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的傳記(八)▪P3

  ..續本文上一頁家告別雲,我明日行矣。明日,送者俱會。即入龛端坐,求甘瓜啖盡一枚,唱佛而化。(佛祖統紀)

  宋朝祖輝,不知是哪裏人。住在明州城中的佛閣裏,遇到人就說“阿彌陀佛”。當時鄞縣的縣尉王用享夫婦對他恭敬承事。

  有一天,祖輝到他的施主家告別說:“我明天走了。”第二天,送的人都來了。祖輝坐在龛裏說:“拿片瓜給我吃吃!”然後吃了一枚甜瓜,吃完念著佛就走了。

  宋如鑒,不詳其所出。居明州塔山,兩閱大藏,長誦蓮經。專志念佛,晝夜不懈。晚年庵居,忽示疾,請鄰庵諸僧唱佛。面西跏趺,含笑而化。(佛祖統紀)

  宋朝如鑒,不知是哪裏人。住在明州塔山,閱過兩次藏經,長期誦《法華經》。他專心致志地念佛,晝夜不懈怠。晚年住廟時,忽然生了病,請臨廟的僧人一起來念佛。向西結跏趺坐,含笑往生。

  宋祖新,不詳其所出。受業四明福原寺。布衣粝食,製行清苦。住方氏庵。別于福原創淨土院,造叁聖像,栽池蓮。月叁八日,集道俗系念。

  宋朝祖新,不知是哪裏人。在四明福原寺受業。平時布衣粗食,勵志苦行,住在方氏庵。又另外在福原創立淨土院,造立西方叁聖像。然後在水池裏栽上蓮花。每月叁個八天集合僧俗,同念阿彌陀佛。

  一日,往別福原方丈曰,二月十五日,將西歸,特來拜辭。欲索面一碗,以果枵腹,可乎。主人如其言。食訖,竟往淨土院像前作禮雲,祖新將行,奉別尊像。即歸庵別衆,謂曰,吾其去矣。願諸仁者,勤心念佛,得早相會。即趺坐唱佛,遽雲佛至,合掌而化。(佛祖統紀)

  這一天,祖新去告別福原的方丈說:“二月二十五號我要西歸了,所以特地來拜謝辭別。我想要一碗面飽飽肚子,可以嗎?”主人按他的話給了一碗面。他吃完就到淨土院的佛祖像前禮拜說:“祖新要走了,跟聖尊告別。”然後回到廟裏,辭別大衆說:“我走了,願各位勤心念佛,好早日在淨土見面。”這樣就結跏趺坐念佛,忽然說:“佛來了!”兩手合掌就往生了。

  金祖朗,姓李,薊州人。九歲出家,禮燕京大聖安寺圓通國師爲師。金大定中,曆住崇壽香林諸寺。真佑間,賜號圓通大師。日誦彌陀數萬聲。

  金朝祖朗,薊州人(薊州就是北京的西南部)。9歲出家,拜燕京大聖安寺圓通國師爲師。

  金朝大曆年間,依次住持過崇壽、香林等寺院。真佑年間,皇帝賜號爲“圓通大師”。每天念阿彌陀佛幾萬聲。

  年七十四,將示寂,預告其徒曰,吾生緣盡矣。其徒訝之。後七日,口占偈曰,咄這皮袋,常爲患害,繼祖無能,念佛有賴。來亦無來,去亦無礙。四大五陰,一時敗壞。且道還有不敗壞者麼。良久雲,浮雲散盡月升空,極樂光中常自在。遂跏趺而卒。(湛然居士集)

  74歲快圓寂時,預先告訴徒衆:“我在世的因緣已經盡了。”徒衆聽了很驚訝。過後七天,口裏說偈:“咄這皮袋,常爲患害,繼祖無能,念佛有賴。來亦無來,去亦無礙,四大五陰,一時敗壞。且道還有不敗壞者嗎?(他說:這臭皮囊是無量諸苦的依處,我無力繼祖傳燈,念佛卻有依賴。來也沒有個來的,去也了無障礙。到此時,四大五陰的身一時敗壞。你們道一句:還有不壞者嗎?)”許久,又說:“浮雲散盡月升空,極樂光中常自在。”就這樣結跏趺坐化去。

  元妙文,姓孫,蔚州人。九歲出家。二十一抵燕京,依大德明公,學圓頓之道。後居薊之雲泉寺。勤儉節用,廪有余粟,歲荒以赈饑民,薊人德之。累主講席,大宏方等,力唱圓宗。晚年,退居逸老,專修念佛叁昧。

  元朝妙文,蔚州人。9歲出家。21歲到燕京,依止大德明公學圓頓之道。後來住在薊州雲泉寺。平時生活節儉,有剩余的米就在荒年拿來赈濟災民。薊州人都感戴他的恩德。

  他曆次主持講席,弘揚大乘方等經,演唱圓頓教。到了晚年退居養老,專修念佛叁昧。

  元延祐六年,示疾,令弟子高聲唱佛名。遽起跏趺,結叁昧印,泊然而逝,年八十叁。(佛祖通載)

  延祐六年,示現有病,叫弟子們高聲念佛。突然坐起結跏趺坐,手結定印,安然往生。83歲。

  元善住,字雲屋,蘇州人。掩關一室,六時念佛,病久不易。終時,異香滿室。有安養傳,谷響集,行世。(往生集)

  元朝善住,蘇州人。平時都在屋裏閉關,六時念佛。生病很久,也從未改變。臨終時屋裏充滿異香。寫有《安養傳》、《谷響集》流通世間。

  元性澄,字湛堂,姓孫,會稽人。母夢日輪墮空而生澄。四歲,辄拈筆爲佛像。授以佛經,即能成誦。至元十叁年,投石門殊律師,祝發受具。後依佛鑒銛公,習天臺教觀。大德九年,住杭之東竺。

  元朝性澄,會稽人。母親夢到日輪從虛空中墜落,就生了他。4歲就能提筆畫佛像。給他傳授佛經,聽完就能背誦。

  元朝十叁年,投石門殊律師,剃發受具足戒。後來依止佛鑒铦公,修習天臺教觀。大德九年,住在杭州東天竺寺。

  十一年,吳越大旱,禱雨,雨立下。歲饑,民死無以斂,乃爲掩其遺骸,作水陸大會普度之。至治元年,驿召入京,命居清塔寺,校正大藏,賜號佛海大師。住上天竺。後歸佛果寺,笃志淨土。修一心叁觀者七晝夜,屢感瑞應。

  十一年,吳越兩地發生大旱災。當時祈禱下雨,雨就立即降下。這一年鬧饑荒,人死了不能殓屍。性澄就爲人掩埋遺體,做水陸法會普度亡靈。

  至治元年,诏令性澄進京,敕令住在清塔寺校正大藏經,賜號爲“佛海大師”,住在上天竺寺。後來歸于佛果寺,堅志求生淨土。修一心叁觀七晝夜,屢次感得瑞應。

  月旦,衆前問訊。澄遽揖曰,老僧向非急于退步,幾至半途而廢矣。今日則有,明日恐無,光陰可把玩乎。煩點示衣缽,用表無常。衆爲稱佛名。止之曰,佛須自念,明晨,當來一別。黎明衆集,端坐而化,年七十八。(明高僧傳)

  這月初,大家前來問訊。性澄突然作揖說:“老僧以前不是急于退步,幾乎就要半途而廢。今天人還在世上,明天恐怕就沒有了,光陰可以用來放逸嗎?”然後叫人點他的衣缽,表示無常。大衆爲他稱佛名,他說:“佛要自己念。明早你們來告別一下。”黎明,大家來了。他端坐而化,78歲。

  元蒙潤,字玉岡,姓顧,海鹽人。年十四,出家白蓮寺,依古原法師。方禮伽藍神,像皆仆。古原授以天臺止觀、金剛鈚、十不二門諸書,即能了大意。古原歸寂,事竹堂傳法師。因苦學嬰疾,修請觀音忏七七日,疾愈,而心倍明利。

  元朝蒙潤,海鹽人。14歲在白蓮寺出家,依止古原法師。當他禮拜伽藍神時,神像都倒下。古原給他傳授天臺止觀、金剛鈚、十不二門等,他都能了達大義。

  古原圓寂後,蒙潤又承事竹堂法師。當時學習非常刻苦,得了重病,就修持“請觀音忏”七個七天。病好了,心變得更加明利(“明利”就是智慧敏銳,什麼東西一看就明白。)。

  尋主海鹽德藏寺,日講法華。遷南竺演福。既而退居于龍井白蓮庵,專修念佛叁昧。依者日衆,複出主下竺,率衆修法華叁昧,感普賢放光,現諸瑞相。居叁年,一日,呼弟子實法明策等,示止觀安心之旨。已而曰,吾生緣已盡,茲唯其時。驟稱佛號數百聲,泊然而化。

  不久,又主持海鹽德藏寺,每天講《法華經》。然後換到南天竺演福寺。再往後退居在龍井白蓮庵,專修念佛叁昧。後來依止他的人日益增多。他又出來主持下天竺寺,領衆修持法華叁昧,感得普賢菩薩放光,顯現各種瑞相。

  叁年後的一天,把弟子實法、明策等叫來,指示止觀安心的妙旨,然後說:“我在世的因緣盡了,就在此時。”突然稱了幾百聲佛,就安然往生了。

  潤生平力修,晝夜無間。常行般舟叁昧,以九十日爲期者七。修法華、金光明、大悲、淨土諸忏,以七七爲期者,不可悉數雲。(明高僧傳)

  蒙潤大師一生都在精進修行,從早到晚相續不斷。他常常修般舟叁昧,以90天爲一期,修過7次(這種精進力非常罕見,90天裏不坐不臥,總的修過7次),然後修法華忏、金光明忏、淨土忏,以七個七天作爲一期,修的次數不計其數。(看看古德是怎麼珍惜暇滿,同樣是一生幾十年,他們怎麼學法、怎麼修行、怎麼成就、怎麼利生!怎麼在幾十年裏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而我們是怎麼度過的?成就了多少功德?在這裏要好好做個比較!)

  

《淨土聖賢的傳記(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