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旦乃盡。爾日村居民。鹹見宏身黃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道俗方悟其神異。收骨葬焉(高僧傳)。
齊昙宏,黃龍人,年輕時修行戒行,專心地學習律部。後來來到南方交趾這個地方,他持誦《觀經》不計其數。永初年間,遊曆到番禺的止臺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誦《無量壽經》、《觀音經》,發誓求生淨土。
孝建二年,他在山裏找了一堆柴放在一起,秘密地坐在木柴當中用火自焚。弟子看到,把他抱出來,半身都燒爛了。經過一個月,身體稍有恢複,又進山谷要焚身。弟子追著來救他,已經命終了。這樣再添一把火把遺體燒完,到第二天早上就燒完了。
這一天,村莊上的人都看到昙宏身體現黃金色,騎在一頭金鹿上快速奔向西方。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他是有神異的人。這樣就把他的遺骨收藏安葬起來。
慧進。姓姚。吳興人。少任性遊俠。年四十。忽悟心自啓。遂出家。止京師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辄病。乃發願造法華百部以忏前障。于是集諸信施。造經滿百部。病亦尋瘥。厲操愈堅。常回諸福業。願生安養。忽聞空中聲曰。汝願已足。必得生西方也。齊永明叁年。無病而卒。年八十五(高僧傳)。
齊慧進,吳興人,少年時放任性情,行俠仗義。40歲時忽然心裏覺悟,就出家了。他住在京師高座寺,平時蔬食布衣,生活簡樸。他立願要誦《法華經》,因爲修行用心太勞苦,所以當他拿著經卷時就得病了。這樣他就發願造一百部《法華經》來忏悔前世業障。因此拿著信衆給他的供養,造滿了一百部《法華經》。很快病就好了。從此他修行佛法的志向更加堅固,常常把所積的福業回向願生極樂。
一天,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說:“你的願已滿,必生西方。”永明叁年,沒有病去世,85歲。
法琳。姓樂。臨邛人。少出家。止蜀郡裴寺。專好戒品。研心十誦。時隱公至蜀。琳從之學。克己厲志。以日兼夜。及隱還陝西。複隨從數年。諸部毗尼。洞悉心曲。後還蜀。止靈建寺。修淨業。常持無量壽觀音二經。轉誦之時。辄見一偉貌沙門。形甚殊大。屹然在前。齊建武二年。寢疾。注念西方。禮忏不息。見諸賢聖皆集。乃向弟子述其所見。令死後焚身。言訖。合掌而卒(高僧傳)。
齊法琳,四川臨邛人,少年出家,住在蜀郡裴寺。他特別喜好戒律,精心研究《十誦律》。
當時隱公來到四川,法琳跟隨隱公學習,平常嚴以律己、立志奮發,日以繼夜。後來隱公回到陝西,他又跟隨幾年,對諸部毗尼都能洞達其中的要義。
後來又回到四川,安住在靈建寺修習淨業,常常持誦《無量壽經》、《觀音經》。當他一誦經時,就見到有一位偉貌沙門,身體非常高大,站立在面前。
建武二年,他生病了,一心注想西方,禮拜忏悔不休息,這時見到諸位聖賢都站在他身邊。他向弟子述說所見,交代自己死後把身體燒掉。說完就合掌往生了。
僧柔。姓陶。丹陽人。少有出塵之志。出家爲法師宏稱弟子。精勤戒品。博綜經部。後入剡白山靈鹫寺。未至之夜。沙門僧緒夢神人彩旗素甲。滿山而出。曰法師將至矣。明旦柔果至。蕭齊之世。應諸王請。出居京師定林寺。躬爲元匠。四遠欽服。柔誓生安養。每至懸輪西次。辄嚬容合掌。至臨卒之日。體無所患。語弟子曰。吾應去矣。鋪席于地。西向虔禮而化。室內外俱聞異香。時延興元年也。年六十四(高僧傳)。
齊僧柔,丹陽人,少年時就有出世的志向。出家之後依止法師宏稱作弟子。他精勤地守持戒律,對諸部教典有廣博的精通。後來入了剡白山靈鹫寺。
他還沒到山的那天夜裏,沙門僧緒夢到很多神人手擎彩旗,身上都穿著白色盔甲,漫山遍野地湧出來了。神人們說:“法師要來了!”第二天早上,僧柔果然來了。
當時蕭齊的時代,僧柔應王公們的迎請,出山住在京師定林寺。他當時作爲首座,四方的人都欽仰佩服。僧柔立誓要生極樂世界。每當傍晚,落日懸在西方時,他就皺著眉頭憂愁地合掌。(他有一種爲生死而憂愁的心,意思就是他看到落日就想:人生這麼短暫,生死這麼苦惱,我什麼時候能解脫?所以他就皺著眉頭合掌。)
到他臨終這一天,身體沒有病,對弟子說:“我應當去了。”當時把席子鋪在地上,朝著西方虔誠頂禮,就這樣往生了。當時屋子內外都聞到異香。64歲。
道珍。未詳其所出。梁初。住廬山中。作彌陀觀。然心尚猶豫。一夕夢有人乘船大海中。雲往阿彌陀佛國。珍願隨去。船人雲。汝未營浴室。及誦彌陀經。淨業未成。未可去也。既覺。乃營室浴僧。誦彌陀經。曆年不辍。後于房中入觀。見有攜白銀臺而至者。曰法師報盡。當升此臺。又曰。師之功行。當乘金臺。奈初心猶豫。故止此耳。珍喜。因默記其事。藏于經函。命盡之夕。半山以上。如列數千炬火。近村人望見。謂是諸王禮觐。及旦。乃聞珍卒。後搜撿經函。方知往生瑞應(續高僧傳樂邦文類)。
梁道珍,不知他的出處。梁朝初年,住在廬山作彌陀觀。但心裏還有猶豫,對于往生西方沒有立決定的志願。
有一天晚上,他夢到有人在大海裏乘船,說是要去阿彌陀佛的佛國。道珍說:“我也願意跟去。”船上的人說:“你沒有造浴室和誦《彌陀經》,淨業還沒成就,不可以去。”他醒來,就開始造浴室供僧衆洗浴,然後開始誦《彌陀經》,曆年不斷。
後來他在房間裏入觀,見到有人持銀臺來對他說:“法師的業報已盡,要生在這臺上。”又說:“按你的功行應當乘金臺,但你最初心裏猶豫,所以只能坐銀臺。”道珍很高興。他出定之後,就把這件事記下來,藏在經函裏。
到他命終這一天夜晚,整個半山上排列有數千把火炬,一片輝煌。當時山旁邊的村民見到,認爲是王公貴族來禮觐。他們當時不信佛,不曉得怎麼回事。等到早晨才聽說道珍圓寂了。後來大家翻經函時,才知道這是道珍法師往生淨土的瑞相。
《淨土聖賢的傳記(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