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光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實之旨。一日有疾。見天衆來迎。光曰。我所願歸安養耳。已而淨土化佛。充滿虗空。光曰。唯願我佛攝受。遂我本願。彈指而寂(佛祖統紀)。
北齊慧光,住在洛陽,他曾經給《華嚴經》、《涅槃經》、《十地經》等作注疏,他寫的注疏能把權實的法義诠釋出來(方便說叫做權,真實說叫做實。)。
有一天他生病,見天衆來迎接。慧光說:“我平生所願是生極樂世界。”這樣天衆的景象就隱沒了。再後來,淨土化佛充滿虛空,慧光說:“唯願佛攝受我,滿足我的本願。”彈指間就圓寂了。
道憑。姓韓。平恩人。年十二出家。通貫經論。徧叩講席。日臻元奧。宏法魏趙之間。講涅槃華嚴諸律論。目不尋文。洞中肯綮。居常福智雙習。袒肩跣足。乞食自資。發願回向。求生西方。齊天保十年叁月十七日。卒于邺城西南寶山寺。年七十有二。臨終。佛光滿室。異香充庭(續高僧傳)。
北齊道憑,山東平恩人。12歲出家,貫通經論,各處講席他都去參訪求學,對佛法甚深的義理日益了達,佛法的造詣也越加精深。
他在趙魏兩地之間弘揚佛法,講《涅槃經》、《華嚴經》等各種律經論典。他不在文字上尋求,講解時對于經論都能透徹地把握住要點。
平常他福慧雙修,不但修慧還修福。他自己偏袒右肩、赤腳乞食來養活自己,平時發願回向求生西方。
天保十年叁月十七號,在邺城西南寶山寺圓寂,72歲。臨終時屋裏遍滿佛光,異香充滿庭院。
慧命。姓郭。太原晉陽人。出家後。專行方等普賢等忏。投恩光先路二禅師。後遊仙城山。先是有道士孟壽者。祈心返正。舍所居館。改建寺塔。及命將至山。壽忽恍焉如夢。見神祇嚴衛館側。覺而命至。即舍所住爲善光寺供事之。衆侶鹹集。未幾。辭反故林。
北周慧命,太原晉陽人。出家之後,專門行持方等忏、普賢忏等(就是出家之後專門修忏法)。他曾經依止恩光、先路兩位禅師。後來遊曆到仙城山。
起先有一位道士叫孟壽,他想歸入佛教,把自己住的道館改建成寺院。等到慧命快要到山上時,道士孟壽恍然之間,好像在夢裏,見到當地的神祇嚴密地守衛在道館旁邊。
他一覺醒來,慧命已經到了。他就把道館舍爲寺院,改名爲“善光寺”,供養承事慧命法師。自從慧命來到善光寺之後,很多學子雲集而來,跟隨他求學。不久他告辭,返回故裏。
時有法音禅師者。與命善。同就長沙果願寺能禅師所。修學禅定。後俱還仙城。居五載。命與音自知亡日。攜手于松林之下。相顧笑曰。即此處便可終焉。侍者初聞。未之悟也。不盈旬。二人同時遇疾。
當時有位法音禅師跟他很要好,他們同時到長沙果願寺能禅師那裏學禅定。學成後一起回到仙城,在仙城又住了五年。
慧命和法音知道自己哪一天走,手拉手在松樹林下對視而笑說:“我們可以在這裏命終吧!”旁邊的侍者聽到,還沒領會話裏的意思。不滿十天,兩個人同時生病。
周天和叁年十一月五日。命正坐跏趺。面西念佛。衆鹹見佛來。合掌而卒。衆有夢天人下臨。幡幢耀日。又聞房宇中唱善哉。奇香異樂。聞熏非一。音以其月十七日。亦坐本處。念佛而卒。所現瑞相亦同。年皆叁十八。即于樹下。構甓成墳(續高僧傳)。
天和叁年十一月五號,慧命端身跏趺坐,面向西方念佛。大家都見到佛來迎接,他合掌就圓寂了。衆人裏面,有的夢到天人從空中降下來,幢幡的光明超過太陽,又有聽到有人在屋裏唱“善哉”。當時聽到聞到各種妙樂奇香。
法音在這個月十七號,也坐在同一個地方念佛走了。所現的瑞相完全一樣。他們都是38歲往生。因此就在樹下用磚砌成墳堆。
昙延。姓王。蒲州桑泉人。年十六出家。遊曆講肆。深悟法要。著涅槃大疏。既成。卷軸放光徹夜。塔中舍利又放異光。魏相宇文泰爲立寺京西。名曰雲居。周建德中。授爲僧統。隋開皇初。敕主延興寺。八年八月十叁日終。年七十叁。
隋朝昙延,薄州桑泉人,16歲出家。到各地講席當中去參學,對佛法有甚深的了悟。曾經寫《涅槃經大疏》。寫完後,卷軸一整夜放光,而且佛塔中的舍利也放出奇異光明。
北魏宰相宇文泰爲他在京城的西邊建立寺院,稱爲“雲居寺”。北周建德年間,授予僧統的職位(統理全國僧尼的事務)。隋朝開皇初年,奉皇帝的诏令,主持延興寺。開皇八年八月十叁號圓寂,73歲。
延恒以西方爲正觀。語默之際。注想不移。若在深定。遺命以身骨肉。施諸禽獸。示寂時。寺側有任金寶者。雲見空中幡葢。列于延前。兩行而引。從延興寺達于山西(續高僧傳)。
昙延法師平日恒時以西方爲正觀,不論沈默還是說話,心裏的觀想不會移動,就像處在甚深的禅定中。(就是他跟別人說話時,心裏的觀想也不會移動,常常處在甚深的禅定中。)他圓寂前留下遺囑說“色身的骨肉都布施給禽獸吃”。當他圓寂時,寺院旁邊有一位任金寶,說是見到空中幢幡寶蓋排列在昙延前面,排成兩行從延興寺一直到山的西面。
道喻。不詳其所出。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造栴檀像。長僅叁寸。後于定中見佛。謂曰。汝造我像。何太小邪。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遂見佛身徧滿虗空。佛告曰。汝當澡浴。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見佛來迎。光明滿室。乃寂。時開皇八年也(淨土文)。
隋朝道喻,不知他的出處。他住在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曾經造栴檀佛像,只有叁寸長。
後來他在定中見佛對他說:“你造我的像怎麼這麼小?”道喻說:“心大就大,心小就小。”說完就見到佛身遍滿虛空。佛告訴他:“你去洗浴,明星出來時,我來接你。”
到時果然見到佛來迎接,屋子裏充滿光明,就這樣圓寂了。當時是開皇八年。
智舜。不詳其所出。入廬山。踵遠師淨業。大業初。講觀經畢。即示疾。見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吾今日往生矣。遂化去(佛祖統紀)。
隋朝智舜,不明他的出處。他到廬山後,隨學慧遠大師,修持淨業。大業初年,他講完《觀經》後,顯現有病。當時見到淨土的鹦鹉、孔雀發出微妙的音聲,念佛念法念僧。他告訴弟子:“我今天往生了。”就這樣坐化而去。
智顗。字德安。姓陳。颕川人。母孕時。夢煙五采。萦繞懷抱。及誕。室內光明洞然。眼有重瞳。臥必合掌。坐必面西。少長。見像即禮。逢僧必敬。年十八。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誦法華經。兼通律藏。
隋朝智顗(就是智者大師),他是颍川人。母親懷孕時夢到五彩煙雲萦繞在懷抱裏。等到他誕生時,整個房間光明洞然,生下來眼睛有雙重瞳孔。他躺下時一定合掌,坐的時候一定面向西方。稍微大一點,見到佛像就禮拜,遇到僧人就敬禮。
18歲依湘州果願寺的法緒師出家,讀誦《法華經》,而且精通律藏。
性樂禅悅。詣光州大蘇山禮慧思禅師。思一見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即示以普賢道場。爲說四安樂行。顗乃于此山修法華叁昧。始經叁夕。誦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了法華。達諸法相。
他性情喜愛禅定,就到光州大蘇山參禮慧思禅師。慧思禅師一見到就說:“往日靈山會上,我們一同聽《法華經》。由于宿緣的牽引,你又來了。”就給他指示普賢道場,爲他宣說四安樂行。
智顗在山上修法華叁昧,才經過叁個晚上,誦到《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豁然,入了寂止的定,照了法華玄義,通達諸法實相。
陳光大元年。初至金陵。居瓦官寺。創宏禅法。太建七年。往臨海天臺山。結庵于北峰居焉。未幾。奉诏入金陵。陳亡。去之廬山。又周遊荊揚間。隋開皇十四年。歸天臺。前後造寺叁十六所。佛像八十萬軀。親度僧一萬四千人。贖魚簄溪梁六十余所。作放生池。表聞于朝。嚴禁采捕。龍天致敬。道俗向化。法教于斯大盛。
陳朝光大元年,最初到了金陵(就是南京),住在瓦官寺,在這期間開創弘揚禅法。大建七年,又去了臨海天臺山,在天臺北峰上結茅居住。不久又奉皇帝的诏命到了金陵。陳朝滅亡後,去了廬山。又周遊在荊州、揚州一帶。
隋朝開皇十四年,回到天臺。前後造寺院叁十六所、佛像八十萬尊,親自度人出家一萬四千,又買了很多地方做放生池,朝廷下令嚴禁捕獵。所以當時道德所感,龍天尊敬,出家在家都受大師的教化,這時就大大弘揚了教法。
晉王廣從受菩薩戒。奉以名曰智者。顗化緣既畢。往剡東石城寺。謂弟子曰。吾當卒于此矣。命施床東壁。面向西方。專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又合多然香火。唱無量壽佛經。及觀經題竟。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
當時隋炀帝還沒有做皇帝,叫晉王楊廣。由于晉王依止大師受菩薩戒,尊敬地稱呼大師爲“智者”,以後就稱爲“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在化緣已畢時,來到剡東的石城寺,對弟子說:“我要在這裏命終。”他叫人靠著東面的牆壁安放他的床,面向西方,專心念阿彌陀佛名號、摩诃般若波羅蜜以及觀音聖號,又讓大家多燃香火。
在念完《無量壽經》和《觀經》後,智者大師贊歎說:“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花池寶樹,易往無人。(意思是,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以無量功德莊嚴極樂淨土。極樂世界花池寶樹很容易往生,卻沒有人去。)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意思是,連地獄罪人臨終地獄的烈火都現出來了,這時一念忏悔改過還能往生,何況平時熏修戒定慧,以行持聖道的功力,絕對沒有虛棄。)”
弟子請雲。未審大師證入何位。沒此何生。顗曰。吾不領衆。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吾諸師友。今從觀音勢至。皆來迎我。言訖端坐。如入叁昧。年六十七。時開皇十七…
《淨土聖賢的傳記(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