔诚。一天夜晚,梦到梵僧进屋,醒来就生了他。
12岁投靠报恩寺的矍法师出家。不久就受了具足戒。后来在玉冈蒙润法师处学法,博览群经,深明教观。玉冈感叹地说:“这孩子大概是灵山会上的人。”
泰定元年,继玉冈主海盐德藏寺。寻历杭之兴福、演福。为人凝重沉默,精修观行。至讲演经义,纵横无碍,听者无不倾服。顺帝赐号佛鉴圆照。
泰定元年,继承玉冈主持海盐德藏寺。不久,依次主持杭州的兴福寺、演福寺。为人稳重,沉默寡言,一心精修观行。到演说经义时,纵横无碍,听者无不钦仰佩服。元顺帝赐号为“佛鉴圆照大师”。
一日,头目岑然,即谓众曰,吾缘尽矣。乃焚香面西,高称阿弥陀佛号,尽一昼夜。又告众曰,汝等勿谓修持无验。吾净土缘熟,三昧现前矣。即索浴更衣,为书别相识,合掌而逝,年六十八。
有一天,他头眼向上,对大众说:“我在世的因缘尽了!”说完就烧香朝西方,高声念阿弥陀佛。念了一昼夜,告诉大众:“你们不要说修行无效,我现在净土的因缘成熟,三昧已经现前。”说完要来水沐浴、换好衣服,写信告别一切相识后,合掌就走了。68岁。
阇维,有五色光,自龛中发。火余,不坏者二,舌根如红莲华,齿牙如珂贝,舍利无算。(明高僧传)
荼毗时,从龛中发出五色光。烧完后不坏的有两种,一是舌根如红莲花不坏,二是牙齿如贝壳般洁白。舍利无数。
元悦可,字中庭,不详其所出。住嘉定西隐寺,筑十六观堂,以修净业。延祐间,赐号广慧大师。至正中,无疾坐逝。茶毗,齿舌不坏。(苏州府志)
元朝悦可,不知是哪里人。住在嘉定西隐寺。他建十六观堂以修净业。延祐年间,赐号为“广慧大师”。至正年间,无病端坐而化。荼毗时,牙齿、舌头不坏。
元善继,字绝宗,姓娄,越之诸暨人。母梦神僧授以芙蕖,因而有身。生即能言,或见母举佛号,便合掌和之。
元朝善继,诸暨人。母亲梦到神僧给她一朵莲花,就有了身孕。他诞生时就能说话。母亲念佛,他就合掌跟着念。
大德间,剃染。明年,进满分戒。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后往南竺,谒湛堂澄公,澄深器之。至正中,主天台荐福,又迁能仁。晚岁,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大德年间,剃度出家。第二年受满分戒。不久,依止天竺寺的大山法师,习天台教法。后来去南天竺拜谒湛堂澄公,澄公很器重他。至正年间,主持天台荐福寺。后来又迁往能仁寺。晚年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断。
一日,忽告众曰,吾将归矣,乃端坐而逝,年七十二。茶毗,舌根不坏。(明高僧传)
一天,忽然告诉大众说:“我要走了。”然后端坐而逝。72岁。荼毗时舌根不坏。
元子文,字宗周,明州象山人。受业于北溪闻法师。出主宝云寺。淹博教观,律规甚严。与人言,若不出口。至升座说法,滔滔莫之御也。
元朝子文,明州象山人,受业于北溪闻法师。后来主持宝云寺,对于教观有深广的通达。平时持戒精严,跟人说话好像声音不出口。等升座说法时,滔滔不绝。
一日,讲十六观经终,即就座别众,将入灭。或启和尚,后事未曾嘱付,何遽尔。文曰,僧家要行便行,莫做俗汉伎俩。众恳益切。于是下座,复归方丈,一一条画之。即合掌称西方圣号,回向发愿毕,遂逝。阇维,舍利无数。异香袭人,弥日乃止。(明高僧传)
一天讲《十六观经》结束,他在座位上跟大众告别说:“我要走了。”有人问:“后事还没吩咐,怎么走得这么快?”子文说:“出家人要走就走,不做世俗人的伎俩。(就是说,像经营财富、名声、地位、家庭等,是世俗人的做法。)”大家就更加恳切地请求。子文就下座,回到方丈,一条一条地写好后,合掌念阿弥陀佛,回向发愿完就走了。
荼毗时得到无数舍利。异香袭人,一整天才止息。
明宝珠,不详其所出。尝游浙中杭嘉间,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无恒居,念佛不绝口。人与之言,略酬一二语,即连声念佛。后于海门寺,忽若颠狂者将半月。一僧呵曰,尔平日实行,当与世人作眼目,何得乃尔。珠曰,如是,吾行矣。索浴毕,安然立化。(往生集)
明朝宝珠,不清楚他的出身。曾游历到浙江中部杭州、嘉兴之间。冬夏只穿一套衲衣,靠乞讨维生,居无定所,念佛不断。别人跟他说话,他稍微答一两句,就连声念佛。后来在海门桥,忽然像发了颠狂,将近有半个月。有僧人呵斥他说:“你平时都真实修行,要给世人作眼目,怎么能示现这种行为?”宝珠说:“那这样我就走了!”然后要来热水沐浴后,安然立化。
明本明,不详其所出。居通州静嘉寺,梵行清白,勤于讲业。后辍讲,专心净土。六时礼念,历年弗替。忽微恙,自知时至,告众,安然而化。异香七日。(往生集)
明朝本明,不清楚出处。他住在通州静嘉寺,身心行为非常清净,长年不断地讲经说法。后来有一天停止讲席,专心修持净土。从此昼夜礼拜、念佛。经历多年也没改变过。
有一天,他忽然有点小病,自己知道时间已到。告别大家后,安然坐化。当时异香七天不散。
明义秀,温里人。嘉靖初,居蒲之赞叹庵。日课阿弥陀佛十万…
《净土圣贤的传记(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