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旦乃尽。尔日村居民。咸见宏身黄金色。乘一金鹿。西行甚急。道俗方悟其神异。收骨葬焉(高僧传)。
齐昙宏,黄龙人,年轻时修行戒行,专心地学习律部。后来来到南方交趾这个地方,他持诵《观经》不计其数。永初年间,游历到番禺的止台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诵《无量寿经》、《观音经》,发誓求生净土。
孝建二年,他在山里找了一堆柴放在一起,秘密地坐在木柴当中用火自焚。弟子看到,把他抱出来,半身都烧烂了。经过一个月,身体稍有恢复,又进山谷要焚身。弟子追着来救他,已经命终了。这样再添一把火把遗体烧完,到第二天早上就烧完了。
这一天,村庄上的人都看到昙宏身体现黄金色,骑在一头金鹿上快速奔向西方。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他是有神异的人。这样就把他的遗骨收藏安葬起来。
慧进。姓姚。吴兴人。少任性游侠。年四十。忽悟心自启。遂出家。止京师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辄病。乃发愿造法华百部以忏前障。于是集诸信施。造经满百部。病亦寻瘥。厉操愈坚。常回诸福业。愿生安养。忽闻空中声曰。汝愿已足。必得生西方也。齐永明三年。无病而卒。年八十五(高僧传)。
齐慧进,吴兴人,少年时放任性情,行侠仗义。40岁时忽然心里觉悟,就出家了。他住在京师高座寺,平时蔬食布衣,生活简朴。他立愿要诵《法华经》,因为修行用心太劳苦,所以当他拿着经卷时就得病了。这样他就发愿造一百部《法华经》来忏悔前世业障。因此拿着信众给他的供养,造满了一百部《法华经》。很快病就好了。从此他修行佛法的志向更加坚固,常常把所积的福业回向愿生极乐。
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你的愿已满,必生西方。”永明三年,没有病去世,85岁。
法琳。姓乐。临邛人。少出家。止蜀郡裴寺。专好戒品。研心十诵。时隐公至蜀。琳从之学。克己厉志。以日兼夜。及隐还陕西。复随从数年。诸部毗尼。洞悉心曲。后还蜀。止灵建寺。修净业。常持无量寿观音二经。转诵之时。辄见一伟貌沙门。形甚殊大。屹然在前。齐建武二年。寝疾。注念西方。礼忏不息。见诸贤圣皆集。乃向弟子述其所见。令死后焚身。言讫。合掌而卒(高僧传)。
齐法琳,四川临邛人,少年出家,住在蜀郡裴寺。他特别喜好戒律,精心研究《十诵律》。
当时隐公来到四川,法琳跟随隐公学习,平常严以律己、立志奋发,日以继夜。后来隐公回到陕西,他又跟随几年,对诸部毗尼都能洞达其中的要义。
后来又回到四川,安住在灵建寺修习净业,常常持诵《无量寿经》、《观音经》。当他一诵经时,就见到有一位伟貌沙门,身体非常高大,站立在面前。
建武二年,他生病了,一心注想西方,礼拜忏悔不休息,这时见到诸位圣贤都站在他身边。他向弟子述说所见,交代自己死后把身体烧掉。说完就合掌往生了。
僧柔。姓陶。丹阳人。少有出尘之志。出家为法师宏称弟子。精勤戒品。博综经部。后入剡白山灵鹫寺。未至之夜。沙门僧绪梦神人彩旗素甲。满山而出。曰法师将至矣。明旦柔果至。萧齐之世。应诸王请。出居京师定林寺。躬为元匠。四远钦服。柔誓生安养。每至悬轮西次。辄嚬容合掌。至临卒之日。体无所患。语弟子曰。吾应去矣。铺席于地。西向虔礼而化。室内外俱闻异香。时延兴元年也。年六十四(高僧传)。
齐僧柔,丹阳人,少年时就有出世的志向。出家之后依止法师宏称作弟子。他精勤地守持戒律,对诸部教典有广博的精通。后来入了剡白山灵鹫寺。
他还没到山的那天夜里,沙门僧绪梦到很多神人手擎彩旗,身上都穿着白色盔甲,漫山遍野地涌出来了。神人们说:“法师要来了!”第二天早上,僧柔果然来了。
当时萧齐的时代,僧柔应王公们的迎请,出山住在京师定林寺。他当时作为首座,四方的人都钦仰佩服。僧柔立誓要生极乐世界。每当傍晚,落日悬在西方时,他就皱着眉头忧愁地合掌。(他有一种为生死而忧愁的心,意思就是他看到落日就想:人生这么短暂,生死这么苦恼,我什么时候能解脱?所以他就皱着眉头合掌。)
到他临终这一天,身体没有病,对弟子说:“我应当去了。”当时把席子铺在地上,朝着西方虔诚顶礼,就这样往生了。当时屋子内外都闻到异香。64岁。
道珍。未详其所出。梁初。住庐山中。作弥陀观。然心尚犹豫。一夕梦有人乘船大海中。云往阿弥陀佛国。珍愿随去。船人云。汝未营浴室。及诵弥陀经。净业未成。未可去也。既觉。乃营室浴僧。诵弥陀经。历年不辍。后于房中入观。见有携白银台而至者。曰法师报尽。当升此台。又曰。师之功行。当乘金台。奈初心犹豫。故止此耳。珍喜。因默记其事。藏于经函。命尽之夕。半山以上。如列数千炬火。近村人望见。谓是诸王礼觐。及旦。乃闻珍卒。后搜捡经函。方知往生瑞应(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梁道珍,不知他的出处。梁朝初年,住在庐山作弥陀观。但心里还有犹豫,对于往生西方没有立决定的志愿。
有一天晚上,他梦到有人在大海里乘船,说是要去阿弥陀佛的佛国。道珍说:“我也愿意跟去。”船上的人说:“你没有造浴室和诵《弥陀经》,净业还没成就,不可以去。”他醒来,就开始造浴室供僧众洗浴,然后开始诵《弥陀经》,历年不断。
后来他在房间里入观,见到有人持银台来对他说:“法师的业报已尽,要生在这台上。”又说:“按你的功行应当乘金台,但你最初心里犹豫,所以只能坐银台。”道珍很高兴。他出定之后,就把这件事记下来,藏在经函里。
到他命终这一天夜晚,整个半山上排列有数千把火炬,一片辉煌。当时山旁边的村民见到,认为是王公贵族来礼觐。他们当时不信佛,不晓得怎么回事。等到早晨才听说道珍圆寂了。后来大家翻经函时,才知道这是道珍法师往生净土的瑞相。
《净土圣贤的传记(一)》全文阅读结束。