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圣贤的传记(二)

  慧光居洛阳。著华严涅槃十地等疏。妙尽权实之旨。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归安养耳。已而净土化佛。充满虗空。光曰。唯愿我佛摄受。遂我本愿。弹指而寂(佛祖统纪)。

  北齐慧光,住在洛阳,他曾经给《华严经》、《涅槃经》、《十地经》等作注疏,他写的注疏能把权实的法义诠释出来(方便说叫做权,真实说叫做实。)。

  有一天他生病,见天众来迎接。慧光说:“我平生所愿是生极乐世界。”这样天众的景象就隐没了。再后来,净土化佛充满虚空,慧光说:“唯愿佛摄受我,满足我的本愿。”弹指间就圆寂了。

  道凭。姓韩。平恩人。年十二出家。通贯经论。徧叩讲席。日臻元奥。宏法魏赵之间。讲涅槃华严诸律论。目不寻文。洞中肯綮。居常福智双习。袒肩跣足。乞食自资。发愿回向。求生西方。齐天保十年三月十七日。卒于邺城西南宝山寺。年七十有二。临终。佛光满室。异香充庭(续高僧传)。

  北齐道凭,山东平恩人。12岁出家,贯通经论,各处讲席他都去参访求学,对佛法甚深的义理日益了达,佛法的造诣也越加精深。

  他在赵魏两地之间弘扬佛法,讲《涅槃经》、《华严经》等各种律经论典。他不在文字上寻求,讲解时对于经论都能透彻地把握住要点。

  平常他福慧双修,不但修慧还修福。他自己偏袒右肩、赤脚乞食来养活自己,平时发愿回向求生西方。

  天保十年三月十七号,在邺城西南宝山寺圆寂,72岁。临终时屋里遍满佛光,异香充满庭院。

  慧命。姓郭。太原晋阳人。出家后。专行方等普贤等忏。投恩光先路二禅师。后游仙城山。先是有道士孟寿者。祈心返正。舍所居馆。改建寺塔。及命将至山。寿忽恍焉如梦。见神祇严卫馆侧。觉而命至。即舍所住为善光寺供事之。众侣咸集。未几。辞反故林。

  北周慧命,太原晋阳人。出家之后,专门行持方等忏、普贤忏等(就是出家之后专门修忏法)。他曾经依止恩光、先路两位禅师。后来游历到仙城山。

  起先有一位道士叫孟寿,他想归入佛教,把自己住的道馆改建成寺院。等到慧命快要到山上时,道士孟寿恍然之间,好像在梦里,见到当地的神祇严密地守卫在道馆旁边。

  他一觉醒来,慧命已经到了。他就把道馆舍为寺院,改名为“善光寺”,供养承事慧命法师。自从慧命来到善光寺之后,很多学子云集而来,跟随他求学。不久他告辞,返回故里。

  时有法音禅师者。与命善。同就长沙果愿寺能禅师所。修学禅定。后俱还仙城。居五载。命与音自知亡日。携手于松林之下。相顾笑曰。即此处便可终焉。侍者初闻。未之悟也。不盈旬。二人同时遇疾。

  当时有位法音禅师跟他很要好,他们同时到长沙果愿寺能禅师那里学禅定。学成后一起回到仙城,在仙城又住了五年。

  慧命和法音知道自己哪一天走,手拉手在松树林下对视而笑说:“我们可以在这里命终吧!”旁边的侍者听到,还没领会话里的意思。不满十天,两个人同时生病。

  周天和三年十一月五日。命正坐跏趺。面西念佛。众咸见佛来。合掌而卒。众有梦天人下临。幡幢耀日。又闻房宇中唱善哉。奇香异乐。闻熏非一。音以其月十七日。亦坐本处。念佛而卒。所现瑞相亦同。年皆三十八。即于树下。构甓成坟(续高僧传)。

  天和三年十一月五号,慧命端身跏趺坐,面向西方念佛。大家都见到佛来迎接,他合掌就圆寂了。众人里面,有的梦到天人从空中降下来,幢幡的光明超过太阳,又有听到有人在屋里唱“善哉”。当时听到闻到各种妙乐奇香。

  法音在这个月十七号,也坐在同一个地方念佛走了。所现的瑞相完全一样。他们都是38岁往生。因此就在树下用砖砌成坟堆。

  昙延。姓王。蒲州桑泉人。年十六出家。游历讲肆。深悟法要。著涅槃大疏。既成。卷轴放光彻夜。塔中舍利又放异光。魏相宇文泰为立寺京西。名曰云居。周建德中。授为僧统。隋开皇初。敕主延兴寺。八年八月十三日终。年七十三。

  隋朝昙延,薄州桑泉人,16岁出家。到各地讲席当中去参学,对佛法有甚深的了悟。曾经写《涅槃经大疏》。写完后,卷轴一整夜放光,而且佛塔中的舍利也放出奇异光明。

  北魏宰相宇文泰为他在京城的西边建立寺院,称为“云居寺”。北周建德年间,授予僧统的职位(统理全国僧尼的事务)。隋朝开皇初年,奉皇帝的诏令,主持延兴寺。开皇八年八月十三号圆寂,73岁。

  延恒以西方为正观。语默之际。注想不移。若在深定。遗命以身骨肉。施诸禽兽。示寂时。寺侧有任金宝者。云见空中幡葢。列于延前。两行而引。从延兴寺达于山西(续高僧传)。

  昙延法师平日恒时以西方为正观,不论沉默还是说话,心里的观想不会移动,就像处在甚深的禅定中。(就是他跟别人说话时,心里的观想也不会移动,常常处在甚深的禅定中。)他圆寂前留下遗嘱说“色身的骨肉都布施给禽兽吃”。当他圆寂时,寺院旁边有一位任金宝,说是见到空中幢幡宝盖排列在昙延前面,排成两行从延兴寺一直到山的西面。

  道喻。不详其所出。居开觉寺。念阿弥陀佛。造栴檀像。长仅三寸。后于定中见佛。谓曰。汝造我像。何太小邪。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遂见佛身徧满虗空。佛告曰。汝当澡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见佛来迎。光明满室。乃寂。时开皇八年也(净土文)。

  隋朝道喻,不知他的出处。他住在开觉寺念阿弥陀佛,曾经造栴檀佛像,只有三寸长。

  后来他在定中见佛对他说:“你造我的像怎么这么小?”道喻说:“心大就大,心小就小。”说完就见到佛身遍满虚空。佛告诉他:“你去洗浴,明星出来时,我来接你。”

  到时果然见到佛来迎接,屋子里充满光明,就这样圆寂了。当时是开皇八年。

  智舜。不详其所出。入庐山。踵远师净业。大业初。讲观经毕。即示疾。见鹦鹉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吾今日往生矣。遂化去(佛祖统纪)。

  隋朝智舜,不明他的出处。他到庐山后,随学慧远大师,修持净业。大业初年,他讲完《观经》后,显现有病。当时见到净土的鹦鹉、孔雀发出微妙的音声,念佛念法念僧。他告诉弟子:“我今天往生了。”就这样坐化而去。

  智顗。字德安。姓陈。颕川人。母孕时。梦烟五采。萦绕怀抱。及诞。室内光明洞然。眼有重瞳。卧必合掌。坐必面西。少长。见像即礼。逢僧必敬。年十八。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诵法华经。兼通律藏。

  隋朝智顗(就是智者大师),他是颍川人。母亲怀孕时梦到五彩烟云萦绕在怀抱里。等到他诞生时,整个房间光明洞然,生下来眼睛有双重瞳孔。他躺下时一定合掌,坐的时候一定面向西方。稍微大一点,见到佛像就礼拜,遇到僧人就敬礼。

  18岁依湘州果愿寺的法绪师出家,读诵《法华经》,而且精通律藏。

  性乐禅悦。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禅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以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顗乃于此山修法华三昧。始经三夕。诵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了法华。达诸法相。

  他性情喜爱禅定,就到光州大苏山参礼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一见到就说:“往日灵山会上,我们一同听《法华经》。由于宿缘的牵引,你又来了。”就给他指示普贤道场,为他宣说四安乐行。

  智顗在山上修法华三昧,才经过三个晚上,诵到《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时,身心豁然,入了寂止的定,照了法华玄义,通达诸法实相。

  陈光大元年。初至金陵。居瓦官寺。创宏禅法。太建七年。往临海天台山。结庵于北峰居焉。未几。奉诏入金陵。陈亡。去之庐山。又周游荆扬间。隋开皇十四年。归天台。前后造寺三十六所。佛像八十万躯。亲度僧一万四千人。赎鱼簄溪梁六十余所。作放生池。表闻于朝。严禁采捕。龙天致敬。道俗向化。法教于斯大盛。

  陈朝光大元年,最初到了金陵(就是南京),住在瓦官寺,在这期间开创弘扬禅法。大建七年,又去了临海天台山,在天台北峰上结茅居住。不久又奉皇帝的诏命到了金陵。陈朝灭亡后,去了庐山。又周游在荆州、扬州一带。

  隋朝开皇十四年,回到天台。前后造寺院三十六所、佛像八十万尊,亲自度人出家一万四千,又买了很多地方做放生池,朝廷下令严禁捕猎。所以当时道德所感,龙天尊敬,出家在家都受大师的教化,这时就大大弘扬了教法。

  晋王广从受菩萨戒。奉以名曰智者。顗化缘既毕。往剡东石城寺。谓弟子曰。吾当卒于此矣。命施床东壁。面向西方。专称阿弥陀佛。波若观音。又合多然香火。唱无量寿佛经。及观经题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矣。

  当时隋炀帝还没有做皇帝,叫晋王杨广。由于晋王依止大师受菩萨戒,尊敬地称呼大师为“智者”,以后就称为“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在化缘已毕时,来到剡东的石城寺,对弟子说:“我要在这里命终。”他叫人靠着东面的墙壁安放他的床,面向西方,专心念阿弥陀佛名号、摩诃般若波罗蜜以及观音圣号,又让大家多燃香火。

  在念完《无量寿经》和《观经》后,智者大师赞叹说:“四十八愿,庄严净土,花池宝树,易往无人。(意思是,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以无量功德庄严极乐净土。极乐世界花池宝树很容易往生,却没有人去。)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慧熏修,圣行道力,功不唐捐。(意思是,连地狱罪人临终地狱的烈火都现出来了,这时一念忏悔改过还能往生,何况平时熏修戒定慧,以行持圣道的功力,绝对没有虚弃。)”

  弟子请云。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没此何生。顗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吾诸师友。今从观音势至。皆来迎我。言讫端坐。如入三昧。年六十七。时开皇十七…

《净土圣贤的传记(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