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深悟止觀之道。閱不二門金鈚,不寢者數月。
宋朝擇瑛,嚴州桐江人,在杭州壽甯寺出家。熙甯年間,參神悟法師,對止觀之道有很深的領悟。看《不二門論》、《金剛錍論》時,不睡不眠有好幾個月。
當湖魯氏,創一院以迎瑛,大開法施。久之,遨遊杭秀蘇湖間。嘗作往生淨土十願文曰,願我永離叁惡道。願我速斷貪瞋癡。願我常聞佛法僧。願我勤修戒定慧。願我恒隨諸佛學。願我不退菩提心。願我速見阿彌陀。願我決定生安養。願我分身遍塵刹。願我廣度諸衆生。
當湖魯氏建了一座寺院,請擇瑛在裏面講法,開法布施之門。久而久之,他在杭秀蘇湖之間走動(“杭秀蘇湖”:杭州、秀水、蘇州、湖州。),曾經作往生淨土十願文說:“願我永離叁惡道,願我速斷貪嗔癡,願我常聞佛法僧,願我勤修戒定慧,願我恒隨諸佛學,願我不退菩提心,願我速見阿彌陀,願我決定生安養,願我分身遍塵刹,願我廣度諸衆生。”
元符二年春,于杭之祥符寺示疾。俄奮身憑幾西向,誦阿彌陀經,卷終而逝。(樂邦文類,佛祖統紀。)
元符二年春天,在杭州祥符寺示現生病。忽然奮身靠著桌子,臉朝西方誦《阿彌陀經》。誦完就往生了。
宋宗本,字無喆,姓管,常州無錫人。出家後,參天衣懷禅師,念佛有省。後居杭州淨慈寺。歲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湧甘泉,得金鳗魚,浚爲井。寺僧千余,賴以汲飲。
宋朝宗本,常州無錫人。出家後參天衣禅師,念佛時忽然有醒悟。後來住在杭州淨慈寺。
這一年大旱,整個地方湖裏、井裏幹得沒有水。但從他住到淨慈寺後,寺院的西角就忽然湧出了甘泉,裏面有金鳗魚。後來就在這裏打了一口很大的井,寺院上千僧人就靠這口井喝水。
張氏有女死,母夢女爲蛇。既覺,得蛇棺下,持詣本,爲說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籠中,當再持詣淨慈。如其祝,本複爲說法。
當時有戶姓張的人家女兒剛死,母親夢到女兒變成蛇。醒來後,在女兒的棺材下找到一條蛇。就拿著蛇求宗本禅師給它說法。說完法,很快有一只黑色的蟬飛在棺材上,蛇卻不見了!母親又禱告說:“假使你真是我女兒,就入到這個籠子裏,我再帶你去淨慈寺!”果然,那只蟬飛進來了。宗本禅師再給這只蟬說法。
是夕,女見夢曰,二報已解脫矣。母因問,生死輪回,是信有之,何以得免。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辘轳,無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當得脫耳,盍問淨慈法主乎。其顯化類如此。本奉诏入東京慧林寺,召對稱旨,賜號圓照禅師。
當天夜晚,夢到女兒來說:“兩個業報都解脫了!”母親就問:“生死輪回確實是有的,怎麼來免除?”女兒說:“六道四生就像井上的辘轳(井上的轉輪,表示在六道裏上下輪轉),沒有人能免得了,只有修出世間的法才能免除。你要修出世間的法,就去請問淨慈法主(宗本禅師)。”
以後宗本禅師奉皇帝诏令,住在東京慧林寺。皇帝把他叫來,當面交談後非常滿意,就賜號爲“圓照禅師”。
平時,密修淨業。時雷峰才法師,神遊淨土,見一殿殊麗,人曰,以待淨慈本禅師耳。又資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華,人言以俟慧林本公。其他蓮華無數,雲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雲是退惰人也。
圓照禅師平日秘密修持淨業。當時雷峰的才法師曾神遊淨土,見一處宮殿特別莊嚴。淨土的人說:“這座宮殿是等宗本禅師來住的。”
又有資福曦公到了慧林寺,頂禮宗本禅師供養金子就走了。別人問他原因,他說:“我定中見了金蓮花,有人說是等慧林的本公。此外還有無數蓮花,說是等待受度的人。其中有些蓮花枯萎了,說這些是懶惰退轉的人。”
晚居蘇州靈岩寺。元符間,將示寂,沐浴而臥。弟子環擁請偈。本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今日作什麼偈。尋常要臥便臥,今日亦何須特地坐也。乃索筆書後事,付守榮,擲筆而逝,若熟睡者然。(佛祖統紀,蘇州府志。)
宗本晚年住在蘇州靈岩寺。元符年間,快圓寂時,沐浴完畢,就臥在床上。弟子們環繞請求說偈,宗本前前後後看了很久,然後說:“傻子!我平時都懶得作偈,今天作什麼偈?平時我想睡就睡,今天何必結個跏趺坐走呢?”然後就拿來筆,交代完後事,交給守榮。筆一扔就走了,就像睡熟的樣子。
宋善本,姓董,開封人。母無子,禱佛乃生。及長,試華嚴經得度。爲圓照本師弟子,時號大小本。奉诏住上都法雲寺,賜號大通。後歸杭州象塢寺,杜門卻掃,專修淨業。有僧定中,見方丈彌陀佛示金色身。大觀叁年十二月甲子,屈叁指,告門人曰,止有叁日在。至期,趺坐面西而化。(佛祖通載,佛祖統紀。)
宋朝善本,開封人。母親沒有孩子在佛前祈禱而生了他。長大後考《華嚴經》得度爲僧。他是上面講的圓照本的徒弟,所以當時有“大小本”的稱呼(前面的宗本叫大本,徒弟叫小本)。他奉诏住持上都法雲寺,皇帝賜號爲“大通”。後來回到杭州象塢寺,閉門專修淨業。有個僧人定中見到他方丈室當中有阿彌陀佛現金色身。
大觀叁年十二月甲子,他彎著叁個指頭告訴門人:“只有叁天了。”到了時間,結跏趺坐面朝西方就往生了。
宋宗坦,姓申,潞州黎城人。年十六,落發受具。少通義學。長而遍訪名師,垂五十年,名播講林。晚于唐鄧汝颍之間,講淨土觀經,勸人念佛,求生安養。聽者如雲,皆禀淨業。後于唐州青臺鎮,誓求安養。持名作觀,未嘗暫忘。
宋朝宗坦,潞州黎城人。16歲落發,受具足戒。少年時就通達義學(過去把研習經論教理叫做義學)。長大之後,到處參訪名師,前後將近有50年。聲名廣播于各處講席。
晚年在唐鄧汝颍之間(唐州、鄧州、汝州、颍州之間),講淨土《觀經》,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當時聽衆雲集而來,都禀持淨業。後來在唐州青臺鎮立誓求生安養,持名作觀,從不間斷。
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夢中見阿彌陀佛告曰,汝說法止六日,當生淨土。覺而白衆,次日,講唱不辍。
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夢中見到阿彌陀佛告訴他:“你講經說法還有六天就往生淨土了。”醒來後,跟大家說起此夢。第二天照常講經。
至五月四日後夜,自知時至,鳴鍾集衆,告曰,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勝緣,豈宜錯過。願衆念佛,助我往生。又曰,享年七十六,四大分離處,淨土禮彌陀,永超叁界苦。言已,坐脫。滿室雷鳴,白雲覆地,從西而來,叁日方歇。(蓮宗寶鑒)
到五月四號後半夜,自己知道時辰已到,就鳴鍾集衆,告訴大家說:“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勝緣,豈宜錯過。(意思是:因緣聚散都有一定的時間,淨土這麼殊勝的因緣不應當當面錯過!)願大衆念佛,助我生西。”然後說偈:“享年七十六,四大分離處,淨土禮彌陀,永超叁界苦。”說完,坐脫而去。
當時屋裏有雷鳴般的聲音,白雲覆蓋大地,從西方而來。過了叁天才停止這種瑞相。
《淨土聖賢的傳記(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