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又五年。恭病且笃。歎曰。六道沿洄。何時可止。死生去來。吾何歸哉。于是雨淚叩頭。誓心安養。志不少閑。忽見阿彌陀佛。以金臺前迎。覺自身乘其上。又見蘭等于臺上光明中告恭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但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是日告衆。欣然奮迅而滅。時義熙十一年也(東林傳)。
晉朝慧恭,豫章豐城人。他入廬山蓮社,和僧光、慧蘭等是同學。僧光等學習佛法比不上慧恭,但他們一心系念淨土,比慧恭更虔誠懇切。
有一天,慧蘭跟慧恭說:“你雖然力學博聞,豈不知經上說:“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意思是:你佛法講得好,但只是講給下面的人聽,自己沒有佛法的境界。)”慧恭不信他的話。
過了七年,慧蘭等人提前走了,走的時候都有奇特的感應。
又過了五年,慧恭生病,非常嚴重。他感歎地說:“我在六道上下輪轉,何時能停止呢?死生去來,我歸向何處呢?”這樣他就慚愧,流淚磕頭,發誓生極樂世界。在他立志之後,心就沒有間斷過。他因爲這次生病的因緣,才知道不是憑口頭講能了生死,自己在生死前做不了主,所以才一心立志求生西方。
正當他虔誠地求生西方念念不斷的時候,忽然見阿彌陀佛手持金臺來接他,感覺身體一下子乘上了金臺。又見到慧蘭等過去的同學在臺上的光明中,對他說:“長老受生,已經登了上品,我們不勝欣慰!遺憾的是在五濁世間呆得太久,我們相聚晚了。”
慧恭就在這一天告別大衆,歡喜奮迅,這樣就圓寂了。當時是義熙十一年。
昙恒。河東人。童年依遠公出家。內外典籍。無不通貫德行清孤。常有群鹿馴繞座隅。自入廬山。專志念佛。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念佛而化(東林傳)。
東晉昙恒,河東人,童年時依止慧遠大師出家,非常聰明,內外典籍無不貫通。他的德行很清淨,喜歡獨處,常常有鹿群溫順地圍繞在他的座邊。他自從入了廬山,就專一志向念佛。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大聲念著佛而往生。
道敬。琅琊王氏子。祖凝之爲江州刺史。因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每歎戒律難全。願淨六根。但禀一戒。以爲得度之要。遠公知其堅正。許之。笃志念佛。日夜弗替。遠公既歸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年。謂衆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衆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年五十二(東林傳)。
劉宋道敬法師,是山東琅琊王家的孩子。祖父王凝之是江州刺史。他隨遠公出家,17歲廣博地精通經論,記性很好,每天記一萬言以上。每每感歎持戒很難圓滿,願清淨六根,只禀持戒律,作爲度脫生死的要法。遠公知道他操行堅固,很贊許他。他堅定志向持念佛號,日夜不斷。遠公圓寂後,他入若耶山修行。
永初元年,他對大家說:“我得到先師的囑咐,我要走了。”然後端坐口唱“阿彌陀佛”而坐化。大家見到屋子裏充滿光明,過了一段時間才隱沒。走的時候52歲。
昙順。黃龍人。幼出家。從羅什法師。講釋群經。妙盡色空無著之旨。什歎曰。此子奇器也。後入廬山修淨業。時甯蠻校尉劉遵孝創寺江陵。延順居焉。盛宏念佛叁昧。宋元嘉二年。別衆坐逝。異香滿室。年七十九(東林傳)。
劉宋昙順,黃龍人,幼年出家,隨羅什大師講經、注經。他對色空無著的法義能深深領悟,所以羅什大師感歎地說:“這孩子根器很奇特。”後來他進了廬山修持淨業,當時甯蠻地區的校尉劉遵孝在江陵建立寺院,延請昙順住持。當時大弘念佛叁昧法門。元嘉二年,他和大衆告別,端坐而逝,當時異香滿室。世壽79歲。
道昞。姓陳。颍川人。幼出家。爲遠公弟子。該通經律。言與行合。究心念佛叁昧。日夜無閑。晉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谒。請紹遠師之席。衆鹹宗仰。宋元嘉二十二年。集衆念佛。就座而化。年七十一(東林傳)。
劉宋道昞,颍川人,幼年出家,是遠公的弟子,對經律非常通達,而且言行相符(就是說的能實際做到,不是說得很高、行爲卑劣),而且他平時一心專注在念佛叁昧中,日夜不間斷。
晉朝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到廬山來拜訪他,請他繼承慧遠大師的法席。劉宋元嘉二十二年,集合大衆念佛,在法座上坐化,71歲。
僧叡。魏郡長樂人。少樂出家。年十八。始獲從志。投僧賢法師爲弟子。至二十外。博通經論。遊曆名邦。隨處講說。後羅什法師至關。因請出禅法要二卷。睿既獲之。日夜修習。遂精練五門。善入六靜。羅什所翻經。睿並參正。入廬山。依遠公修淨業。後適京師。止烏衣寺。講說衆經。聽者推服。睿善攝威儀。宏贊經法。常回此諸業。願生安養。行住坐臥。不敢背西。元嘉十六年。無疾。忽集僧衆告別。遂入房洗浴。燒香禮拜。還座面西。合掌而化。是日同寺鹹見五色香煙。從睿房出。年六十七(高僧傳)。
劉宋僧叡(這是羅什大師的大弟子),魏郡長樂人。小時候喜歡出家,直到18歲才滿願。他依從僧賢法師爲弟子,到20多歲時,對經論就有廣博的通達,然後去各處遊曆,隨處講說。
後來羅什大師到了關中,他就請羅什大師譯出《禅法要解經》兩卷。得到這部經之後,日夜修習,對禅定法門非常善巧。當時在長安譯場,羅什大師所翻的經典都是由僧叡做參正。
他又入廬山依止遠公修習淨業。後來到了京師,安住在烏衣寺。當他講說衆經時,聽者無不佩服。僧叡嚴整威儀(就是平時行住坐臥具足威儀),而且他盡心盡力地弘揚佛法,常常把持戒講經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行住坐臥不敢背對西方。
元嘉十六年,沒有病,忽然集合僧衆告別。自己進了房間洗浴、燒香、禮拜,再回到座位上,面向西方,合掌坐化。
這一天,同寺院的人都見到五色香煙從僧叡的房間裏發出。當時67歲。
昙诜。廣陵人。幼從遠公出家。勤修淨業。兼善講說。注維摩诘經行于世。嘗述蓮社錄。記往生靈迹。元嘉十七年。集衆謂曰。自建寺以來。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後。即跏趺稱佛百聲。閉息而寂。年八十(東林傳)。
劉宋昙诜,廣陵人,幼年時跟隨遠公大師出家,勤修淨業,而且擅長講經。他注解《維摩诘經》流通世間,曾經著述《蓮社錄》,記載蓮社高賢往生的事迹。
元嘉十七年,集合大衆說:“東林寺興建以來已經50年,我的往生是最後一位。(當時蓮社高賢123人個個往生成就,廬山建立東林寺到這時已經經過50年,其他122位全部往生,昙诜是最後一位。)”他就結跏趺坐念了一百聲佛號,然後呼吸停止而圓寂。當時80歲。
慧崇涼州人。拓跋魏武帝時。爲尚書韓萬德門師。與釋世高。並爲時所尊重。會太子晃得罪。事連高及崇。遂並見法。僧法達素欽高德行。號泣哀慕。累日不食。高忽飛空而至。達頂禮已。因問師與崇公。並生何處。高曰。吾願生惡世。救護衆生。即已還生此閻浮提。崇公常祈歸安養。今果心矣。言訖而隱(高僧傳)。
劉宋慧崇,涼州人,拓跋魏武帝時,他是尚書韓萬德的老師。慧崇大師和當時的世高都爲時人所尊重。當時正值太子晃犯了罪業,事情牽連到世高和慧崇,所以他們都受到刑罰而死。
當時有一位僧人法達,平時敬仰世高的德行,聽說世高去世,大聲哭泣哀痛思慕,連續好多天沒有吃飯。忽然世高從空中飛來。法達頂禮之後,就問:“師父和慧崇大德現在生在哪裏?”世高說:“我願生在濁世救護衆生,所以還生在閻浮提。慧崇法師平日祈求生極樂世界,現在他已經滿願往生。”說完,隱沒不見。
昙鑒。姓趙。冀州人。少出家。事竺道祖爲師。蔬食布衣。律行精苦。後遊方宣化。達自荊州。止江陵辛寺。年六十余矣。平生片善。必回向西方。誓願見佛。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以水灑其面曰。滌汝塵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悉嚴淨。又于瓶中出蓮華一枝授之。定起。乃屬付後事。與寺僧共敘無常。夜深。衆僧歸房。獨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聲益厲。及旦。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逝矣。年七十。 (高僧傳淨土文)。
劉宋昙鑒,冀州人,少年出家,依止竺道祖爲師求學。他也是蔬食布衣,持戒嚴謹。後來他到處遊方,宣揚佛法。到了荊州,住在江陵辛寺。這時他已經60多歲。他這一生一點一滴的善行都決定回向西方,願以此善根,誓願見阿彌陀佛。
有一天,他定中見阿彌陀佛用水灑在他臉上,佛說:“洗滌你的塵垢、清淨你的心念,你的身、口都清淨了。”又從瓶裏拿出一枝蓮花交給他。他從定中起來,囑咐後事,而且和寺院的僧人談論無常。
夜深了,僧人們都回到屋裏。他獨自在走廊下經行,一直念佛到五更,這時聲音更大起來。
到早上,弟子照常來問訊,見他結跏趺坐不動。近前去看,已經去世了。70歲。
慧通。關中人。少止長安太後寺。蔬食持呪。誦增一阿含經。從涼州慧紹禅師。咨受禅業。法門觀行。多所遊刃。常祈心安養。一日微疾。于禅定中。見一人來。形甚端嚴。語通雲。良時至矣。須臾見無量壽佛。光明赫然。定起。具告同學。言訖便化。異香叁日乃歇。年五十九(高僧傳)。
劉宋慧通,關中人,少年時住在長安太後寺,平常吃素持咒,誦《增一阿含經》。他隨涼州慧紹禅師修禅定法門,對于法門的觀行都有所修習。平時常常祈願求生極樂世界。
有一天,生了小病,在定中見到一個人過來,相貌非常端嚴,對慧通說:“良辰到了。”須臾間,見到阿彌陀佛,光明顯赫。他從定中起來,把這一切告訴同學,說完就坐化了。屋子裏的異香叁天才止息。59歲。
昙宏。黃龍人。少修戒行。專精律部。南遊交趾。誦觀經不記數。永初中。遊番禺。止臺寺。晚又適交趾之仙山寺。誦無量壽及觀音經。誓心安養。孝建二年。于山上聚薪。密往[卄/積]中。以火自焚。弟子抱持而還。半身已爛。經月小差。複入谷燒身。弟子追救。命已終矣。于是積薪進火。明…
《淨土聖賢的傳記(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